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安米乃當初從親戚家買奶牛借的錢到現在還沒還完,但她心裏有數,因為只要家裏有牛、有羊,日子就會好起來,欠別人家的錢遲早都能還上。
2月27日,一場大雪過後,太陽高高升起,涼爾灣村山間田野的冰雪開始融化,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氣息。
瑞雪兆豐年,這天也是“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在農村這也意味著年真正過完了。一年之計在於春,涼爾灣村的村民們也開始忙碌起來了。記者看到,冶安米乃正在畜棚裏忙著給牛羊們添加草料,神情專注,因太過操勞血壓升高住了幾天醫院的她始終惦記著家裏的牛羊。
涼爾灣村位於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巴州鎮,是典型的淺山貧困村,全村共179戶,948人,冶安米乃家是村子裏47戶貧困戶之一。去年,村裏的“第一書記”為貧困戶們爭取到了開辦家庭牧場的項目,用來發展養殖業,這讓冶安米乃看到了希望。
辦家庭牧場,養的牛羊越多收入就越好,項目給貧困戶每人5400元的補助,冶安米乃全家6口人,總共有32400元的補助,這個好消息讓她整晚都沒有睡著覺,一直在盤算著怎樣才能多養些牛羊,讓家裏的日子好起來。第二天天一亮,她就急忙跑去親戚家,牽了兩頭牛回來,她告訴親戚,牛我先牽走,錢先欠著,等奶牛下了牛犢,賣了再還錢行不行?親戚笑了笑,點了點頭。
50多歲的冶安米乃走路有些一瘸一拐的,老伴和大女兒在身體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兩個兒子每年可以外出打打零工,最小的女兒正在上高中,家裏0.5公頃的地也只能種些玉米、小麥和馬鈴薯等農作物,收入微薄,剛夠維持生計。所以,多養一些牛羊對於冶安米乃家來説才是持久永續脫貧的最好出路。
涼爾灣村共有213公頃耕地,其中187公頃用作種植玉米,玉米秸稈多也是村裏發展家庭牧場的主要依託之一。村裏來自省水利廳的“第一書記”喬石向記者介紹:“2016年村裏共建立家庭牧場16個,投入資金48.6萬元,現已全部落實,這16戶脫貧戶還有3萬元至5萬元的貼息貸款,到2017年産業扶持家庭牧場15戶77人,這樣的話,到今年年末,全村就會有31戶貧困戶能夠脫貧。”
從2016年11月開始經營家庭牧場到現在短短四個月時間,冶安米乃家已經養了十幾頭牛羊,她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啊,我欠親戚的奶牛錢快還完了,一個奶牛已經下了小牛犢,另一個馬上也要下了,你説高興不高興。”
去年一年,在“第一書記”和村幹部們的努力下,全村爭取到水利扶貧資金727.8萬元,交通部門19萬元,對村子的溝道,人飲工程和村級道路進行了新建、改造和完善。現在村裏的基礎設施和環境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觀,村民們生産生活的熱情也逐漸高漲起來。
溫暖的午後,村委會院子裏,喬石書記正在為村民們講解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圍繞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這個主題,喬書記舉了很多生動形象的事例。冶安米乃“借雞生蛋”,欠錢買奶牛,然後賣牛犢還錢的事,又何嘗不是打了一張漂亮的供給側的“牌”?家庭牧場的項目補助讓跟冶安米乃一樣的貧困戶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又何嘗不是給了她們新動能?
“二月二,龍抬頭”。在這個吉祥如意,春光明媚的日子裏走進涼爾灣村,看到的是生機和希望,祝願許許多多的冶安米乃日子越過越好!(作者: 羅珺 談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