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蘭考的蛻變,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針強心劑,也是對仍奮進在小康攀爬路上的兄弟縣市的鞭策號角。留給我們奮戰的時間越來越少,需要再多一些勇毅,再多一些專注,再多一些實幹。
“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蘭考,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2017年3月27日,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估並經河南省政府批准,蘭考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成為河南省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蘭考率先脫貧,兌現了黨和政府對當地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為其他貧困地區“摘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從昔日飽受“三害”侵擾的貧瘠之地,到今日産業興盛、生機勃勃的希望田野,人們會問:蘭考為什麼行?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蘭考就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地調研,參加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蘭考縣委、縣政府作出“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承諾。三年大幹,蘭考做對了什麼?作為一個脫貧樣本,蘭考經驗值得復盤。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係。”55年前,焦裕祿為蘭考治沙耗盡畢生心血,用赤誠和生命詮釋了共産黨人的最高宗旨。“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作為一盞明燈,是幹部群眾立志拔掉窮根,甩開膀子找路子不竭的動力源泉和價值標桿。使出對群眾的那股親勁、抓工作的那股韌勁、幹事業的那股拼勁,咬定青山不放鬆,才能具備攻堅克難的勇氣、逢山開路的底氣和敢於擔當的豪氣。打贏脫貧攻堅戰,各地都有不少“婁山關”“臘子口”要征服,以焦裕祿精神作為引領,必將釋放出巨大潛能。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難也在精準。因地制宜找準當地發展的路子,幫扶到戶為群眾打開“造血”的開關,雕琢細節打通全鏈條堵點,蘭考為“精準扶貧”做出了生動示範。抓住産業這個“翻身”關鍵,抓住普惠金融這個有力杠桿,蘭考做厚做實經濟賬本和人心賬本。“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六定”步步為營,“先撥付、後報賬、村決策、鄉統籌、縣監管”扶貧資金分配使用大膽創新,因村施策村村有計劃,因人定計戶戶有措施。政策的紅利“滴灌”到戶,扶持的細節滲透到人,事情豈有做不好的道理?扶貧沒有捷徑可走,如果沒有熬得住的耐心、細緻謀劃的精心和精益求精的用心,就不能實現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眾人拾柴火焰高。蘭考三年脫貧7.7萬人,背後是黨員幹部、群眾擰成一股繩的凝心聚力,是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的互相支撐和握拳出擊。全新的扶貧格局不僅為蘭考經濟可持續發展延展了更大的騰挪空間,得當的幹部隊伍建設也激發了更強的內生動力,拓寬了自我積累的發展道路。把紅旗插在田間地頭,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自然不存在梗阻,把那些懂農村、懂經營的“為國者”選出來、派下去,群眾自然願意一起幹。只要沿著精準扶貧的路子不跑偏,凝聚起的強大合力不衰減,如期脫貧的美好願景必將在各地實現。
蘭考的蛻變,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針強心劑,也是對仍奮進在小康攀爬路上的兄弟縣市的鞭策號角。留給我們奮戰的時間越來越少,需要再多一些勇毅,再多一些專注,再多一些實幹。讓我們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闊步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