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工作。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正式頒發。在《意見》中,大量篇幅談到要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我國農村還有哪些需要開發釋放的內生動力?在推進這方面的改革進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此進行解讀。
李國祥表示,“三農”發展過去主要是靠財政投入,社會資本投入比較小。“農民感覺到搞農業不賺錢,説種田的不如打工的,養豬的不如打工的,所以不願意搞農業,出現動力不足,或者動力缺乏的問題。”怎麼來解決這種問題?李國祥認為,除了財政給錢之外,關鍵問題是要把人調動起來,包括農村的農業生産經營者,還有願意投資農業的、有農業農村發展投資傾向的人。這部分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是內生動力了。
“我們現在講特色優質農産品要發展,新産業、新業態要發展起來,這個才是內生的發展動力。解決這個動力,確實面臨著很多的制約。比如説我是一個大學生,想到農村去創業。首先我有技術了,在外面通過專業訓練,知道怎麼種地、怎麼養豬。但是現在關鍵的問題,我的地從哪來?土地的問題可能就是一個瓶頸制約。有了土地,資金又從哪來?一個大學生白手起家,很可能沒有資金。這一系列的要素我們必須要幫他解決,這樣才能把內生的動力,真正想搞産業的人才調動出來。”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李國祥指出,此次“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來,要吸引農民工回鄉,辦創業園,創業園裏有土地配備、項目資金配備,有了啟動資金,就可以從小做大。“除此之外,有一些比較好的項目,比如搞現代農業産業園、科技創新園。通過這樣一些園區的建設,把人才吸引進去,集中解決這些有發展意願的人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約束,包括制度、要素、服務等。如果把這些約束全部解決了,內生動力釋放出來了,市場的新動能就培育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