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脫貧決戰中的“蘭考坐標”
蘭考脫貧了。
原本這是件開心事兒,但河南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卻平靜如常。他説:“脫貧不是目的,小康才是方向。”
時間撥回2014年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蘭考時,蘭考縣委向總書記作出承諾:“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當時,蘭考在冊貧困人數7.7萬。
三年來,不少人心裏直打鼓。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總書記把蘭考作為聯繫點,對蘭考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提出明確要求,關注著蘭考脫貧攻堅的每一步進程。
承載著殷切期望,在河南省委、省政府領導下,蘭考夜以繼日、全力以赴。
“上下同欲者勝。三年來,我們始終以踐行群眾路線為總抓手和核心戰略,把脫貧攻堅和培育特色産業體系、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緊密結合,舉全縣之力、全社會之力,確保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蔡松濤説。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日前,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估、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蘭考縣率先退出貧困縣序列,將貧困拋進歷史的長河。
3月14日,陽光明媚。在東壩頭鄉張莊村焦裕祿紀念林,焦裕祿之子、開封市政協主席焦躍進躬身立於父親雕像前,靜默片刻後,表情凝重地説:“爸爸,蘭考脫貧了。您最大的夙願終於實現了!”
為復盤脫貧履痕,記者來到焦裕祿精神發源地蘭考,了解蘭考幹群的精準脫貧經歷,感悟奮發圖強的力量和團結向前的溫暖,探尋如何在脫貧大決戰中鐫刻下“蘭考坐標”。
鄉村是黨執政大廈的地基,鄉村幹部是這個地基中的鋼筋。強黨建、轉作風,解決幹部“本領恐慌”問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
“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和鄉村幹部座談時強調,鄉村是我們黨執政大廈的地基,鄉村幹部是這個地基中的鋼筋。”蘭考縣縣長李明俊説,“脫貧攻堅戰,幹部是關鍵。如何鍛造好‘地基中的鋼筋’,是政府面臨的一道‘必答題’。”
蘭考幹部能力如何?過去,上面不少項目或多或少對蘭考有傾斜,然而當地幹部隊伍內生動力不足,“推推走走,不推不動”。中共中央辦公廳在蘭考調研時指出:“蘭考在改革發展中,幹部普遍感到‘本領恐慌’。”
針對病症,蘭考縣委開出一劑良方:強化教育培訓,引導黨員幹部克服“等靠要”和“差不多”思想,對照國內一流,提高幹部服務發展、服務群眾的能力。
具體辦法是,蘭考依託焦裕祿幹部學院、焦裕祿精神體驗基地、蘭考講堂、紅色e家·網上黨委教育管理雲平臺,圍繞建設“改革發展和加強黨的建設綜合試驗示範縣”等重點工作,大規模開展黨員幹部培訓,擰緊思想“總開關”,強筋壯骨。
“幹部能力是否提高,脫貧攻堅是‘試金石’。這場硬仗,如果幹部沒有兩把‘刷子’,顯然玩不轉。貧困問題由來已久,致貧原因多種多樣,對幹部的挑戰是全方位的。”蘭考縣委組織部部長席建設説。
扶貧怎麼扶?蘭考每名縣級領導聯繫2至3個貧困村,每週雷打不動在村裏住1天。選派345名機關幹部,組成115個駐村工作隊,一對一精準幫扶,不拔窮根不撤隊伍。駐村工作隊推進工作時發現,貧困村普遍面臨村“兩委”班子不強、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等問題。
窺一斑而見全豹。蔡松濤説,有極個別村委會大門緊鎖,院內雜草叢生,村民想找村幹部辦點事很難,時常找不到人。由於精神貧困,不少村民閒暇時都去信教了。席建設説,有一次陪中央領導下鄉調研,發現一個村委會的窗戶玻璃破了一個洞,後來就問村幹部為什麼不修修,村幹部説“沒錢”。
怎麼辦?蘭考縣政協主席吳長勝介紹,蘭考縣經過縝密研判,決定把基層黨建作為脫貧攻堅的突破口。以實施基層黨建“雙提升工程”為抓手(提升基層組織服務能力、提升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推動軟弱渙散村實現轉化升級。
2014年以來,蘭考投入2100萬元,以“為黨員群眾辦好事、讓黨員群眾好辦事”為目標,按照拆除圍墻和大門、統一場所標識和工作制度、建設不低於3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等“七項標準”,搭建“零距離”服務黨員群眾的有效平臺。現在,黨群服務中心成了全村最熱鬧、人氣最旺、群眾最想去的地方。
蘭考參照焦裕祿當年樹立“四面紅旗”的做法,現在每半年從脫貧攻堅、基層黨建等四項重點工作中各評選出10個“紅旗村”,進行隆重表彰,並給予村黨支部書記和其他“兩委”幹部報酬激勵,每月分別提高500元、300元工資。
蘭考通過政策、資金、項目扶持等措施,千方百計增加村級集體收入。結合光伏扶貧項目,為115個貧困村免費安裝200平方米的光伏發電設施,確保每個貧困村穩定實現2萬-3萬元的集體收入。目前,蘭考有集體收入的村,已從2014年的不足20個增加到166個,收入最高的超過400萬元。
基層組織強了,幹部作風變了。2015年年尾,一場暴雪席捲蘭考,道路成了雪窩。縣裏的一個微信群倡議鏟雪,全縣機關幹部不約而同走出家門。次日清晨,人們看到一座清爽的縣城,外來司機驚奇:“怎麼蘭考雪這麼小?”
蘭考變了!河南省委領導連誇“勢頭旺盛、前景可期”。蘭考人鉚足幹勁,狠下了一番別出心裁的“繡花”功夫,誓把“聯繫點”建成“示範點”。
産業脫貧是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立足資源稟賦、面向市場需求,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特色産業發展,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
三年來,蘭考始終將産業脫貧作為脫貧工作的重頭戲,鼓勵和帶動群眾自發脫貧。鄉鎮幹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新型經營主體,均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其間也涌現出一批可作為標誌性的産業脫貧範例。
——一根山藥。在潘春婷心裏,有個聲音催她回家,但她很糾結。直到2014年父親病逝,作為長女的她下定決心,帶著10多年積蓄從都市回鄉創業。
潘春婷在政府扶持下,僅一年多時間,便把父親80畝山藥基地擴大至180畝,成立了合作社,申請到商標,並且通過了全國無公害農産品認證。
由於線上線下的生意做得紅火,當地人都叫她“山藥姑娘”。潘春婷説,合作社忙時一天雇工60多人,一半是貧困戶。像捆紮、裝箱這種簡單的活,就留給村裏的老人們幹,貼補貼補家用。
——一隻鴨子。張貴山是禾豐集團河南區董事長,集團旗下的肉鴨産業化項目,一期建設900多座鴨棚,帶動10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一個鴨棚要花8萬元,貧困戶難以承受,錢從哪兒來?張貴山説,建鴨棚財政補助2萬元、貧困戶出1萬元,另外5萬元由銀行貸款、政府全額貼息。公司統一提供鴨苗、飼料、藥品、技術服務、回收,讓養殖戶少費心多收益。
針對風災、雪災等自然風險,蘭考縣出資為全縣貧困戶的鴨棚上了財産保險。為降低肉鴨養殖的疾病風險,禾豐還創設了互助保險基金。桐鄉街道司野村村民馬永健説:“去年養鴨效益不錯,1棚1年下來凈賺五六萬元。”
禾豐在蘭考的扶貧不止於此。5000萬隻肉鴨屠宰生産線還吸收680人就業,其中貧困人口近1/3,每人平均月工資3300元,實現就業即脫貧。
——一棵泡桐。50多年前,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廣植泡桐,治理沙丘。如今,泡桐蔚然成林,國內古箏、古琴、琵琶等民族樂器的音板,九成取材于蘭考泡桐。泡桐不但是遮風擋沙的“保護傘”,還是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徐順海是堌陽鎮范場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村裏最早從事樂器加工的人。他説,全村從事樂器製作的廠家有60多家,各類樂器産品通過電商遠銷亞歐美等地區,全村樂器産業年産值5億多元,僅此一項就使村民每人平均增收5000余元。
范場村是個遠近聞名的樂器村,村裏有一多半村民從事著和樂器相關的工作,許多村民依靠它不僅自身富了起來,還幫助很多貧困戶擺脫了貧困。村民徐二重今年62歲,身體有點小病,不便外出務工,在離家40米遠的一家樂器廠上班,月薪2000元左右。他笑著説:“靠自己雙手,我已脫貧致富。”
——一種業態。張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説,張莊村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7戶754人,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牽住産業脫貧這個“牛鼻子”,培育形成了蓮藕種植、小雜果採摘等多個特色産業扶貧項目。
同時,依託獨有的資源優勢,張莊村發展起紅色旅遊産業。目前,投資200多萬元、具有鄉土特色的“夢裏張莊”已建成,獨具特色的31個農家小院修葺一新,焦裕祿精神體驗基地、“四面紅旗”展覽館對外開放,參觀遊客漸增。
“目前,我們村依靠産業,村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9000多元。如果説産業是我們脫貧的支撐,那麼鄉村旅遊將是我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申學風説。
這四個鏡頭,只是蘭考産業發展的一個剪影。今日蘭考破繭成蝶:傢具製造及木業加工、食品及農副産品深加工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投資百億元的恒大家居聯盟産業園、投資56億元的富士康科技園等項目風生水起。
其實,蘭考産業脫貧並非一帆風順。跟全國其他貧困縣一樣,蘭考同樣面臨資金吃緊的窘狀。圍繞“錢”的問題,蘭考在河南率先建立“先撥付、後報賬,村決策、鄉統籌、縣監督”的資金分配運作機制,支援貧困戶、脫貧戶發展“種養加”項目,有效激發了貧困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同時,蘭考還探索建立政府主導、金融支援、企業發展、風險保障的金融扶貧模式,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政府先後拿出3000萬元,作為風險補償基金,撬動10倍銀行貸款額度,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蘭考還創新融資模式,建立了7個融資平臺,持續為産業脫貧提供金融支援。
“實踐證明,只有立足資源稟賦、面向市場需求,分類施策,靶向發力,才能真正把産業脫貧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蘭考縣扶貧辦主任胡良霞説,“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必須不折不扣地抓實、抓細、抓好、抓出成效。”
脫貧沒有捷徑,惟有真抓實幹。創新用人導向和督查制度,激活幹部幹事創業的內生動力,擼起袖子加油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
一份份工作日誌,一張張脫貧檔案,記錄並見證了蘭考幹部脫貧攻堅的奔波與辛勞。三年來,蘭考縣鄉村等負責同志扶貧足跡幾乎遍及每寸鄉土。
“現在,無論慕名而來的外地人,還是當地群眾,都為蘭考幹部的幹勁動容。”蘭考縣委宣傳部長朱春艷説,蘭考幹部工作狀態,從大大小小的微信群可見一斑。如今,微信群已成24小時工作平臺,從縣委書記到一般同志,互相看、互相比,全縣形成了“領導領著幹、幹部搶著幹、群眾跟著幹”的生動局面。
蘭考幹部為何干勁足?調查發現,最根本的原因是:蘭考縣委始終以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為主線,認真踐行和落實群眾路線,激活幹部幹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圍繞脫貧攻堅,全縣幹部躬下身,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與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聯繫,一心一意辦實事,真正把中央的扶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蘭考幹部華麗蛻變,還源於“兩個改革”:人和事。
圍繞“人”改。三年來,蘭考樹立了鮮明的用人導向,評選表彰兩批70名“駐村扶貧工作標兵”,在去年鄉鎮黨委換屆中,提拔重用一線幹部58名,其中39名是脫貧攻堅一線幹部;5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進入鄉鎮黨委班子,30名縣直單位優秀年輕幹部充實到鄉鎮班子,進一步激發幹部幹事創業的活力。
圍繞“事”改。針對幹部畏首畏尾、不敢擔當、“為官不為”問題,蘭考縣打出“一記重拳”:深化督查體制改革。整合縣委督查室、縣政府督查室、縣政府目標管理辦公室、縣行政效能中心資源,成立縣委縣政府督查局,擁有督促檢查、督查調研和綜合考評三大職能。通過建立臺賬、事前提醒、到期催辦、督查約談等方式,倒逼幹部把真功用在平時,主動作為、實幹爭先。
對脫貧攻堅工作不力的,嚴肅問責。2016年以來,蘭考已有6名鄉鎮黨委書記、鎮長受到通報批評,免去7名村黨支部書記,撤回1名駐村工作隊隊長。
“目前,蘭考已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督查網路和工作落實體系,督查工作不再偶爾為之,而是一種常態機制,讓廣大幹部始終保持一種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蘭考縣紀委書記于慶説。
蘭考是中國脫貧的探路前鋒。透視蘭考的脫貧軌跡,或許能為其他地區脫貧攻堅提供借鑒。如今,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蘭考人高揚焦裕祿精神這面時代大旗,以燕子壘窩的恒勁、水滴石穿的韌勁、老牛爬坡的拼勁,把握機遇,厚植優勢,戮力同心,砥礪前行!七年小康,計日程功!
(責編:李彤、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