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快來幫我看看,這番薯長得怎麼樣。”“老汪,中午來我家吃飯,是你引進的水稻呢!”……
在浙江省泰順縣,談起“老汪”,無人不曉。他就是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汪自強。從2005年被選派為泰順縣萬排鄉的科技特派員起,汪自強每年都有100天左右的時間待在鄉下,一頂草帽、一身下地裝、一雙解放鞋也成了他的隨身裝備。
整整11年,雖然泰順還是那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但跟隨汪自強走進泰順田間地頭的上百種農作物,卻讓這裡的農民增收了10倍。
“説是浙大的教授,其實和農民沒兩樣”
如今,在萬排鄉,每當農戶需要新品種作物時,都會到農業技術員彭作生這裡來引種。“我這裡現在有菜豆品種67個、水稻品種8個、甘薯品種4個、玉米品種5個、馬鈴薯品種3個……都是老汪從省城帶來的。”
汪自強第一次到萬排鄉,跟他對接的正是彭作生。彭作生回憶道:“走到地裏,老汪就抓起泥土,反覆捻揉,觀察土質;走到田邊,老汪就捲起褲腳,蹚下水去,查看秧苗;走到農戶門口,老汪就跟農民嘮上兩句,聊聊收成,問問收入……當時我就感覺這個特派員不一般,説是浙大的教授,其實和農民沒兩樣。”
憑藉著摩托車、三輪車、手扶拖拉機,汪自強第一趟來萬排,便走遍了鄉里的全部4個行政村和7個自然村。因為浙大還有教學任務,10天后,汪自強回了杭州。“老汪回去之後,有些農民問我,那個大教授呢,是不是逃回去了?”彭作生説,“那時我心裏也犯嘀咕。”
沒想到,幾天后,汪自強又來了。這次跟他一起來的,還有大包小包、鼓鼓囊囊的一堆種子。哪個品種好、産量高,什麼時候種、怎麼種,哪些有講究、要注意,汪自強親自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
汪自強來一趟鄉里不容易。早上5點多鐘從杭州出發,坐7個多小時的大巴車才能到泰順縣城,再輾轉到萬排,往往已是下午兩三點了。即便是後來汪自強自己買了車,開到鄉里最起碼也要6個多小時。就這樣,汪自強一趟又一趟,帶著需求出村,帶著科技進村。
這條艱辛的路,汪自強一走就是11年。“我18歲那年,響應‘上山下鄉’,到蘭溪農村成為一名知青。農村的苦讓我印象深刻,後來讀大學就選擇了農學專業。”汪自強説,“從農業技術到農業生産,需要一個較長的週期,我既然做了,就要踏踏實實地做出成果、産出效益。”
“他是我們的‘科技財神爺’”
“老汪可神了,他一來,農作物的産量銷量就上去了,收入立馬能翻倍。”在泰順,人們送給汪自強一個稱號——“科技財神爺”。
謝細和現在的身份是泰順縣泰龍制茶有限公司總經理,而在汪自強來萬排之前,他的茶園一度幾近破産。“要不是汪老師幫我對茶樹的間距、茶園的通道進行科學改造,幫我引入機械採摘,幫我選擇能避過山區早霜、晚霜的‘中茶108’,春茶的價格哪能一下子就從幾十塊躥到幾百上千塊一斤。”
當謝細和的茶葉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之時,在泰順縣司前鎮,蜂農嚴立超卻對著一個個蜂窩發起了愁。雖説嚴立超每天都勤勤懇懇地幹活,甚至早上4點便上山放蜂,但因為育種技術跟不上,光是去外地買蜂種就得花10多萬元。
2012年,有人告訴嚴立超:“村裏來了個浙大的教授,要來幫你搞養蜂産業。”“我當時也就聽了那麼一耳朵,根本沒當回事兒。”嚴立超説,“沒想到,這個汪教授還真帶著浙大的一群專家來了。”
為了解決蜂蜜上架流通的難題,汪自強建議嚴立超申請“企業食品生産許可QS認證”。嚴立超一聽,連忙擺手道:“我這些土蜂蜜用不著申請什麼QS,又費事又燒錢!”於是,汪自強就一遍遍地向他解釋QS認證的重要之處。幾番“轟炸”下來,嚴立超終於同意進行申報。當有了QS認證的蜂蜜暢通地走進市場時,嚴立超才明白老汪的一片良苦用心。後來,在汪自強的幫助下,嚴立超又陸續申請了溫州市著名品牌、浙江省著名商標,他的生産也一步步走向規模化。
聽到謝細和隨口一句“想建中國最美茶園”,汪自強便聯繫了浙大風景園林方面的專家,把“無心之談”付諸了實踐;聽嚴立超説在老家發現了一個野生大蜂窩,汪自強便幫他申報了“浙江農業吉尼斯”的最大蜂窩紀錄;聽説上宅垟村發現了一株黃色茶樹苗,汪自強便取樣分析,發現其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很高,創立了“泰上黃”品牌……泰順縣科技局局長曾頂滿説:“老汪科研水準高,創新意識強,他似乎有著與眾不同的視野,總能找到産品的開發點。”
“錢支援,物支援,最好來位科技特派員”
在泰順老百姓的眼裏,汪自強是他們的“百科全書”。
不過,老汪這劑“萬金油”也不是一天練成的。在成為科技特派員之前,汪自強是省裏知名的大豆專家。他説:“剛到萬排鄉的時候,老鄉們問的問題很多很雜,而且大多都是我研究領域以外的,當時確實有點蒙,畢竟隔行如隔山。但下一次來,我一定帶著其他專家來解決問題。”
汪自強敢作出這樣的承諾,是因為背後有個“專家智囊團”。2008年,浙江大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了,這裡集中了農口技術應用專業的70多位專家教授。有了這個“大後方”,汪自強扶助泰順的底氣更足了。
汪自強還給泰順拉來了一支科技特派團隊,隊長便是汪自強的同事——畜禽養殖專家尹兆正。“2013年我第一次跟著老汪到泰順,就明顯感覺到老汪和村裏人的‘關係’不一般。”尹兆正説,“在泰順,老汪有口皆碑,這也給我們很大的壓力。我們要是做不好,那就是砸浙大的牌子、砸科技特派員的牌子。”
這幾年,尹兆正團隊和汪自強一起,幫助泰順縣解決了肉雞飼料配製、蛋雞颱風應急、蜂蜜保鮮貯藏等諸多問題。科技特派團隊的成員們也逐漸認識到,一名農業科學家的真正價值就在於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把科學技術帶進農村、把論文寫在大山深處。
“錢支援,物支援,最好來位科技特派員”如今是在泰順山區流傳的俗語。10餘年來,科技特派員的付出,已在泰順山區結出沉甸甸的果實:總計投入資金4890多萬元,組織實施科技項目322個,培訓指導農民4萬多人次……
雖然駐守泰順已有11年,但對全國優秀教師汪自強來説,這不是終點。就像他所説的:“只要泰順需要,只要農民兄弟需要,我就會一直守望在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