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背靠“大樹”咋脫貧

發佈時間: 2016-12-09 15:11:51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顏 珂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精準到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大樹,扶貧工作,蜜蜂養殖,扶貧資金,湖南,長沙,海拔,貧困人口,脫貧攻堅,績效考核

(原題:背靠“大樹”咋脫貧——來自湖南省長沙市精準扶貧的調研)

用“顯微鏡”識貧,非貧困村的貧困戶也不能掉隊

65歲的喻瑞林如今也會回想起住在山上的日子,只是回想並不等於懷念。在長沙市寧鄉縣青山橋鎮友園村,他家曾是海拔最高的那一戶。

喻瑞林做過泥工,養過羊,生活本還過得去。但自從54歲那年患上嚴重的支氣管炎,日子開始變得艱難。

“不能幹體力活,甚至走不了遠路。”下山到鎮上看病,喻瑞林只能找人背著走。2008年,喻瑞林的老伴精神失常,讓這個家雪上加霜。“家裏的積蓄沒多久就掏空了,只能靠低保過日子。”

山上的艱難,在今年8月畫上了句號。當地政府啟動的易地搬遷扶貧工程,讓喻瑞林在青山鎮的集鎮旁安了新家。“房子、電器、傢具都不用掏錢。”喻瑞林記得,搬家那天,連床上的被子都鋪好了。

在湖南,長沙的經濟發展水準處於“領跑”地位。2015年,長沙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3000元,但像喻瑞林一樣的貧困戶,仍有5.8萬多戶、16萬多人。精準扶貧首先要精準“識貧”。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不同,在這裡,想要精準識別貧困戶,其實並不是件容易事。

長沙市農委副主任李雪龍告訴記者,長沙全市85個省定貧困村的貧困戶,只佔到全部貧困戶的30%,其他70%的貧困戶則“插花式”分佈在非貧困村。

喻瑞林所在的寧鄉縣青山橋鎮,有3個省定貧困村,屬於長沙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邊遠山區。但即便如此,全鎮1365個貧困人口,也只佔到全鎮總人口的5.5%,這裡的貧困人口分佈依然較為分散。

喻瑞林的另外80戶新鄰居,就來自全鎮9個村。僅僅是為了摸清貧困家底和搬遷意願,鎮裏的幹部就沒少花力氣。“前前後後大約3個月,幾上幾下,才最終確定搬遷名單。”寧鄉縣農業局局長彭力強説。

“即使對30%貧困人口的精準扶貧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忽視了其他的70%貧困人口,也不能説打贏了脫貧攻堅仗。”李雪龍説。

對於長沙而言,精準扶貧,必須用上倍數足夠大的“顯微鏡”。

在寧鄉縣溈山鄉政府,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鄉鎮獨立開發的精準扶貧資訊系統。全鄉5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不論是家庭資訊、致貧原因,還是幫扶聯繫人、脫貧思路,系統上均一覽無余。最大的特色是幫扶動態的過程記錄——貧困戶哪一天申請了低保,哪一天搞起了脫貧産業,上面都有實時更新的記錄。

精準到戶,才能不留死角。長沙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不是只突出重點,只做亮點,而是要對貧困村和非貧困村、所有貧困戶的脫貧攻堅工作統籌安排,同步推進。”李雪龍説。

14個專項扶貧為抓手 脫貧路子對村更對戶

自從妻子患上地中海貧血症後,44歲的辛紅根就不得不中斷在外務工的日子。

妻子治病,三年內換過兩次血,去年醫藥費就接近1萬元。家裏本就沒啥積蓄,少了在外打工的穩定收入,日子更是捉襟見肘。

在瀏陽市小河鄉皇碑村,辛紅根一家屬於典型的因病致貧戶。對於長沙的扶貧工作而言,留下的都是“硬骨頭”。

同在皇碑村的村民黃章平,情況似乎更糟。本人智障,勞動能力欠缺,年過40尚未成家,至今跟著老母親一起生活。全家靠低保勉強糊口。

啃下“硬骨頭”,扶貧舉措必須更有針對性。

既要照顧家人,又得掙錢養家,辛紅根只能在家門口找事做,最缺的還是資金。針對貧困戶普遍存在的資金瓶頸,瀏陽市推出了小額信貸扶貧:瀏陽農商行對全市1607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評級授信,政府貼息,最高貸款額度可達10萬元。

辛紅根用貸到的2萬元,養了400隻水鴨、100隻旱鴨。他自己測算過,平均每只鴨大約能賺30元,“如果今年賣得好,明年準備養1000隻”。

黃章平同樣貸到了1萬元,只是當地政府為他想的辦法是“分貸統還”:與其他情況類似的缺乏勞動力的貧困戶一道,將貸款打捆投向當地一家蜜蜂養殖基地,每年固定享受10%的分紅。

其實,背靠長沙都市圈,貧困戶只要補上了短板,找準了路子,脫貧並不是難事。

靠著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小河鄉烏石村貧困戶張建南,今年5月試著養起了泥鰍。效果出乎意料的好:4000多斤泥鰍銷售一空,純利潤就有1萬元。張建南又趁熱打鐵,第二批下了30萬尾魚苗,“這次更有經驗,估計能産6000斤。”

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要求,長沙尤其注意脫貧舉措“精確制導”,以産業扶貧、就業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等14個專項扶貧為具體抓手,因戶施策。截至2015年底,已脫貧2.6萬餘戶7.5萬多人,今年預計完成30個省定貧困村退出和4.79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謹防麻痹大意 電話調查+督察暗訪壓實責任

寧鄉縣溈山鄉溈水源村貧困戶楊喜軍屋後的5箱蜜蜂,眼下成了全家人脫貧的希望。

因為一次車禍受到重創,楊喜軍的精神狀況間歇性失常,只能在家休養。家裏兩個小孩的學習、生活開支,連同楊喜軍的醫療費用,一起壓在了妻子吳漢連的肩上。

出路只能靠産業扶貧。地處溈山山區的溈水源村適合蜜蜂養殖。結對幫扶幹部幫吳漢連引來了當地一家養蜂企業,不僅提供技術培訓,銷售托底,還給她免費送了5箱蜜蜂。

雖説是養蜂新手,吳漢連卻很快嘗到了甜頭。不過3個月時間,自家産出的55斤蜂蜜,居然賣到了60元一斤。“今年還可以産一批,脫貧不成問題了。”吳漢連説。

經濟優勢讓長沙扶貧的底氣十足,他們要做的,是把優勢用足。

産業扶貧離不開市場主體的帶動。在長沙,僅農業龍頭企業就有8000多家。李雪龍告訴記者,長沙市精心選擇産業扶貧項目,通過網上發佈、編印成冊等方式,下發到基層,由鄉村兩級動員組織貧困戶自主選擇參與項目,讓貧困戶與幫扶主體有效對接,並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援。據統計,長沙今年投入産業的扶貧資金就有8000萬元,引進和培育産業扶貧項目300余個,共幫助2.7萬戶貧困戶持續增收。

用於托底的保障網,長沙著力“織密”。今年7月,長沙縣率先完成了城鄉低保一體化工作,城鄉低保對象均按每人450元/月補差保障。據了解,長沙其他縣市也將逐步推行。

“百企聯村”“百號(共青團青年文明號)聯百戶”……凡是能調動的社會資源,長沙不遺餘力。

不過,底氣十足並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在李雪龍看來,相對發達地區的扶貧工作,反而可能存在麻痹大意,壓實扶貧責任,一點也不能含糊。

幫扶幹部是否認得?到府走訪幾次?脫貧舉措是否有效?前不久,一場委託第三方機構的電話調查,在長沙的貧困戶中展開。與之類似的督察暗訪,不定期地進行,目的就是壓實脫貧攻堅責任。考核的指揮棒同樣導向鮮明——在長沙市直部門的績效考核中,扶貧工作所佔比重高達10%。

“長沙的目標是,2017年所有省定貧困村‘摘帽’、建檔立卡貧困戶‘清零’。”李雪龍説。

(《人民日報》2016年12月4日第9版)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