近來公益很火熱,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社會年捐贈總額一直在千億徘徊,並未突飛猛進,其中企業與企業家的還佔據絕對主體,總之普通公眾的參與度還非常低,全民公益的社會氛圍遠未形成,公益仍舊是一個偏僻和小眾的領域。
如何使公益不斷走向主流,融入日常生活?公益界在不斷地努力的同時,各種技術手段與公益的結合也不斷出現,作為助力。
人工智慧上陣 “公益一小時”升級
比如5月23日,一年一度的“百度公益一小時”活動在山城重慶拉開帷幕。這一已經連續舉辦6年的網際網路公益盛會在2017年迎來升級,在與手機百度資訊流深度結合的同時,將人工智慧AR技術應用到活動之中,成為調動公眾參與的亮點。
今年“百度公益一小時”聚焦自閉症兒童。活動頁面上除了呈現自閉症群體的知識和故事,還設置了“AR線上畫廊”,用戶可線上用AR效果欣賞自閉症孩子的畫作。活動現場展區裏,嘉賓也可使用手機百度對空畫框拍下照,就即刻體驗生動的AR畫展。
新技術的應用取得不錯的成效。在短短一小時的“你點讚我捐款”時間段內,網友累計點讚超過1270萬次,百度攜手夥伴累計捐出1962185元善款。善款將定向支援壹基金“海洋天堂”計劃,用於自閉症兒童的全納教育和行為訓練,促進孩子的康復、社交和認知水準的提升,預計將有超過5200名自閉症兒童直接受益。
百度基金會理事長趙坤認為,“所有公司都是發揮自己最擅長的特點來做公益。”流量與技術無疑是百度的優勢所在。趙坤介紹説,這次公益一小時活動除了AR技術的應用,還得到了百度大近20款産品的同步推廣,從而産生了巨大的流量。這些都得益於推送技術的進步。“每一個步伐就是百度的科技進步的步伐。”
而在當天舉辦的百度聯盟峰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也向與會嘉賓分享了一則用人工智慧尋親的真實案例:一對70歲陜西籍的老人在志願者的幫助下,通過百度尋人平臺,找回了在京走失8個月的兒子。這是百度技術與民政部全國救助尋親平臺數據合作以來公佈的第一則案例,科技與公益的融合正在不斷加深。
BAT會師公益領域 科技力量持續顯現
將人工智慧、人臉識別等高科技應用於公益,只是百度近年來在教育、科研、醫療、扶貧、助殘等多個公益領域頻頻發力的一個縮影。百度公益基金會也正在搭建一個連接公益機構與社會公眾的公益平臺,運用百度技術使社會公眾能夠更加及時便捷獲取公益資訊。壹基金秘書長李勁對此讚嘆道:“百度發力,能量不可小視,一定將改變和提升公益生態。”
百度在公益領域連續發力的同時,“BAT”中的另外兩家——阿裏和騰訊也不遑多讓。
阿里巴巴5月18日發佈的2017年財報顯示,超過3億用戶、178萬賣家通過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平臺參與公益行動。讓“剁手黨”變身“公益人”,除了依託平臺優勢外,科技創新也是重要因素。例如通過手機種樹的“螞蟻森林”,為地球種下了845萬棵防風固沙的梭梭樹。而騰訊那邊,無論是日常的“捐步數”,還是一年一度的“99公益日”,都在不斷融入新的科技手段。
科技是這個時代公益的最大動力,這句話正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網際網路三巨頭在公益領域的會師,讓科技和公益結合的趨勢日漸明朗。
公益仍需“突圍” 聯合才有出路
當公益搭上科技發展的快車,普通人做公益的渠道日益多元,方式也日益多樣。BAT等巨頭公司的大力推動更使人對公益事業發展的前景無限憧憬。
百度基金會秘書長郭力此前的觀點卻並不十分樂觀,“公益始終沒能突破壁壘,滲透到足夠廣泛的公眾當中去。”儘管他承認一些公益項目借助網際網路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個別拉動和行業進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郭力提出,隨著網際網路又一波井噴式發展,公益行業搶佔一席之地越來越難。的確,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科技手段在為公益行業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機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郭力認為未來公益需要跟原本不相干的行業“拉平了、攤開了”去競爭,爭奪公眾的時間、興趣和情懷,佔領人們有限的“認知頻寬”。
百度基金會理事長趙坤在接受採訪時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百度與騰訊、阿裏在公益領域並非競爭關係,而是合作關係。“大家都把公益做好,這是整個社會希望達到的一個狀態。”趙坤指出,“百度是一個以科技為基因的公司,我們最擅長的是連接人和資訊,未來還要連接人和萬物,具有極強的平臺功能。”未來百度將繼續把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與公益融合,同時會利用百度公益平臺匯聚公益行業的力量,搭建起公益機構與社會大眾的橋梁。
新時代裏,科技的助力加上行業的聯合,公益是否能如願走向大眾,走向主流,值得公益行業和每一個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