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辦支招"扶貧同質化":資源轉化為産業優勢

發佈時間: 2016-12-28 10:25:27 | 來源: 央廣網 | 作者: 車麗 陳屹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扶貧辦,扶貧資金,同質化,産業優勢,支招,國務院扶貧辦,産業扶貧,精準

央廣網北京12月25日消息(記者車麗 陳屹)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精準扶貧是我國扶貧工作的宗旨,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的重要保障。截至2015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5575萬人。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透露,今年以來,我國脫貧攻堅首戰告捷,預計全年減少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的任務可以超額完成。對於脫貧攻堅,自然是“造血”勝過“輸血”,産業扶貧實踐中有哪些經驗值得推廣,目前暴露出來的産業同質化的問題又該如何改善?

走進山東省臨沭縣曹莊鎮朱村,投資20多萬元建成的加工車間格外醒目。30多臺嶄新的縫紉機轉個不停,一頂頂遮陽帽在低頭忙碌的工人手中陸續完成。

村民李德律説:“超過45歲,廠子就不要了,俺50多了,上哪也不要。”

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濟欽説,這是一處産業扶貧示範點,就是為給年齡偏大但有就業願望的女性提供家門口打工的機會。“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40多個,實行計件工資,幹得好的一天六七十塊錢,少的二三十塊錢。平均下來,每個貧困戶一年收入超過一萬多塊錢。”

目前,像這樣的帽子車間、稻草車間、柳編車間等各類扶貧車間,山東省已建成2720個。國務院扶貧辦開髮指導司副司長許健民表示,鼓勵勞動密集型企業到貧困地區建設“就業扶貧車間”,吸納大量農村留守婦女、留守老人、農村半勞動力就業,實現就業顧家“兩不誤”。

然而,個別地方在推進産業扶貧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挑戰。中國社科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國寶説,有些地方為了完成規劃目標、資金安排計劃以及脫貧任務,只能照搬照抄,盲目跟風,建大棚、栽果樹、養豬羊等低水準、同質化重復建設成為共性問題。

吳國寶介紹指出,第一、在産業選擇的過程中,簡單考慮了當地所謂的資源優勢,沒有考慮市場需求,導致一些扶貧産業失敗;第二、在政府介入的産業組織安排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産業組織本身是有獨立的利益訴求的。

對此,國務院扶貧辦開髮指導司副司長許健民表示,要引導東部地區或發達地區以農産品為原料的大型農業或涉農龍頭企業向貧困地區轉移。特別是引導有品牌、專業化、市場佔有率較高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在貧困地區以分佈式的方式建立原料基地、加工基地等,並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許健民認為,這類企業長期在市場上摸爬滾打,有豐富的市場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有比較完善的産業鏈供銷體系,讓這類企業到貧困地區帶動貧困戶,通過一個好的利益連接機制,風險是相對可控的。”

許健民表示,盤活農村現有存量資源,如小水電、小礦山以及村集體的荒山荒坡,通過産業平臺和股權紐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將産業扶貧與農村“三權分置”改革相結合,是應對産業扶貧重復建設的又一創新舉措。

2000公里外的貴州省烏蒙山腹地六盤水市,“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正在推進。在貴州省盤縣淤泥鄉岩博村,當地利用林地資源,先後辦起了磚廠、酒廠等山地特色企業,農民按股權參與收益。

農村“三變”改革開始後,不少傳統的能源企業紛紛轉型,把目光投向了生態旅遊。原本經營煤炭産業的陶正學自2012開始轉型,回到家鄉成立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460多戶農民入股,連片種植了獼猴桃、石榴、刺藜等水果1.5萬畝,並建設了科技農業觀光體驗園和休閒旅遊度假區。

陶正學説:“原來這些資源沒有被喚醒,它沒有變成一分錢。現在資源變資産,就是要産業來帶動它,讓它産生價值。”

截至2015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5575萬人,通過産業扶貧的方式是實現脫貧的必由之路。今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首次突破1000億元。其中,中央為667億元,同比增長43.4%;省級超過400億元,同比增長50%以上。

國務院扶貧辦開髮指導司副司長許健民表示,明年,國家財政對扶貧資金的安排還會增加,大量資金都會集中沉澱到縣級層面、到村,要加大監管力度,讓扶貧資金能夠真正做到産業對人,人對産業,不讓扶貧資金被挪做他用。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