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貧讓小谷粒變成“金疙瘩”

發佈時間: 2017-03-01 10:57:58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方青

關鍵詞: 張雜谷,科技特派員,科技扶貧,播種品質,河北北方學院

全國人大代表、科技特派員、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總農藝師、穀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喜歡在全國兩會上展示他的“寶貝”。

“趙所長,今年帶什麼寶貝上兩會啊?”兩會前夕,面對本報記者的打探,趙治海代表爽快作答:“今年我準備帶3件寶貝上兩會,第一件是小米油,也稱小米糠油,是由穀子加工成小米後的副産品米糠提煉而成。小米油較其他油的優勢是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質,營養價值高。米糠的合理加工開發不僅提升了穀子的附加值,增加了農民收入來源,也將緩解我國食用油供求緊張的狀況。還有兩件寶貝是小米黃酒和纖維素餅乾。”

趙治海告訴記者,穀子下游轉化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增加穀子産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增加穀子消耗量,加大穀子種植面積,在節水的前提下,穀子能夠保證糧食的有效供給,適合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

每年兩會期間,趙治海都不忘推介自己的得意之作。2012年,他拎著瓶酒參加兩會,制酒的原料叫作“張雜谷”。2014年,他在會上亮出一個塑膠袋,裏面裝著“張雜谷”磨成的穀草粉,作為飼料,這種粉末中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含量都比其他飼草高,可以替代進口苜蓿。2016年,他帶了一包穀子面,每天衝二兩糊糊當早餐,穩血糖。

作為國家穀子體系崗位專家,趙治海潛心鑽研“張雜谷”30多年。“張雜谷”以高産優質抗旱節水聞名於世,其系列品種一般比常規穀子增産30%,最高畝産突破810公斤,創造了世界穀子高産紀錄,已在全國推廣2000多萬畝,增産糧食20多億公斤,為我國糧食安全和節約寶貴的地下水資源作出了貢獻,並幫助許多農民脫離了貧困。讓趙治海感到遺憾的是,作為“張雜谷”的發源地,張家口市部分貧困山區的老百姓還沒有從中受益。

2015年科技部實施“三區”科技人員專項計劃,趙治海認為“張雜谷”一定能在其中大有作為。他主動申請參加該項計劃,與張家口市宣化縣簽訂了協議,開展“三區”科技服務工作。

宣化縣東望山鄉嚴重缺水,村民生活困難,每人平均收入不足2000元,是貧困縣的貧困鄉。經過調查研究,趙治海將東望山鄉選為科技扶貧突破口。他認為,該鄉耕地雖然77%是旱坡地,但年平均降雨量達到360毫米左右,適合“張雜谷”生長需要。他為該鄉規劃了以大力開展“張雜谷”技術培訓為突破口,因地制宜篩選“張雜谷”適宜品種,研究引進配套高産栽培措施為技術支撐,以試驗探索穀子飼草飼料轉化為主要抓手的“張雜谷”産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趙治海和當地技術人員組成“農技專家諮詢團”,開展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專家指導、種植大戶現身説法等多種形式的技術服務工作。他還組織開展各類技術培訓7項,培訓農民4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800余份。

按照“典型示範、以點帶面”的工作思路,趙治海在東望山鄉青邊口村、葛峪堡村建立3600畝“張雜谷”高産高效示範田,引進“張雜谷12號”等4個新品種,引進水肥一體化半膜覆蓋技術200畝,旱坡地半膜覆蓋技術2400畝,探索丘陵旱作區中低産田雜交穀子高産栽培技術新模式。全部實行藝機一體化銜進技術,穀子生産過程的耕種、打藥、除草、收割等農藝過程全部採用機械化統一管理。

經過一年的努力,示範區“張雜谷”喜獲豐收,平均畝産350公斤,最高畝産560公斤。特別是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改善了播種品質,提高了勞動效率,為大面積集中連片種植“張雜谷”奠定了基礎。

趙治海與河北北方學院、河北巡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東望山鄉宣化禾美聯合社等單位合作,共同開展牛、羊、雞等多種畜禽日糧配方飼喂試驗,積累了一系列穀子做飼草飼料的科學數據。目前東望山鄉禾美聯合社累計完成投資1億多元,建立高標準優質飼料基地1萬畝,年産優質穀子飼草0.3萬噸,為推動穀草飼料産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科技扶貧,一顆顆小谷粒,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疙瘩”。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