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遠解讀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和改革

發佈時間: 2017-02-07 16:56:51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辛聞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宋洪遠,中央一號文件,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改革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目前我國農村和農業面臨的最大矛盾是結構性矛盾。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總共提出了6個部分33條政策措施,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和改革這兩大板塊來進行。其中,農業結構調整又包含了調優産品結構、調好生産方式、調順産業體系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各自突出的重點是什麼?彼此之間又有什麼樣的聯繫?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宋洪遠,就這些問題進行解讀。

宋洪遠表示,此次提出推進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文件來看是6個部分33條,從內容來講可以概括為兩大板塊,一個板塊是“調”,一個板塊是“改”

在“調”上就是要調整、轉型、融合,實際上就是文件前3個部分的內容。調整主要是調整優化農業的産業結構,這個結構包括這樣幾個方面:一個是品種結構,比如“種養+農牧漁”;另一個方面是生産結構,農業內部不同板塊之間的結構;還有一個就是産業結構,延長産業鏈、擴充價值鏈。

“具體來講是關注幾個事情,一個是在調整品種結構的同時更加注重品質和品質,提出實施品牌戰略,通過品牌戰略來‘調優提質’。”宋洪遠表示,品牌戰略的實施包括三個重要的環節:一是品牌的創建,就是“三品一標”——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標”就是原産地標識,這樣認證和實行品牌化的創建工作。光有創建還不行,很多地方拿了很多“三品一標”,但市場佔有率未必大,影響力未必大,美譽度、知名度未必高,這就需要進行品牌行銷,就是推廣、推介,讓大家知道這個品牌。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護,不能讓品牌還沒有上市、還沒有進入市場,冒牌就進入市場了。所以,通過創建、行銷和保護等環節來實施品牌戰略,就是為了提質,改善農産品的品質和品質。

“還有一個要關注的調結構的事情就是優化區域佈局。”宋洪遠表示,此次提到了三個區:糧食生産功能區是專門就糧食劃定的一個區域,實行優質化、標準化的生産;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就是除糧食之外的重要農産品,像棉花、油料、糖等等;特色農産品優勢區,還有一些小眾的産品,也有特色,要在這個地方發揮比較優勢,建立優勢區。“三區”是區域佈局調整優化區域結構的一個方面。在調整區域結構的時候特別強調要培育主導産品、主導産業、優勢産區,發揮“三主”的優勢來提升區域化的水準。

宋洪遠指出,調結構還強調産業結構優化,主要是圍繞著延長産業鏈、擴充價值鏈來促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一二三産融合,通過延長産業鏈、擴充價值鏈實現農業的增産、增值、增效、增收“四統一”。“這樣的工作未來要有一個抓手,我們提出建設一個平臺,就是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以規模種養殖基地為基礎,以農業産業化的龍頭企業為依託,聚集現代生産要素(勞動資本、土地、技術),把這個平臺打造成集生産、加工、研發、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集合體,發揮這樣一種功能,來推進結構調整。”

宋洪遠表示,轉方式主要是實現綠色發展。“在綠色發展上,這次強調了幾個事情。比如推進清潔生産。我們要實行化肥、農藥零增長。從2015年開始,農作物種植業每畝化肥使用量跟2014年相比要保持零增長,將來有可能在零增長的基礎上實現減量。這次主要提出了3個‘十條’和3個規劃,一個就是圍繞土壤治理的‘土十條’,另外一個是圍繞水源治理的‘水十條’,還有一個是圍繞大氣治理的‘大氣十條’。為了長期堅持這個事情,又制定了規劃。比方説,《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規劃》,這是在‘十三五’規劃之前已經有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沒有污染,但要採取可持續發展,要防。這次‘一號文件’又提出實行《耕地、草原和河湖的休養生息規劃》,通過3個‘十條’和3個規劃的實施就可以使突出的環境問題得到治理。”

文件同時還提出了促進産業的融合發展,宋洪遠指出,“中央一號文件”此次提出了一些新産業、新業態要促進發展。譬如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利用鄉村的資源,文化的和非文化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資源來發展鄉村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和農村電子商務,通過“網際網路+”發展一些新産業;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培育發展特色村鎮。“特色小鎮的提法已經很多年了,但這一次進行了概括和提煉。強調以有基礎、有潛力的村鎮為基礎。促進農業文化旅遊相結合,生産、生活、生態相統一,一、二、三産業相融合。通過這樣打造綜合體,打造特色村鎮,發展新産業、新業態。”,宋洪遠指出,這些新産業、新業態的重要特點就是在産業之間起到融合的作用,有一産、二産和三産,要促融合。

另一個方面是“改”字,就是改革。宋洪遠表示,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主要是三中全會決定的兩句話,一句話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另一句話是“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我覺得這個表述是非常嚴謹的,這兩個事不是平等的關係,不是説並重的,市場配置資源是決定性作用,政府發揮作用應該在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發揮作用不僅有這樣的前提,還有一個要求,就是更好地發揮,如果發揮不好,還不如不發揮。一個是講這兩個關係,一個是講這兩個關係誰是決定性的、誰是被決定性的,還有就是在什麼前提下去發揮好作用。”

宋洪遠指出,文件的後三部分安排非常清楚。“比如講科技就是要發揮科技的創新驅動作用。研發要做好,推廣更要做好。要做好研發和推廣,就得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是激勵,是一個改革。”

另一方面,要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各自不同的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了,政府也不能沒有作為。“政府要保安全、補短板,像扶貧就是短板、新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是短板,文件有專門的部分講這個事情,就是發揮政府的補短板的作用。”

同時,短板的補充、科技的驅動作用都需要體制機制創新。所以,就要講改革。文件既講了産品市場的改革。比如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收儲制度的改革、補貼政策、貿易政策的改革。同時,還有要素市場的發育,這就有土地制度的改革,像農地的三權分置、其他幾塊的建設用地的改革。還有農村集體土地産權的改革,資金、資源、資産,這些要素要活化,這樣才能增産、增值。同時,還能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還有金融改革,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的持續發展和現代化離不開金融,持續性的金融服務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次特別強調了金融體制改革。

宋洪遠表示,這些制度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為“改”提供的制度性保障。“這個文件的6部分33條之間的邏輯是非常清楚的,一個主題、兩個方面,一個是‘調’,一個是‘改’。‘調’建立在‘改’的基礎上,‘改’推動‘調’,推動了新一輪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