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選派優秀幹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是中國脫貧攻堅戰的有效工作機制。越來越多的“第一書記”深入鄉間,到最貧困、最艱難、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用他們的知識和理念引領當地困難群眾走上脫貧致富之路。陳桂鋒,便是一名實地駐村的“第一書記”,在經歷了初到幫扶地的真實震撼,幫扶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後,他感受到了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夢的“甘甜與快樂”。
以下,便是這位“第一書記”的真實經歷:
(作者:長春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處長陳桂鋒)
汽車小心翼翼地行駛在彎彎曲曲僅有4.5米寬的鄉道上,城市的喧囂漸漸遠去,鄉村的恬靜逐步清晰起來:小橋、流水、人家,漫山遍野初吐嫩綠的樹木,壯麗的山河,以及那些樸實的老鄉。
初到幫扶地:貧困景象衝擊了我的心靈
雙陽區山河街道立新村,這個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便是貧困村的北方普通小山村位於伊通、磐石、雙陽三縣交界的群山環繞之中,僅有249戶人家1058人,但卻沿著山腳下稀稀拉拉地蜿蜒了幾公里。以前總覺得時間過得快,駐村以後才明白,只有美好的時光才會稍縱即逝,煎熬的日子永遠過得那麼慢。長期生活在大城市,對一些基本服務已經習以為常,到這裡才知道離省會城市不過百公里,居然還有不通行動電話、吃不上安全水的地方。
駐村第一件事走訪調研,來到老支書王友家,四間破敗的磚瓦結構房屋依稀訴説著曾經紅火的日子,如今70歲的老人癱瘓在床,老伴68歲,患有哮喘和一隻眼瞎,守著幾畝薄田艱難度日,聽説市裏幫扶的幹部要來,老太太顫危危地迎在門口,見面就説“黨來幫我們了啊”,躺在床上的老支書眼淚止不住地流,嘴裏不停地嘟囔著,恨自己拖累了家、拖累了組織。我抓著老人乾枯的手,看著她花白的頭髮,一時語塞,心裏沉甸甸的,終究沒能控制住噙在眼圈中的淚。
王艷,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智障妻子,讓這個北方的漢子眼神中滿是陌然和無助;張桂喜,77歲的老黨員,患有腦血栓,妻子70歲,患有腦梗,臥床一年,唯一的兒子離婚以後離家出走從此再無音信;袁業海,因為意外摔斷了腿,妻子患有癲癇,拮據的生活讓這個家庭舉步維艱,那是我見過的最差的房子,家徒四壁,我都不敢相信改革30多年還有這種房子,袁業海目前考慮的只是生存問題,然後才是生活。
一幕幕真實的生活景象,以最強大的衝擊力洗刷著我的世界觀,心中翻江倒海,五味雜陳,也喚醒了大都市生活二十多年而早已泯滅多時的小時候所生長的鄉村記憶,這裡的人們就像幾十年前含辛茹苦培養我長大成人的父母一樣在重復著我童年時候的困苦生活。當年的我就是懷著一顆學有所成將來回報故鄉的夢想走出來求學,如今我真的有機會回到鄉村任職第一書記,我該怎麼辦?時光仿佛在這裡停滯,心靈的煎熬讓我透不過氣來!我暗暗下定決心,駐村的時光不能虛度,因為並不是每個走出鄉村的孩子都能有機會直接回報鄉梓。
實地幫扶體驗:“不要搞花架子,踏踏實實給農民辦點事”
駐村任職之前,在我頭腦中曾經無數次閃過美妙的畫面:憑著自己的熱情和幹勁,我將會怎樣得到群眾的愛戴,怎樣在群眾中一呼百應,怎樣帶領群眾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正是帶著這份激情,讓我面對走訪了解到貧困村的貧窮和艱難時也沒有灰心,相反卻更加刺激起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深深的為民情結。可是,理想與現實並不是一回事,沒多久,發生的一些小事讓我有種如墜深淵的感覺,沸騰的熱血漸漸凝固了。
為了解決貧困村脫貧問題,村裏召開黨員大會徵求意見,結果稀稀拉拉來了幾個人,就連村幹部都沒到齊。逼得沒辦法,我靈機一動按照全村黨員數個人出資購置了幾十桶豆油以慰問關心黨員生活名義舉行座談會,結果全村黨員一個不少全員出席。經過討論和調研,決定大力發展苗木集體産業來帶動貧困戶脫貧。作為娘家的單位領導班子非常支援,陪同園林專家多次去立新村實地調研適合栽種的樹苗品種,並請專家來村裏免費為群眾講課培訓,動用多方關係協調一批樹苗運進村裏。開始進展都很順利,但到協商苗木用地時,村民聽説是村集體用地時,坐地起價,本來1年6000元1坰地的價格少10000元不租,還振振有詞地説,集體的便宜不佔白不佔。到栽種時,村委會動員群眾出工出力,苗木基地建設明擺著是為了群眾自己將來受益,但怎麼宣傳動員也沒有一個人自願來地裏幫忙栽種,有的群眾説:“不如直接發錢給我們好。”扶貧工作開展之初真的好難,這邊豪情萬丈要為老百姓做好事,那邊群眾卻無動於衷、冷若冰霜。沒辦法,只好組織機關幹部去村裏義務栽種樹苗。最具諷刺意味的是,當時村裏教會正組織活動,許多村民都出了義工。鮮明的對比,讓我至今痛徹心扉,當時百思不得其解,遂向參加教會義工的村民求解,他只是平淡地説:“教會好啊,過年給了我米和面,參加祈禱減輕了我病痛的感覺”。村民的話、加上栽種苗木和黨員開會的事讓我醍醐灌頂,深深體會了村支書的話:“老百姓是講實際的,跟利益走,不一定跟是非走”,以前有位朋友來村裏看我時,臨走叮囑“不要搞花架子,踏踏實實給農民辦點事”,當時聽這句話時感覺很平淡、很簡單,但真正深入農村生活之後,我才深深理解了其中的含義,駐村工作怎麼做豁然開朗。
我帶領扶貧工作隊挨家挨戶走訪,每家每戶的大事小情全部記在本子上,想方設法解決。鄰里糾紛長期得不到解決,我就反覆溝通説服解決;貧困戶有病住不起院,我就幫忙聯繫醫院、求助慈善機構報銷他們新農合個人承擔部分;村民找不到合適的打工機會,我就協調熟悉的大企業來村裏提供就業崗位;村民想辦農家樂,我就協調旅遊部門出謀劃策、幫忙宣傳聯繫客源;37戶農民工生活困難,我就想方設法關心慰問,通過工會幫扶每家1500元生活費、發動機關幹部捐衣捐物、籌措資金為每位貧困戶購買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生活困難村民平時看不起病,用不起日常藥品,我就協調愛心醫院來村裏免費義診、協調愛心醫藥企業為每戶困難群眾捐助價值近1千元的家庭常備藥品合計25萬元;25戶因學致貧,我就協調社會愛心人士為38個孩子每年捐助1000至5000元,從小學一直資助到大學畢業;村裏新考上大學的孩子拿不起學費,我就聯繫學校減免,協調愛心人士資助;12戶村民吃水困難,只能長期挑水喝,我就想辦法籌措資金修了機井;16戶村民門前小溪獨木橋雨水豐沛期老人孩子出行困難,我就協調各種修橋物資,和16戶村民一起建了2座人行步橋;部分村民小孩由於多種原因落不上戶口,我就協調公安部門上戶口;行動電話信號不通,我就協調電信部門解決移動信號覆蓋問題;村民夜間出行不便,我就協調在村裏主幹道上安裝了太陽能路燈;3個村民小組路不通,我就協調修了4.7公里的水泥路;新村部建設缺乏資金,我就協調了20萬建設資金;村裏環境臟亂差,我就協調為村裏配置了20萬元的電動環衛車和垃圾箱;立新河年久失修,我就協調實施了76萬元的小流域治理項目;村裏缺乏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我就協調修建了村圖書室配備最新的圖書、修建了1個文化廣場和4個體育健身場所。年底粗略統計,共協調投入村裏基礎設施、民生事業合計人民幣1千余萬元。
路子走對,事辦在村民心坎上,村民支援的熱情就會被點燃,讓我最為自豪的是,這些實事走的都是群眾路線,村民自願參加義務勞動,有的村民家裏男的在外打工,家裏女的也自告奮勇參加,一件件實事好事善事贏得了民心黨心。讓我更加明白群眾工作的秘訣所在,以前村黨組織發動群眾不得力主要原因還在於服務群眾初心的缺失,致使村委會沒有威信,群眾對村委會不信任。也讓我明白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強化宗旨意識教育的重要性。七一黨的生日我為全村黨員作了一場樸實無華接地氣的黨課,號召大家為村官一任造福一村,與村兩委班子制定新的村規民約、規範黨支部各項制度、兩委幹部管理辦法,強化考核執紀。制度執行起來,人有效管理起來了,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執行力也隨之增強起來。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讓百姓信任村幹部,樹立村委會的威信,每週搞一次村幹部“接待日”,解決化解村民的煩心事,幫助村民去落實代辦民政、計生、醫保、社保等事項。
一個個民生項目的落地也讓立新村煥發了生機,振奮了精神,村民自發組織了文藝健身隊,自編自演身邊正能量的新鮮事,村裏喝酒打牌的陋習在減少,諮詢政策、找村裏和駐村工作隊幫忙研究致富的人多了起來,我很高興全村上下的幹勁終於調動起來了,讓立新村最終脫貧致富目標的實現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根據前期調研情況,在苗木建設項目基礎上,依託村裏經營大戶,我適時組織貧困群眾搞起特色養殖産業,協調資金100萬投入到村裏家庭養鹿農場;協調資金30萬投入到村裏家庭養牛農場;協調資金5萬元建立了林下小笨雞家庭養殖農場,所有貧困群眾參與其中,有勞動能力的參加勞動,沒有勞動能力的入股分紅。全村脫貧致富産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那段時間,我從早到晚忙碌,累並感動著。感動的是駐村工作隊的齊心,搞調研、做協調、跑項目、籌資金、抓落實,風雨不誤、同舟共濟,為村民修人行步橋沒有錢大家主動將自己每天的下鄉補助全部捐出來,為節約修橋成本,發動群眾,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在炎炎烈日下和村民一樣光著膀子大幹;感動的是單位合心,看到老百姓生活清苦,紛紛慷慨解囊,自費為困難群眾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資,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同志將自己剛穿不久的衣服洗得乾乾淨淨、疊得整整齊齊送到貧困群眾手中;感動的是社會愛心,聽説國家搞精準扶貧,社會愛心人士主動聯繫我要為國分憂為民解困,為貧困群眾免費送醫送藥、資助貧困學子上學、提供就業崗位;感動的是百姓關心,知道我們真心實意為他們做事之後,從最初的冷漠變成了熱情似火,看到我們記不住名字就喊“好人來啦,黨來啦”,遇到飯時就往家裏拽。
幫扶收貨季:全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致富
忙碌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剛來時初春的記憶猶新,轉眼地裏莊稼變成了金黃色,收穫的季節如期而至。
幫助村民將出欄的林下小笨雞、黃牛、梅花鹿産品直銷到城裏賣個好價錢,我和我駐村工作隊員變得更忙,聯繫省會城市各大農貿市場、超市,建直銷網店、手把手教村民進行線上交易、申請入駐知名電商企業平臺、聯繫物流公司,春天播下的項目種子開花結果,收益不斷變現,僅林下小笨雞、梅花鹿、黃牛3個項目當年就收入人民幣24萬元,貧困人口每人平均當年就增收5000元,如果加上原來的收入基數以及苗木基地收入,每人平均收入突破萬元,全部貧困人口當年成功實現脫貧致富。
當夜幕降臨,太陽能路燈次第亮起來,在新修的文化廣場上,放眼望去,筆直水泥路貫通整個村莊,收拾完農活的村民們陸續來到廣場,或是在嶄新的體育器材上鍛鍊身體,或是三五成群地跳起廣場舞,歡快的音樂隨意流淌,聽著村民們“立新村好多年沒有這麼熱鬧了”的感慨,我心裏甘甜而快樂。
面對村裏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自己口袋的充實,村民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元旦村裏一改往年沉悶的氣氛,自發燃放鞭炮,給幫扶單位和駐村工作隊送錦旗。年底走訪,碰巧遇到曾經參加教會義工的村民,笑著問他:“你覺得是黨好還是教會好?”他不好意思地摸摸頭説:“當然是黨好,黨治好了我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