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如何得兼?
對於河南商丘的國家級貧困縣虞城來説,要通過這場“生態大考”,更是難上加難。
面對挑戰,敢不敢闖?面對問題,敢不敢上?面對利益,敢不敢舍?面對藩籬,敢不敢破?考卷上的四道難題,都不輕鬆。
綠色考問
種麥子還是種竹子?
種麥子還是種竹子?
去年整個夏天,虞城縣城郊鄉郭土樓村為此開了11次會。
為了改變農民增産增收難、村容村貌差的現狀,郭土樓村村支書楊新文在請專家調研規劃後,提出了在村裏種竹子、發展竹海旅遊的設想。
有的村民不同意,理由很充分:祖祖輩輩棒茬麥、麥茬棒,誰種過不能吃不能喝的竹子?還有老人擔心:種竹子三五年都不能有收入,心裏不踏實。
更多的村民則表示支援。村民楊紅春説:“暫時沒有收穫,大家可以想辦法共渡難關。”村民代表劉長城説:“棒子麥子窮一輩子。想致富,就要改變改變這個老模式。”
去年10月,趕在初冬前,郭土樓村全村上陣,搶種了500畝竹園。現在,新修建的竹門樓、竹亭、竹子長廊、竹子文化大舞臺也已頗具規模。按規劃,生態將成為郭土樓村的核心資源。村民以土地參股,合力打造一個生態竹園。“竹子長成了可以搞旅遊,還可以搞竹筍和竹製品開發,既保護環境,又增加收入,一舉多得。”楊新文説。
建房子還是建公園?
虞城縣城中心向北,過隴海線鐵道,就是森林公園。湖面開闊,水光瀲艷,魚躍鳥飛。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片廢窯廠,到處是巨大的窯坑。
“縣裏決定開發這塊地方時,有人建議恢復成耕地,有人建議交給開發商建房子。縣裏最終決定保護下這塊地方,因地制宜,把響河水引入廢窯坑,建成了這座佔地3000畝的森林公園,讓全縣人民共用。”虞城縣發改委副主任任洪傑説。
建成森林公園,只是虞城這盤生態大棋中的第一步。目前,虞城正在建設一座佔地20平方公里的濕地公園。建成後不僅是虞城群眾的生態“綠肺”,還是商丘市民的天然氧吧。
之前過度開采地下水,地下漏斗已經形成。森林公園建好後,水面和濕地能夠發展旅遊、種植,最重要的是可作地下水補充來源。借森林公園進行濕地保護、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才是虞城的大目標。
要投資還是要生態?
2016年初,東南沿海一家電鍍企業想投資25億元,在虞城建一個全國電鍍産業基地。
電鍍對虞城的意義有多大?五金工量具生産是虞城的主導産業之一,佔全國80%的市場。而電鍍,正是虞城五金工量具行業的短板。
部分縣領導和企業認為:如果引進電鍍企業,一年産值近億元,能解決6000人就業。更關鍵的是,電鍍能補齊産業短板,讓虞城的五金工量具産業更具競爭力。但是,普通電鍍項目屬於高污染,後期治理成本很高。
一邊是經濟發展,一邊是環境保護,能否兩全?
縣裏斟酌再三,為該項目加了一道“緊箍咒”:引進可以,但必須零排放、零污染。“對於任何招商項目,環保因素都有一票否決權。如果無法達到環評要求,項目再好都不要。”虞城縣委常委、副縣長程惠建説。
就在這一次次的選擇中,虞城堅守生態底線,擁抱綠色未來。
“發展要有容量,建設生態就是為今後的發展儲存空間容量。”虞城縣委書記朱東亞説,“不能只算眼前賬,要為子孫後代留下綠水藍天,留下發展的空間,留下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這是虞城縣未來發展的大思路。”
綠色挑戰
繞道走還是迎難上?
商丘市境內保留著134公里的明清黃河故道,其中53公里在虞城縣境內。
空中俯瞰,百餘米寬的黃河故道曲折連綿。千百年來,黃河幾易其道,留在虞城的故道成為歷史的化石,也一度讓虞城飽受其苦。
田廟鄉後劉村老支書劉玉堂已經92歲了,仍記得黃河故道上曾經肆虐的風沙。
“那時候風沙一起就趕緊往家跑,沙子在墻角能堆一米多深,不要説種東西,連鳥都不往這飛。”劉玉堂説,當時還流傳著一首打油詩,“一場大風漫天混,飛沙衝撞家戶門,水缸面缸不掩好,湯饃飯菜都牙磣”。
“騰灣的炮樓——一個勁。”這是虞城當地的一句歇後語,用來表示做事堅決、齊心協力。上世紀80年代,就用這種精神,虞城全民上陣防風治沙。50多公里河堤沿線,林木一字排開,幾個月就建起10多萬畝防風固沙林。
30多年過去,從前固沙的泡桐變成了油桃樹、蘋果樹,防風的楊樹變成了經濟價值更高的榆樹、槐樹。如今的田廟鄉,森林覆蓋率77%以上,春天蘋果花、梨花、杏花等百花爭艷,秋天枝頭碩果纍纍。全鄉有果樹近2萬畝、生態林2萬多畝、濕地3000畝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故道生態文化旅遊景區。
乾涸的黃河故道,栽上萬畝果園;廢棄的土磚窯坑,成了聚寶盆。
在李老家鄉高莊村豫東花卉基地,2萬多平方米的溫室大棚內,紅掌、蝴蝶蘭、大花惠蘭等賞心悅目;1600平方米的無菌培養室裏,一排排組織培養瓶整齊有序。
大棚前身是廢窯坑。按過去路子,廢窯坑要麼變成廢水池,要麼變成垃圾場,成了土地上褪不去的一塊瘡疤。豫東花卉董事長李穩從兒時家裏的地窨中找到靈感,從廢窯坑看到了生機和商機。
“低於地面的窯坑,適合改造成下沉式溫室。整個棚體一半都建在地下,不用額外加溫,就能使棚內最低溫度常年保持在14攝氏度以上。保溫效果不打折扣,運作費用和環境污染大大減少。”李穩説。
精打細算,廢窯坑變身四層生態溫棚:空中吊著吊蘭等懸挂花卉,地面第一層種植喜好強光的鮮花,中間一層種植喜好弱光的植物,下面一層用來養殖喜好潮濕環境的泥鰍,實現了生態立體種植養殖。2016年,豫東花卉休閒農業樂園接待遊客12萬人次,帶動附近村203戶貧困戶每人平均年增收8000多元。
面對生態難題,朝著問題去,迎著困難上。虞城叫響:再窮不能窮生態建設。近幾年,在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虞城花在生態環保建設的資金近6.8億元,投入的資金和比例還逐年提高。
大好春光,植樹綠化正當時。虞城著力實施百點綠化工程,動員全縣上下積極行動、全員參與,不僅荒地空地植樹綠化,就連路邊街角也煥然一新、生機盎然。目前,全縣城區園林綠化總面積達680公頃,城市綠化率達36.2%,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按照虞城“十三五”規劃,將努力打造一個充滿果香、生活富裕、宜居和諧的“果鄉綠城”。
綠色底線
顧眼前還是謀長遠?
這兩年,虞城“醜蘋果”火了!
“醜蘋果”産自張集鎮。黃河故道土壤含沙量大,特別適合種蘋果。張集蘋果味濃、爽脆、酸甜適中,還天然富硒。
一開始,蘋果銷路並不好。縣裏鎮裏對化肥、農藥控制極嚴,蘋果個頭不太大,顏色也不鮮亮,果皮斑點多,賣相實在不好。
明知多打藥、多上肥,就能讓蘋果品相變好,可是從縣裏到果農,大家都不願意這麼幹。既然賣相差,乾脆就叫“醜蘋果”。“最醜的果子,最甜的心,是來自黃河灘的生態果”,張集鎮富硒紅富士蘋果專業合作社創始人史學峰這樣形容。
“醜蘋果”慢慢有了名氣,上海、湖南等地的客商都跑來收購。
水果商易濂溪來自湖南衡陽,連續三年到虞城收購蘋果:“一開始,在網上查到張集蘋果,就試著進了點貨,結果賣得特別好,十車蘋果一星期賣光。現在都得提前訂貨才行。”
不求短期錢包鼓,贏得綠色長效益。如今,張集鎮已有5萬畝蘋果林,年産優質蘋果1.5億公斤,産值4.5億元。
店集鄉的“惠樓山藥”,同樣追求長遠利益、堅守品質底線。“惠樓山藥歷史上是貢品,産量不大,對土壤要求很高。傳統品種畝産才1000來斤,而且必須種一年休兩年,不然口味就不對了。”惠英明惠樓山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惠可祥説。
惠樓山藥這塊“金疙瘩”,是普通山藥價的三四倍。由於供不應求,“山寨”版層出不窮。村裏有人建議,錢不能都讓別人賺了,不如放棄輪茬,增加産量。
惠樓村卻拒絕了這個建議,註冊了“惠英明”牌商標,堅決打擊“山寨”。村裏還和河南農業大學合作,通過合理密植和改良品種,山藥産量從畝産1000斤提高到4000斤,品質保持不變。村裏一位老人見了直説:“活了80多年,沒見過恁好的山藥。”
村裏對土地精細分割,輪茬套種白菜、蘿蔔等農作物,既不破壞土壤和生態,又讓土地年年都有産出。
早在2003年,惠樓村就被批准為河南省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2013年,惠樓村又獲得農業部“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稱號。“現在,惠樓山藥還沒從地裏挖出來,就被預訂一空了。”惠可祥自豪地説。
為了守住綠色底線,虞城招商重點考察綠色指標。就算是虞城發展五金工量具産業必不可少的電鍍、酸洗等企業,如果不能承諾零污染零排放,也會被拒絕加入虞城“朋友圈”。
“過去不管什麼項目,挖到籃子裏面就是菜。現在,虞城從招商引資變成了招商選資。”虞城縣招商局局長李健説。
在虞城,高效生態農業、現代流通服務業、文化旅遊産業等成了招商重點。2016年以來的46個重點招商項目中,生態農業項目15個,綠色環保、文化旅遊項目10個,沒有一家高耗能污染企業進入虞城。2016年,5家年稅收超千萬的大企業看上“果香綠城”,將總部搬了過來,讓縣裏大企業總部數一下子增加近2倍。
綠色名片
走老路還是敢創新?
一過完年,稍崗鎮貧困村韋店集村的“十里畫廊”就熱鬧起來。解凍的河道裏蝌蚪游來游去,白鵝在兩岸悠閒散步,苗圃裏的林木發出嫩芽,一派自在田園春景。
“十里畫廊”曾叫“濟民溝”,實際上是廢棄的河道,淤泥堵塞,塑膠袋、啤酒瓶泡在惡臭的污水裏,兩岸坑坑洼洼、荒草叢生。
“我們能不能在這條河上做點文章?”2016年春節後的一次村集體經濟討論會上,韋店集村第一書記時聖宇提出了這個問題。
村民們平時很多抱怨,但真要改造河溝,又有人開始質疑:“種樹種花怪好看,很新鮮,卻不當吃不當喝。”
韋店集村村支書杜愛華説:“我們耐心解釋,河邊繁育苗圃能賣大價錢,終於得到村民理解。”
在縣裏支援下,村裏甩開膀子幹起來。2016年一個春天,韋店集村完成5公里河道清淤護坡築堤,整治河灘地近300畝,栽種各種綠化苗圃4萬餘棵,“十里畫廊”初具面貌。據估算,這裡每年能為村集體增收數十萬元,帶動韋店集村和鄰村2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
黃冢鄉秦樓村建得像花園,在舒適的老年公寓裏,20多名70歲以上留守老人樂享天年,5歲以下的孩子將在本村幼兒園快樂成長;鄭集鄉盧樓村扶植有4萬隻雞的養殖場,建設一座1000立方米大型沼氣池,既消除雞糞污染,又讓100多戶村民用上清潔能源;谷熟鎮李茍莊統一設計房屋院落風格,白墻紅瓦美觀整潔,村民自豪“不比城裏差”……
鳳凰涅槃,化繭成蝶。虞城將精準扶貧與建設美麗新村合而為一,做到“既是綠水青山,又是金山銀山”。
“脫貧攻堅,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每修一條旅遊路、扶貧路,就應該是一條生態路、發展路,實現綠色發展與精準扶貧 雙贏。”虞城縣扶貧辦主任牛子建很有信心。
創新脫貧攻堅,預計到2018年虞城貧困縣摘帽時,全縣148個貧困村將全部達到美麗鄉村標準;創新生態産業,樂為牧業等養殖企業加大綠色投資,擦亮生態品牌;創新頂層設計,鄉鎮國土所和鄉規劃所聯合辦公,實現鄉鎮土地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統一管理;創新綠色監管,新設鄉鎮環保監察所,走在全國前列,實行縣鄉村三級環保監管網格化管理。
不故步自封,不拘泥一格,不抱守成規,虞城突出“生態+”,綠色發展大步邁進。
“生態+”,是虞城的一桿尺規,也是一張“金名片”。近年來,越來越多市區的人回流到虞城安家置業、辦學讀書、工作就業。“虞城的未來在生態、在環境、在配套。”虞城縣縣長白超説,“儘管我們起步晚了點,但美麗的未來並不遠”。
視覺統籌:蔡華偉
攝影:魏文慧 賈晶晶 傅 青李雲川 王支援 石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