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未來5年提高教育品質、促進教育公平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推動我國教育事業進入以品質為核心、以公平為重點的內涵式發展階段。
增強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在明確“培養什麼人”的基礎上對“怎樣培養人”的基本定位,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已經納入2015年年底新修訂的教育法第六條。應將其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同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同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緊密結合,同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廣可持續發展教育緊密結合。通過大中小學不同學段的縱向銜接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職場教育、社區教育、社會教育、網路教育等的橫向溝通,努力形成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環境。
保障公民依法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一要打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鞏固仗,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重點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全力配合國家脫貧攻堅工程,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品質。二是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辦好特殊教育。三是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進一步提高國家資助政策的精準度,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促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溝通銜接。這需要從三個層面入手。一是提高高校教學水準和創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準。二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産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是優化學科專業佈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三個層面都涉及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溝通銜接,有利於拓寬學習者成長成才的通道。
提供更有品質、更加公平、更為有用、更可持續的教育。習近平同志指出:“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為此,教育系統應堅持以提高品質為主線、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加強法治為保障,提供更有品質、更加公平、更為有用、更可持續的教育,確保2020年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國民素質顯著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準邁上新的臺階。
(作者:張 力,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選自“堅持共用發展”理論研討會發言摘編(治國理政論壇);《人民日報》2016年12月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