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黃島區瑯琊鎮齋堂島村石發家在區鎮村精準幫扶下,開辦了家庭旅館,他還主動收購村民晾曬的幹海貨,帶動更多人增收。下圖:藏南鎮採取“園區+貧困戶”模式發展産業,由政府引進現代農業園區項目,引導貧困戶參與。王文輝攝
原標題:青島西海岸新區探索全域精準扶貧模式:從"雞生蛋"再到"蛋生雞"
2016年,青島西海岸新區創出了扶貧工作的“新區速度”:農村、城市貧困人口實現了全部脫貧;41個貧困薄弱村實現脫貧“摘帽”;5個經濟薄弱鎮脫貧步伐穩健而有力。以兜底保障為基礎、多元幫扶為主體,從“輸血”到“造血”再到自我“供血”,青島西海岸新區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的全域精準扶貧模式。
這是2016年青島西海岸新區扶貧開發工作的總臺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4278戶、7250人;城市貧困人口769戶、1271人;30個省定貧困村;35個市定經濟薄弱村、5個市定經濟薄弱鎮。
2016年底,這本總臺賬的“工作進度”一欄全部畫上了“對號”。
交出亮眼成績單的同時,新區的一些扶貧舉措更令人稱道:在全省創新推出資産收益型精準扶貧模式,全省率先推行城市扶貧,探索大功能區對口幫扶經濟薄弱鎮,實施“軍民 融合”式定點幫扶,“貧困人口大病治療自費不超過1%”……
兜住底——
多領域保障入村進城
“不愁吃、不愁穿是扶貧工作的一條底線,我們更進一步,做到不僅要確保貧困人口吃好、穿好,還要做好醫療、教育、住房、交通四個方面的兜底保障。”西海岸新區扶貧辦主任李春榮告訴記者。
在醫療保障方面,西海岸新區打造健康扶貧新模式:全省首個為城鄉貧困人口提供就診轉診、分類救助、先住院後付費等“綠色通道”服務;實施扶貧醫療救助,設立2000萬元農村貧困人口扶貧醫療救助基金,貧困戶住院門診大病最終自費不超1%;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全額補貼。
章中(化名)是王臺鎮的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從2016年1月份開始,他先後因病住院治療3次,醫療花費16萬餘元,實際個人僅負擔492元,基本實現了免費醫療。
教育保障方面,西海岸新區率先免除貧困學生學前保教費及普高、中職學雜費,對1052名貧困學生,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分階段發放生活補助和助學金842萬元。
住房、交通保障方面,投資1047.15萬元將全部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危房進行改造,貧困薄弱村全部實現村村通油路,62個村通公交。
兜底保障方面,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到每月650元、580元,為貧困戶安排生活保障救助金3609萬元,為所有貧困戶辦理了公眾意外和家庭財産保險,200名失能貧困戶入住安養機構養老,924名失能、半失能和重殘貧困戶實施居家養老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障農村貧困人口的同時,新區在城鄉統籌脫貧上也已悄然走在了前列:2016年新區在全省率先推行城市扶貧,制定實施了《城市精準脫貧實施意見》,區財政投入3795萬元,將“城市貧困線+城市低保線”兩線合一、有效銜接,對經過街鎮排查、民主評議、公示公告、資訊核對後確定的769戶、1271名城市貧困戶進行精準扶貧,打造了全域扶貧的“青島樣板”。
廣參與——
幫扶主體攥指成拳
扶貧工作的主體不應僅依靠政府,新區按照“一鎮一規、一村一案、一戶一策”的原則,完善提升幫扶機制,逐步構建起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
“這些幫扶的主體既有政府部門,也有駐村第一書記,還包括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功能區和軍隊,當然也包括各類企業以及慈善公益組織。”李春榮告訴記者。
功能區是青島西海岸新區特有的經濟發展架構,全區規劃有十大功能區,針對5個市定經濟薄弱鎮,新區安排5大功能區進行一對一幫扶。
董家口迴圈經濟區對口幫扶海青鎮,為從根本上提升海青鎮的財稅收入水準,董家口投資6000萬元在海青鎮建設了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的董家口海青産業園,産業園定位於發展總部經濟,鼓勵董家口配套企業在海青註冊納稅。“目前在産業園註冊的企業已經達到了10家,僅此一項就為我們鎮2016年的稅收增加了1260萬元。”海青鎮人大主席周瑞彬告訴記者。
軍民融合型定點幫扶同樣也是西海岸新區所獨有的——北海艦隊機關與省定貧困村黃嶺村結成對口幫扶對子,軍地合力打造扶貧産業園、社區服務中心和村莊基礎設施三大工程;北海艦隊綜保基地分別與大場鎮丁家大莊和張家樓鎮北寨村結成了幫扶對子。
“第一書記”幫扶也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西海岸新區選派“第一書記”65名,完成幫扶項目389個、落實項目資金6500萬元,為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3520件。
此外,區直部門幫扶65個扶貧重點村,科級以上機關幹部一對一幫扶貧困戶。去年冬天,全區4500多名機關幹部進村入戶開展結對幫扶走訪,確保貧困群眾“過暖冬”“過好年”,幫扶貧困戶資金、物資750萬元,解決問題5800余件,建立起走訪活動常態化機制。
可持續——
輸血 造血自我供血
扶貧,關鍵是一個“扶”字,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困,“扶”的落腳點應該放在産業和項目上。
45歲的石發家是瑯琊鎮齋堂島村人,因病負債8萬多元。2016年,區鎮村三級幫助其利用“瑯琊臺”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漁家宴、家庭旅館、海産品網上行銷,當年經營額就突破13萬元,家庭年收入現已穩定在5萬元以上。在實現自身脫貧的同時,石發家發動其他村民從事旅遊産業,目前,齋堂島已有6家家庭旅館,營業額達百萬元。通過扶持這些特色産業扶貧項目,全區有316人實現了脫貧。
2016年,西海岸新區共安排扶貧專項資金9908.05萬元,投入行業扶貧資金3769萬元,撬動社會扶貧資本6.3億元。如何讓扶貧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西海岸做出的一個重大探索,就是建立“資産收益型”扶貧新模式,變扶貧資金為優質資産,變“輸血”為“造血”。
從2016年開始,西海岸新區對30個省定貧困村每村每年補助扶貧資金60萬元,35個市定經濟薄弱村每村每年補助扶貧資金50萬元。“一些貧困薄弱村沒有資源發展産業項目、找不到高收益項目,村莊自主投資抗風險能力又不強,扶貧資金躺在賬上睡大覺,甚至出現了投資虧損。”西海岸新區扶貧辦副主任張輝告訴記者。
為使扶貧資金成為源頭活水,在65個貧困薄弱村按“四審四議三公開”村級民主決策的基礎上,新區出臺了《扶貧專項資金購買商業資産的實施意見》,打算利用3年時間,將65個村年扶貧資金3550萬元,總計1億多元用於購買國企黃髮集團優質商業資産,由國企富民公司售後承租,兜底保障8%收益率,超出部分仍歸村集體所有,簽訂20年承租協議,協議到期後村集體可選擇資産繼續出租或變現回收。
鐵山街道李家店子村就是此種模式的受益村。村黨支部書記李開亮告訴記者:“我們這個村最困難的時候連老幹部的工資都得‘化緣’,2015年,我們利用扶貧資金加上自籌資金建起了10個平菇大棚,出租給企業拿到了3年的租金12萬元。去年,使用2016-2018年專項扶貧資金140萬元購買擁有産權的黃髮集團優質房産,拿到保底收益11.2萬元。這20多萬元,我們將全部投入二期大棚的建設,今年還要建10個。通過青島市科技局幫扶,未來我們將建設一個百畝平菇産業基地,我們的平菇在西海岸已經有價格話語權了。”李開亮還説,以前村集體沒錢給群眾辦事,黨支部在村裏沒有威信,扶貧工作讓村裏脫了貧,現在黨支部可是一呼百應了。
“這一舉措,可以確保65個扶貧重點村明年的村集體收入達到15萬元。如果説扶貧資金是輸血,是扶貧的‘1.0模式’,通過資金變資産是造血,就是‘2.0模式’,那麼資産收益的迴圈利用,可以説已經實現了自我供血的扶貧‘3.0模式’,形象地説,就是‘雞生蛋再到蛋生雞’的一個良性迴圈。”李春榮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劉 成 通訊員 劉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