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工作。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正式頒發。《意見》中提出的“壯大新産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産業鏈價值鏈”,新産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躲避哪些“陷阱”?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此進行解讀。
李國祥表示,此次“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壯大新産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的産業鏈、價值鏈,其中也有很多重要的舉措來推行。他認為,很多地方不要盲目發展,要找出特色、定位好。如果是環境比較好的地區,能夠吸引遊客的,開發不要太局限于本身。“比如,我曾經到過一個環境非常好、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當地一直想自己來開發。自己開發難度是很大的,第一吸引不了遊客,市場不好開拓;第二沒有資本和配套設施、相應服務,遊客怎麼過去呢?我們看到鄉村旅遊很紅火,但是遊客只去了一次,不去第二次了,沒有回頭客,就是沒有創新。”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李國祥認為,要眼光放開,吸引外面的資本和人才。此次“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提出,國家鼓勵返鄉、回鄉、下鄉的各類人才,包括留學人才,博士、大學畢業生,還有企業家到農村去投資,發展新産業和新業態。
“另外像‘中央一號文件’講的一樣,可以利用土地。”首先利用什麼土地?在農村進行土地整治,多出來的土地可以用來發展,來吸引外面的人才和資本。第二,用什麼來吸引呢?農村有很多家庭有好幾套住房,包括宅基地,利用土地的資源來吸引他們。“當然在這裡面也要注意避免兩個傾向,一是不要讓外來資本把我們完全控制了。現在有的地方開發,要麼就是農民全部轉讓給開發商,收益由開發商自己得;要麼就是開發商搞會所、房地産等等,這個也是相違背的。”怎麼樣讓農民能夠參與?李國祥認為,農民要找到好的參與形式讓大家來分享,通過入股、租賃等方式,讓大家互惠互利。“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把迴圈農業、創意農業、體驗農業結合起來,由合作社來辦,不排除外來資本,政府財政上給予支援。把資金變成股金、股份的形式,土地變成入股的形式,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份,農民變股民。通過這樣合作的形式,把新産業、新業態發展起來,得到好處。
“當然我們現在也看到,部分農民對發展電商也有所抱怨。很多農民買了電腦做電商,結果不賺錢,或者是沒有生意。”李國祥認為,電商這種新的業態要發展起來並不容易,作為農民來説,要積極的參與。“這裡涉及到觀念的轉變,涉及到參與的方式。我曾經問過一個做農産品電商的人,他説現在生意很好,但是不賺錢。現在單筆的生意肯定是賺錢的,但由於目前的規模還不是很大,基數小,固定的成本、開銷大,所以整體上還是不賺錢。但是這沒有關係,因為增長速度這麼快,很快技術就上去了。如果規模足夠大,把這些固定的開銷一分攤下來,單筆賺錢,整體也會賺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