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口農村貧困戶的三份收入

發佈時間: 2017-04-20 14:53:24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作者: 張彬 孫清清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貧困戶,農村貧困人口,農戶,專業合作社,農險

“我們把散地變基地,把農戶變員工;把基地變協會,農戶變會員;土地變股本,農戶變股東。貧困戶實現了一畝地三份收入。目前,合作社已與300家貧困戶簽訂了到戶增收協議,平均每年有1200多個貧困戶在基地工作,每戶每年就業收入1.2萬元左右。”河南省週口鄲城縣萬豐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一説。

王文一畢業于復旦大學,2013年帶領25人的技術團隊,在家鄉流轉土地500畝,創辦了萬豐源種植專業合作社,與中國農科院技術合作種植高新果樹—美國車厘子(大櫻桃),通過電子商務與浙江、上海等地600多家賣場建立供銷合作,産品供不應求。

脫貧攻堅戰正在全國各地展開,像王文一這樣的合作社在農民脫貧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河南作為農業大省,目前農村貧困人口有430萬,總量居全國第三位,脫貧任務艱巨,其中週口轄5個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包含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個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49.61萬人,不管是貧困人口還是貧困縣數量均居河南省第一,是河南省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和難點。

在河南有“週口不脫貧河南就不脫貧”的説法。週口市常務副市長劉保倉表示,週口的貧困人口數量多,貧困程度深,62%是因病致貧、因殘致貧,這些人沒有技術,沒有勞動能力,僅靠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不僅難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還會造成極大的財政負擔。

據記者了解,週口市在扶貧攻堅戰中,探索出“扶貧基地+金融+保險”産業扶貧新模式,通過每年打造100個産業扶貧基地,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為基本路徑,走出了“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産業走、産業跟著市場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路子,帶動一大批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實現穩定增收。

週口市制定了《關於加快精準扶貧示範基地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每年打造100個産業扶貧示範基地。“2016年,我們依託評選出的112個精準扶貧示範基地,積極發展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特色加工業、新能源、電子商務、生態旅遊等六個業態,帶動9.78萬人穩定脫貧,完成了總脫貧任務的六成。2017年在這個基礎上再評選100-200個,到2018年實現對貧困人口産業扶貧‘全覆蓋’。”週口市扶貧辦主任韓華表示。

劉保倉表示,通過産業扶貧,週口實現了企業變基地、資本變股本、農戶變員工的“三個轉變”,貧困戶獲得三份收入,一是貧困戶帶著政府扶貧資金入股企業獲得分紅,二是貧困戶在産業基地就業收入,三是貧困戶土地流轉收入。

週口通過打造扶貧基地,解決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圍繞脫貧路上“零風險”,形成了“金融+保險”雙管齊下的規避風險模式。

“扶貧基地每帶動一個貧困戶可以獲得5萬元的貸款,企業保證貧困戶年收益率不低於5萬元貸款的6%,三年後由基地償還本金。基地、老百姓、政府、金融機構都對這個模式感到滿意。金融機構解決了將錢貸給貧困戶不放心的問題,産業基地解決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對於政府來説脫貧任務完成了,現代農業也發展起來了。”韓華表示。

週口與中原農險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推行政策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農業保險經營機制和農民意外風險防範機制,為脫貧攻堅撐起“保護傘”,探索“脫貧路上零風險”。

中原農險為扶貧帶貧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貧困人口等提供生産生活“所有”保險,7個貧困縣通過政府財政支出和産業基地在中原農險公司的投保資金,集中2億元建立了産業扶貧風險補償基金,在産業基地無法償還銀行貸款時,可拿出部分基金暫代償還,從而撬動金融貸款,促進金融機構按1:10比例放大項目貸款,為産業基地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