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國家12部委聯合印發的《鄉村旅遊扶貧工程行動方案》,為豫北鶴壁市淇濱區帶了新的城鄉一體發展思路,該區通過加大特色鄉村旅遊、特色産業發展等探索,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在《鄉村旅遊扶貧工程行動方案》中,淇濱區上峪鄉沿淇河的桑園、白龍廟、老望岩、紙坊、鹿廠、南山、安樂洞等7個村被列為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
淇濱區區委、區政府以此為契機,借助有淇河及周邊秀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淳樸的鄉風民情,按照鶴壁市淇河段“一藤育五瓜”旅遊發展規劃,明確了“文化+旅遊+扶貧”的脫貧道路,通過招商引資,開工建設計劃總投資5億元的桑園小鎮扶貧項目,輻射帶動竹園村、白龍廟、紙坊村、南山村旅遊業發展,打造一個融合回歸自然、休閒度假、小吃民俗、文化體驗為一體的休閒度假基地。
項目自2016年年底啟動以來,發展迅速。據淇濱區扶貧辦主任潘俊業介紹,目前桑園小鎮已完成投資8000萬元,民俗區、商業區主體建築完工,商業街定向招商、貧困群眾特色農家樂建設、傳統手工藝人招募、沿淇生態走廊步道等項目正在加快實施,預計“五一”期間正式營運。“營運後年遊客接待量將達到100萬人次以上,年營業收入達4000萬元,可解決周邊10余村1000余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每人平均年增收1.8萬元。”上峪鄉黨委書記李樹寬説。
目前,桑園小鎮已經招聘了當地30余名貧困人口在景區就業,其他還在陸續招募中。除了直接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地安置就業,該項目還通過“愛心超市”開設貧困人口特色農産品及手工製品的銷售窗口,鼓勵貧困人口通過自食其力來增加收入。
桑園村62歲的張鬥貴沒結過婚,後又因病致貧,已無勞動能力。在當地政府扶貧人員的鼓勵下,張鬥貴就地取材,利用山裏的酸棗樹等灌木枝幹製作手工拐杖,並在景區的愛心超市裏出售。儘管桑園小鎮景區並未正式營業,但陸續過來的遊客已經買走了20多根張鬥貴製作的拐杖,再加上政府每月兩百多元的扶貧款,張鬥貴每月就有了幾百元的穩定收入,這對於他來説,解決個人生活已經不成問題。除了手工産品,景區的愛心超市裏還擺滿了當地貧困戶家庭自己生産的柴雞蛋、雜糧等農副産品,既保證遊客能買到貨真價實的農産品,也帶動了當地貧困戶的增收脫貧。“桑園小鎮開園後,今年就能實現張鬥貴等一批貧困戶的脫貧工作。”李樹寬信心滿滿的説。
除了通過鄉村旅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淇濱區上峪鄉還因地制宜的通過發展特色産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桑園村在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的同時,還組建了食品開發公司和旅遊開發公司,建立了“淇上桑園”果桑種植基地,研製生産了桑葉面、桑葉茶、果桑酒等多種系列産品,將果桑種植與旅遊結合,成功舉辦兩期果桑文化採摘節活動,形成經濟效應。
淇濱區上峪村村民有養驢的傳統。2016年,當地政府投資105.5萬元,在上峪鄉上峪村實施種驢養殖項目,實行疾病防疫、技術指導和服務管理、集中養殖,實行成品種驢培育成品仔驢,種驢繁殖仔驢的滾動發展模式,預計每年可産生42萬元經濟效益,除去成本戶均增收可達2100元。通過滾動發展,兩年內帶動100戶發展種驢養殖,使群眾脫貧致富。而據上峪村不遠的鹿廠村更是在商朝時期就是當時的養鹿之地,發展養鹿産業就能發掘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能最直接的帶動當地經濟産業發展,目前該村鹿場産業扶貧基地的建設工作也已接近尾聲。
除了發展鄉村旅遊、特色養殖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鶴壁市淇濱區還加大了對貧困人口的培訓力度,通過傳授種植、養殖技術以及加大轉移就業等手段,實現貧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並在大病醫保和貧困人口子女就學等方面採取了多種創新扶貧方式。“通過就業指導、創業帶動、産業扶持等措施,實現貧困村基礎設施有新改善,産業發展有新突破,農民素質有新提升,群眾收入有新增加。2017年全區實現675人達到脫貧條件,確保608人穩定脫貧。”潘俊業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