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式”變“造血式”産業發展緊緊圍繞著村民
1月17日,春節臨近,村民鄒朝暉正在豬血丸子的臨時加工廠裏忙得不易樂乎,而在新建的加工廠也正搶抓進度。
“我們這裡從祖輩開始做豬血丸子,這也是我的拿手活。” 鄒朝暉高興地告訴記者,通過扶貧資金帶動、村民入股的形式,村裏成立了豬血丸子加工合作社,主要加工豬血丸子、臘肉等農産品。他立馬辭去了在外地的工作,第一個報名入股了合作社。“在家門口做事,能賺錢又能照顧家人,再好不過了!而且我們只管做好産品,扶貧隊已經對接好了電商平臺負責銷售。” 鄒朝暉臉上笑開了花。
在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謝海蓉看來,扶貧工作不僅要著眼當前“打基礎”,更要放眼未來“管長遠”。“産業扶貧,才能徹底改變一個貧困山村的命運。”除了豬血丸子加工合作社,湴塘村還成立了手工編織協會、大蒜種植合作社,建立果蔬套種基地、冬棗基地、黃桃基地,産業發展緊緊圍繞著村民,不少村民和貧困戶參與合作社,不但出資入股,還能在家做産業。不但有入股分紅,還有務工收入。
村水果基地的冬棗苗成活率達到90%以上,各種果實三年後挂果投産,預計實現村集體年收入約50萬元;在家的婦女參加手工編織培訓,如今已供不應求;今年種植80畝紅皮香蒜,有90余戶村民直接入股,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直接帶動貧困戶脫貧……一場真正變“輸血式”為“造血式”的扶貧攻堅戰正在持續上演。
謝海蓉和李沛斌及奶奶在一起。(圖 劉正飛)
開展村風文明建設,精神上拔了窮根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深冬的嚴寒,讓這個偏僻的山村更顯得寒氣逼人,但音樂一響,村民活動中心廣場上自發而來的大媽們便擺動起腰肢,跳起了廣場舞。
“以前村裏基本沒有娛樂活動和場所,天一黑路上很少有人行走,各自在家裏忙活,村裏冷冷清清。”
為進一步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為村民開展活動提供場地,在2015年已建成的“五保之家”項目的基礎上,完善和拓展其功能,將村民休閒健身、技能培訓中心、留守兒童之家暨村圖書室、婦女之家、志願者服務站等納入到“村民活動中心”。修建宣傳長欄,設立“兒童快樂家園”活動室,配置電腦、電視機、兒童玩具、兒童讀物。“知心屋”項目的落戶,改擴充村農家書屋,增添電視、閱覽桌椅等配套設施設備,圖書總冊數已達4000多冊。
在全村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徵集活動,每家每戶製作家風家訓牌;在全村開展“最美”系列評選活動,評出了 “最美家庭”、“最美婆婆”、“最美媳婦”、“熱心公益之家”、“最清潔家園”;為村民健身隊購置腰鼓;為巾幗志願者服務隊購置志願服、帽及標識;為環保小衛士購置環衛服、帽及標識。組建了黨員義務服務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成立治安巡邏隊,定期開展治安巡邏活動。成立互助救濟基金會,發揚鄰里互信、互助友愛的良好風氣。扶貧工作隊發揮婦聯扶貧的優勢,開展村風文明建設,在精神上拔窮根。
“村民什麼時候脫貧,我什麼時候回來結婚!”
2016年,駐村扶貧隊根據貧困戶識別標準,最終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254人,其中2016年脫貧29戶97人。
把村民當親人,才能跟他們走得更近。扶貧工作組對年邁孤寡老人、單親家庭等貧困對象,噓寒問暖、買衣送物;對家庭困難留守兒童,在學習教育、物質生活和精神心理等各方面予以幫助和指導;對五保戶、大病患者,為其申請低保、五保等社會保障兜底。她們的真心、熱情,溫暖著湴塘村的人們。
湴塘村1組村民孫君元,因突患腦溢血致全身癱瘓,並喪失語言功能。時任省婦聯主席杜亞玲,親自請湘雅醫院腦科專家給孫君元看病,多次為其買藥。如今,孫君元的病情明顯好轉,能拄著拐杖慢走,並能進行簡短交流。湴塘村1組李沛斌,7歲,孤兒,幾個月大就由70多歲的奶奶陽順貞一手帶大。謝海蓉主任多次給李沛斌買奶粉、牙刷牙膏、衣服鞋子、棉被,還時常關心李沛斌的學習情況,教他讀書認字。這些舉動深深的感動了陽順貞老人,她立下孫輩們必須稱謝海蓉為“姑姑”,兒子必須陳“姐姐”或“妹妹”規矩。謝海蓉在老人的心裏已是家人,“她對我比親生的還好呢” 陽順貞老人不停的稱讚。
扶貧工作隊對待村民如親人,對待自己和親人卻又有點“不留情面”。今年29歲的李玉婷去年本打算和在大學裏相戀六年的男友結婚,接到扶貧工作安排的通知時後,她的思想鬥爭不可謂不激烈,但一想到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的光榮使命,李玉婷狠心將婚禮延遲,“村民什麼時候脫貧,我什麼時候回來結婚!”(劉正飛通訊員 羅健康 曹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