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各民族團結奮鬥 同奔小康

發佈時間: 2016-12-08 15:28:19 | 來源: 雲南日報 | 作者: 張銳 崔仁璘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脫貧攻堅

雲南各民族團結奮鬥 同奔小康

  美麗和諧的基諾山寨。記者 禹江寧 攝

    彩雲之南生活著26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有8個自治州、29個自治縣,民族自治地方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70.2%;有15個特有民族、16個跨境民族、8個人口較少民族、9個“直過民族”。

公路通了、網際網路來了……曾與世隔絕的獨龍族走進地球村迎來“幸福時代”;刀耕火種成為記憶,特色農業、鄉村旅遊在基諾山鄉開花結果;搬出茅草房、籬笆房,拉祜人住進了新居;大理鄭家莊7個民族親如一家,守望相助,共築家園……

一滴水珠,折射陽光的絢爛和溫暖。梳理5年來雲南民族團結進步的歷程,人們難忘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嶺大地留下與各族幹部群眾共話發展的難忘瞬間;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雲南民族地區的發展念茲在茲;5年來,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各族幹部群眾抓發展、惠民生、促和諧,在邊疆民族地區展開一幅團結和諧、跨越發展的新藍圖——

從高寒山區到低熱河谷,從布朗山鄉到獨龍江畔……一項項民生工程落地民族村寨,路通了、電來了,生活變了;一條條致富路向鄉間田野延伸,種瓜果、興旅遊、搞特色養殖,産業興了;各民族歌舞相融、習俗相染、情感相連,濃濃同胞情早已融化到彼此的血液中。這一幕幕,記錄的是雲南省各族群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軌跡。

謀全局

把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放首位

彩雲之南,生活著26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有8個自治州、29個自治縣,民族自治地方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70.2%;有15個特有民族、16個跨境民族、8個人口較少民族、9個“直過民族”。

特殊的省情,對雲南來説意味著民族問題始終是雲南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民族關係始終是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做好民族工作始終是事關全省改革發展穩定的大事。牢固樹立“在雲南,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的指導思想,始終堅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重大決策充分考慮多民族實際,重要工作充分體現多民族特點,省委、省政府始終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主動權。由此,民族關係親密融洽成為“雲南最可寶貴的財富”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再次明確要求雲南“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不負總書記重托,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省委、省政府與各民族群眾一道不斷探索實踐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共建共用,打牢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不斷建立完善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倡導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積聚民族團結正能量;大力培養、大膽選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少數民族幹部……”全省上下從思想認識、發展方式到制度建設、幹部培養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整套促進鞏固民族團結進步的“雲南經驗”,開創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的新局面。

抓典型

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成名片

26個民族手拉手、肩並肩,同心共築中國夢雲南篇章,雲南要有新作為。2012年7月,雲南省全面啟動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範區建設,並列為全省重要工作。隨即,省委全委會通過了建設示範區的《決議》,制定下發了《示範區建設意見》,明確了示範區建設的思路、目標和任務,並開展了“十大示範”工程建設。全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挂帥的領導工作機構,建立健全了示範區建設目標任務考核獎懲機制,推動示範區創建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此後,《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相繼出臺,在邊疆民族地區全面實施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興邊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等“所有”扶持發展計劃。統計顯示,2013年至2015年,雲南共整合省級各部門資金3000多億元,有針對性地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補齊民族地區跨越發展的“短板”。

大處著眼,典型引路。2013年,雲南省創造性啟動實施了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範創建工程”3年行動計劃,至2015年,全省已創建了10個示範縣市、100個示範鄉鎮、1078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社區)和1萬戶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戶。今年,又啟動實施了第二輪“十百千萬工程”3年行動計劃。如今,全省已建成一批民居有特色、産業強、群眾富、環境好、人和諧的民族特色示範村鎮。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等被列為全國首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洱源縣鄭家莊、昆明市金星社區等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典範相繼涌現。雲南“重點突破、以點帶面、以面促點、輻射全省”示範區建設格局基本形成。

奔小康

民族地區全面進步快馬加鞭

住著兩層的小別墅,水、電通到家;娃娃到鄉上上學,頭疼腦熱家門口就可以看醫生;騎著摩托、開著車可以把土特産送到山外……看著眼前的幸福生活,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者米拉祜族鄉金竹寨村小組長毛波三不會忘記,小時候,全村只有七八戶人家,三四張芭蕉葉搭在一起就是個家。

今昔對比如此強烈,濃縮的是近年來雲南省民族地區的新變遷。

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族地區是重點、難點和短板。以共同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兌現“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承諾。5年間,千方百計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一項項舉措如春風化雨,貼心地落實到各民族群眾的生産生活之中。

打牢民族地區跨越發展的基礎,水、電、路、資訊、民房等基礎建設如火如荼,通水、通電、上網際網路、搬新房的喜訊在邊遠的民族村寨傳遞。2015年末,民族地區公路里程達17.4萬公里,鄉鎮通暢率達到100%,建制村通達率達到100%;大批建在邊疆民族地區的水利工程竣工,少數民族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培植優勢産業,扶持能夠帶動各族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産業集群,茶葉、甘蔗、橡膠、核桃、咖啡、油茶、竹子、澳洲堅果等染綠山鄉,一個個被特色産業鏈連接的村寨由窮變富,民族地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多年來,其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準。2015年,民族自治地方實現生産總值5539.3億元,同比增長9.8%;每人平均生産總值23933元,同比增長9.2%;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8175元,同比增長10.7%。

民生連著民心,把改善民生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的“黏合劑”。補短板、兜底線,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民生難題,一點點在破解。醫療資源向民族地區傾斜,不少村寨實現小病不出村;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對人口較少民族高中和大學在讀學生給予助學補助;啟動了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初、高中畢業生職業教育全覆蓋工作;從2014年起,省級財政每年投入2300多萬元,在全國率先實施人口較少民族綜合保險;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向8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395個行政村、78萬人提供人身意外傷害險和農房保險……

感受著“與我有關”的民生改善與發展溫度,雲南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團結奮鬥同奔小康心氣更高。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