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兩會”上,脫貧攻堅、精準扶貧依然是熱議話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實施最嚴格的評估考核,嚴肅查處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
脫貧攻堅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惠民工程和幸福工程,也是一項綜合性較強、難度系數高的偉大事業,直接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是千年發展目標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已經基本實現了大部分千年發展目標。僅減少貧困人口一項,在1990年到2011年的二十年時間裏,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4.33億,提前5年實現了減貧目標,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通過採取“精準扶貧”等舉措,交出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單——在去年中國脫貧攻堅首戰之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240萬,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超過240萬,而且這已是連續第四年實現減貧1000萬人以上。
這樣的成就舉世矚目,令人讚嘆,體現了我黨“言必行、行必果”的優良作風。
然而,成績雖然巨大,但我國脫貧工作壓力依然極大。一方面我國貧困人口規模不容忽視,另一方面造成貧困的各項因素還未得到徹底根治。尤為嚴重的是,在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假脫貧”現象。
當前,有個奇怪而又好笑的現象:以前各地都爭著戴貧困帽,現在卻忙著摘掉貧困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怪現狀”呢?因為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中央高度重視,各地也立下了軍令狀,層層簽訂了責任書,在這種壓力下,少數基層幹部為了儘快完成任務,體現所謂的政績,所以急了、慌了,繼而出現了層層加碼、加快進度的現象,産業扶貧中也出現了一哄而上的問題,用形式主義的做法代替了紮實的工作。這也是李克強總理指出的“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
其實,各地為了如期完成脫貧目標,與其説“層層加碼”,倒不如説逐級“縮減年限”更貼切一些。比如,中央要求10年脫貧、省裏提出8年脫貧、地級市提出6年脫貧,到縣裏和鄉鎮更得相應縮短一些時間。在一些地方出現的“數字脫貧”不僅是年限、時間上的“造假”問題,主要是那些還沒有擺脫貧困的硬是上報聲稱已經“脫貧致富”了,開始向小康邁進了。現實中,有些幫扶幹部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算賬”上,“研究”怎麼把幫扶對象脫貧的“成績”儘快“算”出來。
這種“在貧困農戶收入數據上做文章,玩數字遊戲,靠數字脫貧”的不良現象,實質上是弄虛作假、欺上瞞下、愚弄百姓、忽悠社會,是典型的“四風”行為在貧困地區的興風作浪。這種做法嚴重扭曲了黨的光輝形象和人民政府為人民的“公信力”,不僅讓扶貧工作的實招被虛置,真金白銀被浪費,更重要的是讓脫貧攻堅的進程受到延緩。
當前,離2020年全面脫貧的宏偉目標還有不到3年時間,脫貧攻堅工作已經進入“深水區”,剩下的都是越來越難過的灘塗,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我們已沒有退路,時間不等人,面對脫貧致富這個必須打贏的“攻堅戰”,容不得半分鬆懈,必須攻城拔寨。
當然,也應意識到欲速則不達。誠然,脫貧攻堅是當務之急,我們慢不得、等不得,但是扶貧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每一個貧困地區、每一個貧困群眾的致貧根源都不盡相同,因而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各地“摸著石頭過河”。在脫貧致富過程中,如果我們總是“鬍子眉毛一把抓”,給錢、給物就是不給技術、不給方法;或總是信奉“拿來主義”,不加區別的照搬照抄。那麼扶貧工作必將陷入“年年栽樹不見樹,年年扶貧年年貧”的惡性迴圈,讓前期的精準扶貧成果毀於一旦。
因此,脫貧攻堅戰不能急躁,不能冒進,更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要靜下心來、沉下身子,準確分析原因、掌握情況、制定方案,穩紮穩打,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要拿出慢工出細活的態度,做細每一項工作,讓扶貧工作做一項完成一項,扶一戶脫貧一戶,避免出現假脫貧的現象。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只要我們有狠勁、有韌勁,不急不躁,穩紮穩打,脫貧攻堅任務再難、困難再多,終究會被征服和戰勝。為此,越是情況複雜,越是任務艱巨,越不能夠急功冒進。一方面,需要各級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能將脫貧攻堅工作定性為新的政績工程,搞一些短平快的扶貧,而是要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崇尚實幹、狠抓落實,將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啃下來。另一方面,還得完善程式,強化考核和評估,嚴防脫貧成果弄虛作假。有關部門要通過採取組織考核、委託第三方評估等多種方式監督檢查,對違規操作、弄虛作假的進行問責,對違規摘“窮帽”的幹部依法摘“官帽”。只有紀律嚴明、獎罰分明,才能持續發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文/吳展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