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志 扶貧必扶智

發佈時間: 2017-01-23 09:14:37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方青

關鍵詞: 扶志,教育脫貧,教育貧困,富農政策,扶貧模式

(原標題:扶貧先扶志 扶貧必扶智)

推進精準脫貧攻堅、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十三五”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時期,要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不僅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資金、物資等,為貧困群眾“輸血”,解決迫切的生産生活之需,增加獲得感,而且更要注重有針對性地扶志與扶智,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只有外部“輸血”式扶貧與內部“造血”式脫貧相結合,通過自身“造血”鞏固“輸血”的成果,才能徹底拔除窮根、消除貧困。

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們不難看到大多數貧困群眾嘗到了勤勞脫貧的甜頭,真切感受到了黨和國家扶貧政策帶來的實惠,他們走上了脫貧奔小康之路,越幹越有勁頭。但也有一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甚至把黨的扶貧好政策錯誤地當成了養懶人的政策,爭著當貧困戶、低保戶。貧困群眾大多數文化素質偏低,有的讀書看報、填表算賬都困難,脫貧能力普遍欠缺。此類問題已成為脫貧攻堅的突出矛盾。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精準施策,靶向發力,確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的如期實現。

“志智雙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

習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鬥志和勇氣;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如果扶貧不扶智,就會知識匱乏、智力不足、身無長物,甚至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必須智隨志走、志以智強,實施“志智雙扶”,才能激發活力,形成合力,從根本上剷除滋生貧窮的土壤。

“志智雙扶”首先要激勵貧困群眾立志氣。貧困群眾是脫貧攻堅的主體力量,只有幫助他們“扶”起脫貧的志氣、挺起脫貧的腰板,才能真正激發出持久的脫貧致富動力。沒有脫貧志向,再多扶貧資金也只能管一時,不能管長久。因此,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是要幫助貧困群眾提高認識、更新觀念、自立自強,喚起貧困群眾自我脫貧的鬥志和決心。

“志智雙扶”核心是教育貧困群眾賣力氣。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這一著名論斷。人們常把“安貧樂道”“窮自在”“等靠要”等思想歸結成一個“懶”字,這在現實中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對於這類貧困戶幫扶的核心就在於教育他們樹立起“勤勞光榮、懶惰可恥”的思想觀念,讓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摘掉貧困帽子,創造幸福生活。

“志智雙扶”關鍵在於幫助貧困群眾強底氣。貧窮和愚昧往往具有共生關係,尤其是現階段的大多數貧困問題,表面看是物質性貧困,但究其根源在於缺乏“人窮志不窮”的精神和改變貧困現狀的知識、能力和手段。因此,要舍得投入資金,積極為困難群眾搭臺清障,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堅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鼓舞鬥志,增強“自我造血”功能。

精準扶貧,關鍵在人。因為給錢給物,能解一時之困;扶心扶志,扶能扶智,才能治懶治愚,拔掉窮根。越是在攻堅階段,就越是要充分發揮“志智雙扶”關鍵一招的作用。

“志智雙扶”必須精準細緻、久久為功

改造貧困群眾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脫貧的內生動力,既是當前脫貧攻堅戰的薄弱環節,也是脫貧攻堅戰最大的難點,必須像描工筆畫般精準細緻、久久為功才能收到實效。

一是與群眾貼得近些更近些。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幹部。在“志智雙扶”中,廣大幫扶幹部和“第一書記”要駐村入戶,與貧困群眾貼得近些更近些,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一對一融進去,真正走進他們內心,準確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把脈問診、對症下藥。既要把中央和地方的扶貧政策、扶貧物資送到家中,幫助貧困地區改善基礎設施,因地制宜發展産業,增加收入,真正實現“兩無憂、三保障”,心貼心地服務,為貧困戶排憂解難,更要把志氣、信心送到農戶心坎上,幫助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鉚足精氣神、擼起袖子幹、立志拔窮根。

二是緊緊抓住教育扶貧這個根本。扶“錢”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要加大資金支援力度,實施教育扶貧,統籌中央、地方財力向教育脫貧任務較重的地區和定點村傾斜,打好教育脫貧殲滅戰。推進“教育精準扶貧行動計劃”,採取免、減、獎、貸、助、補等多種方式,確保每個貧困孩子在各個教育階段“有學上”“上得起”,決不讓一名貧困孩子失學,不讓貧困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重點抓好職業教育培訓,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全面免費敞開,讓他們“只要一技在手,全家脫貧有望”。

三是通過技能培訓提高貧困群眾素質。技能培訓是幫助貧困群眾脫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培訓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一定要因人而異、按需配菜,在開展培訓前首先要進行調研,充分了解貧困群眾所思所盼、所需所求。要本著“需要什麼,培訓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根據貧苦群眾的實際需求量身定制、量體裁衣,真正發揮培訓立竿見影的功效。比如海南創新“電視+夜校+熱線”扶貧模式,貧困戶參學率達90%以上,既暢通貧困戶了解黨的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渠道,又幫助他們有效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規知識和科學種養技術。在培訓過程中,既要注重“引進來”現身説法,也要組織貧困群眾“走出去”開闊眼界;既要授人以魚,有的放矢加強致富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也要授人以漁,讓貧困群眾在産業發展實踐中長見識、長本領。

四是緊貼群眾口味改進宣傳方式。要大力塑造和宣傳“第一書記”、功勳龍頭企業、致富帶頭人、産業扶貧等先進典型,引導和激勵基層扶貧幹部對照標桿、學習標桿、看齊標桿,營造齊心協力精準脫貧的良好輿論氛圍。還可以大力開展文化扶貧,潛移默化改變貧困群眾一些不良習俗和落後觀念。比如海南組建10支“脫貧攻堅文藝輕騎隊”深入重點貧困村,用瓊劇、山歌、相聲、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調動貧困群眾人心思進、主動脫貧、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會從天而降,脫貧致富終歸是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志智雙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發揚釘釘子精神,潤物無聲地感召,滴水穿石地堅持,才能見到實效。隨著脫貧攻堅日益深入,我們要更加堅持問題導向、對症施策,以更大的決心、更精準的舉措和更超常的力度,著力拔除貧困群眾思想和能力上的窮根,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事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

(作者為海南省委常委、秘書長)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