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國鳳)陽春3月,記者跟隨農業部調研組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馬蓮鄉張堡源村向豐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園,走進新型日光溫棚,棚裏很溫暖,光照面積很廣也很充足,大棚裏種植了小型番茄、青椒、草莓等蔬果。
張堡源村有512戶人家,2300多人。帶著合作社如何帶領村民脫貧的問題,調研組和記者來到了村民家。
“家裏有6口人,經濟條件一直不好,去年才跟著合作社養牛,養牛的貸款都是村裏做的擔保,村委會請來自治區的教授,為貧困戶做養牛培訓,現在一年的收入有五六萬元。”農民蘇萬發滿懷感激地説。
經過兩年多努力,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原來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了5700多元,刷新了西吉縣農民收入的增長記錄。
促進一二三産融合,建立服務鏈,是張堡源村脫貧的關鍵。村委會以“現代生態迴圈農業示範園”為依託,採用“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市場”的模式,深度融合民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三大經濟組織”,形成多元化投資主體。積極推進綠色蔬菜種植、馬鈴薯種薯繁育、肉牛繁育及育肥、有機肥工廠生産、馬鈴薯精深加工,形成“種、養、加、銷”一體化的生態迴圈模式,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有力推動了當地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目前,村裏利用地域優勢種植馬鈴薯達3000畝,蔬菜2000畝左右,其中主要是西芹和蘿蔔。建成標準化生態牛養殖園區1個,10隻以上規模化設施牛棚有30個,100隻以上規模化設施羊場12個,全村牛存欄2500頭,羊存欄4800隻。
農業部調研組認為,技術創新是這個村發展壯大的助推器。産業園和合作社成員與自治區農林科學院、大學等科研教學單位建立了長期技術協作關係,開展對口研究,突出科研攻關,加強減量化、清潔化、資源化生産技術的整合和攻關,重點研究開發資源利用、無公害處理以及節材、節水、節地、節能生産技術和農業污染防治減排等技術,做到農科教、産學研相結合,加快推進資源節約集約、清潔生産可控、生態種養融合、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等生態迴圈農業技術的轉化應用。
調研組認為,今後,要圍繞村裏優勢産業做大做強這些産業,要在延長産業鏈上下工夫,不斷延長二三産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根據産業特點,要不斷講好農業産業故事,加強品牌建設,擴大影響力,增強市場競爭能力;要加強市場資訊服務,不斷開拓市場,做大做強産業。同時,市縣政府要努力創新社會保險政策,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務工的後顧之憂;加強農民法律知識培訓,在給農民送技術的同時送法律,提高農民維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