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脫貧“經得起歷史檢驗”?代表委員獻計脫貧攻堅

發佈時間: 2017-03-11 13:58:03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梁愛平 王雷 吳光于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代表委員,扶貧資金,兩會,獻計,全國人大代表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 題:如何讓脫貧“經得起歷史檢驗”?——兩會代表委員獻計脫貧攻堅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梁愛平 王雷 吳光于

“確保脫貧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向全國人民作出了這樣的承諾。

隨著扶貧開發進入攻堅階段,切實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最嚴格的評估考核,嚴肅查處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脫貧目標明確而艱巨。今後,數字脫貧如何查?資金項目如何管?社會力量咋參與?代表委員在兩會上圍繞脫貧攻堅熱點問題建言獻策。

用大數據推進精準識別,讓數字脫貧無處遁形

“要看脫貧效果準不準,要一戶一戶走訪,一村一村調研,做到真扶貧、扶真貧。”全國人大代表、安徽蚌埠市委書記于勇説,“杜絕用大量的報表和總結把脫貧工作變成數字脫貧和形式主義。”

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王文婭説,在扶貧工作中,已經發現有個別村貧困戶的情況不夠清晰,臺賬不精準等問題。她認為,確保脫貧實效,應精準搭建貧困人口臺賬,準確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否則,就會出現“人情戶”“關係戶”等,損害群眾切身利益,影響黨和政府形象。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吉林省委副主委王欣表示,隨著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階段,越往後脫貧難度越大。在考核是否脫貧時,除了要看收入的數字指標外,更要看其收入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認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首先要解決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評估三個方面的問題,而大數據是解決這三個問題的利器。他建議,採用大數據技術,在現有建檔立卡、項目資金、遍訪等內部數據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土、農林、交通等各行業數據,動態地掌握扶貧項目實施與資金使用進度情況,精準識別真正的貧困農戶,讓數字扶貧、數字脫貧無處遁形。

完善監管制度,用好貧困群眾的“救命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30%以上”,“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強化資金和項目監管”。

記者注意到,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今年2月發佈了《關於做好2017年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的通知》,將試點範圍推開到全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確保資金投向最重要的方向、最關鍵的環節、最準確的對象。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原副組長范小建説,當前,扶貧工作的關鍵在於把錢用好。過去專項財政資金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四到省”的體制上,即:任務到省、責任到省、資金到省、權力到省。現在項目和資金全部下放到縣,為了讓縣級政府將資金用好,當務之急是完善財政資金管理制度。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7日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説,扶貧資金有效使用對脫貧攻堅至關重要,中央重視、社會關注,要始終抓住不放,把它解決好。“首先就是改革完善我們的制度,如何分配、怎麼使用,要把這個事情設計好。第二,要加強嚴格的監管。”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張家界慈利縣龍潭河鎮黨委書記向平華説:“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精準推進扶貧工作同時,防腐反腐也要步步緊跟,確保扶貧資金讓老百姓真正受益。”

向平華建議,加強對扶貧一線幹部進行形式多樣的預防警示教育。加強資訊化建設,繼續完善“惠農扶貧資金項目數據共用資訊系統”,加強對涉農扶貧資金“最後一公里”的監管,提高精準懲防職務犯罪能力。

讓社會力量成為脫貧的“快進鍵”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新扶貧協作機制,支援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要實現貧困地區脫貧,不能事事靠政府,還需要整合資源,凝聚成扶貧攻堅強大合力。”全國人大代表、江蘇萬順機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善紅説。

他建議,進行廣泛宣傳發動,動員企業和群眾踴躍加入到扶貧隊伍中來,以貧困村為切入點,加大力度開展精準培育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工程。“增強貧困地區自我造血功能,才是治本之策。”周善紅説。

全國政協委員、興偉集團董事長王偉表示,民企參與扶貧有助於重塑民營企業家的形象。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引導金融機構對帶動脫貧成效明顯的企業,給予增加信貸規模、優先辦貸等方面的支援,激發企業扶貧“興奮點”,增強民企參與脫貧攻堅的可持續性。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工商聯副主席謝強認為,農民的穩定增收、長效脫貧離不開産業支撐,而民營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方面的優勢也正是做好農村産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企業參與脫貧攻堅既是在幫貧困戶,也是在幫自己轉型。“貧困地區的産業發展和易地扶貧搬遷給不少‘不敢投’‘不知往哪兒投’的民間資本提供了一個風口。”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