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

發佈時間: 2017-01-28 09:47:00 | 來源: 錢江晚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王振紅

關鍵詞: 陜北,酸菜,專列,戴明,延川

梁家河的老鄉推來了一輛平板車,給我們拉大件行李。

我拿的行李是我用票買的一個很大的三合板箱子,我把被褥、隨身物品全都裝到裏面了,箱子很沉。村上最壯的一個勞力——一個名叫“會兒”的小夥子,把我那個箱子用繩子捆起來背在身上。

我們一路往梁家河走。梁家河在一條很深的山溝裏面,山溝窄的地方,那架平板車勉強能通過。終於到了梁家河,“會兒”已經累得不行了。

陜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極苦,梁家河最苦

採訪組:你們到了梁家河以後,生活是如何安頓下來的?又是如何適應的?

戴明:到了村裏,我們六個“和尚”住到了梁家河團支部書記張太平家裏。張太平人很聰明,有文化,而且能説能幹。他沒事就跑過來跟我們聊天,也給我們講團的知識。

但是,光明白道理,光有知識也不行,我們還是要面臨生活中實際的困難。

近平以前提到的過“跳蚤關”,這對我們知青來説,確實是非常難忘的記憶。陜北那個地方,像貓啊,狗啊,豬啊,這些動物身上都有跳蚤,它們沒事都喜歡往窯洞裏面跑,這樣就把跳蚤傳染給了人,人和人之間又互相傳染。我們六個人在一個炕上睡,只要其中一個人身上有跳蚤,其他五個人也不能倖免。

跳蚤一咬,身上就起包,癢起來非常難受,抓來抓去的,皮膚就抓破了。但到後來,我們就習慣了,也學會了防治跳蚤的辦法:燒一大鍋水,把衣服燙一燙,衣服裏面的跳蚤就都殺死了。

一開始,上廁所我們也不習慣。當地的廁所,就是在窯洞外面找個角落挖個坑,四週一擋,就是廁所了。廁所又臟又臭,冬天蹲在那裏,寒風吹得人渾身哆嗦;夏天,蚊蠅到處都是,所以我們在那裏,都養成了快速上廁所的習慣。在陜北農村,洗澡也比較困難。冬天,我們就只好燒點熱水,拿毛巾往身上擦一擦。天氣轉暖之後,我們六個人一起到溝裏的水井旁邊去洗澡,這樣就省得把水擔回來洗了。雖然穿著游泳褲,但是村裏人笑話我們,説大小夥子還光腚,以後我們就再不好意思那麼洗了。

對於吃的東西,我們也很不習慣。不過,我們剛去的頭兩天,各自到老鄉家吃派飯,伙食還可以。後來,我們在自己的灶上吃,伙食就更差了。當時我們十六七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每天吃野菜糰子、黑米糊糊、玉米糝子這些非常粗糙和難以下咽的糧食。

到了春節,生産隊為了歡迎我們,特意弄了幾桌好吃的,並且讓全村人都來吃。那頓飯香得不得了,我們都驚嘆:陜北咋還有這麼好吃的東西?

正月十五過完了,整個村子裏大部分人都走了,梁家河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很快,我們就知道了:大部分人都出去要飯了,從這裡走到銅川、西安,沿路乞討。

我們了解這個情況後,非常震驚。梁家河的老鄉,自己肚子都吃不飽,甚至還出去要飯,卻沒有虧待我們知青。

石春陽的父親給我們做了一段時間飯後,我們就開始自己做飯了。我們知青有國家補助糧,每個月四十四斤原糧,其中有玉米、小米。沒有菜,大家就讓我去跟老鄉要點酸菜。因為陜北很缺菜,老鄉也很困難,他們的酸菜都很少,但是我們知青去要,他們還是會給一些,有時候能給一小碗。我把那一小碗酸菜端回來,我們六個人一人分一點,就著半生不熟的玉米渣子吃,勉強把肚子糊弄飽。

近平後來在訪談中回憶起酸菜,他説:“長時間吃不到酸菜,還挺想。”這就是那個時候留給我們的特殊記憶,因為那種條件下能吃到一口酸菜,已經是非常幸福的事了。

玉米渣子經常煮不熟,是因為柴禾不夠燒。打柴對於我們來説是一個難題。老鄉有時候到山崖邊上,冒著生命危險去砍那種硬邦邦的酸棗刺。這種柴很好,耐燒,不需要燒太多就能把一鍋飯做熟了。我們只能到山上去摟茅草,一摟就是一大捧,看著挺多的,幾分鐘就燒沒了,結果鍋還沒燒熱。做不成飯就要挨餓了,於是就六個人一起去打柴。結果,我們六個人打來的柴還不夠做一頓飯用的。

有一天早上,我們不起床了。隊長來問我們:“為啥都在這兒躺著不起來?”我們説:“我們是餓得起不來炕了。”隊長説:“這可得想個辦法,別把娃餓壞了。”於是他就批准我們去用大隊冬天儲存下來的玉米秸,那個很好燒。這些玉米秸可是起了很大作用,我們一沒有柴禾了就到那兒抱,解決了燒柴的難題。

在那個時候,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陜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極苦,梁家河最苦。

     1   2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