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際網路+”助推精準扶貧工作

發佈時間: 2016-11-25 17:15:05 | 來源: 學習時報 | 作者: 吳根平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扶貧工作,扶貧開發,扶貧資金,扶貧攻堅,扶貧政策,精準扶貧

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大數據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的整體規劃、設計和建設。通過平臺數據的綜合分析利用,實現扶貧對象識別、幫扶、管理和考核的全流程資訊化。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必須堅定地走精準扶貧之路,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讓貧困地區人民群眾主動、自信、堅定地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大數據時代,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為實現精準扶貧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大數據應用能夠揭示傳統技術方式難以展現的關聯關係,建立“用數據説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實現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扶貧決策,推動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為科學扶貧奠定堅實基礎。通過研究扶貧數據建立模型,提高對數據的分析和應用,讓扶貧工作變得更加透明、高效、精準和全面。大數據扶貧可以有效地解決我國長期以來扶貧工作普遍存在的扶貧對象不精準、扶貧資金有限、籌措方式單一、投放不精準等諸多問題。大數據已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充分應用大數據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發揮網路扶貧的重要作用,拓展平臺、拓寬渠道、加強互動,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力和驅動力。

“網際網路+”的廣泛普及和應用,給貧困地區利用網際網路思維創新扶貧方式帶來了新思路。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網際網路+精準扶貧”成為貧困地區後發趕超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推進“網際網路+精準扶貧”,不僅需要扶貧對象自發參與,更需要政府有所作為,以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貧困地區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動各類資源向貧困群眾集結,實現快速脫貧致富。積極推動“網際網路+”與扶貧開發跨界融合,探索“網際網路+精準扶貧”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資訊化手段,助力政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將網際網路思維轉化為加快發展、後發趕超、全面小康的不竭動力,不斷開闢扶貧工作新路子、提高扶貧工作精準度、開創扶貧工作新局面。

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大數據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的整體規劃、設計和建設。通過平臺數據的綜合分析利用,實現扶貧對象識別、幫扶、管理和考核的全流程資訊化,通過數據開放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通過資訊公開接受社會各界對扶貧工作的監督。各種數據整合到扶貧這個大數據平臺上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注重對扶貧大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將貧困戶的資訊錄入全國扶貧資訊網路系統,建立全國的貧困資訊網路平臺。政府部門應加快整合現有分散在不同平臺的相關數據,構建集中統一的大數據處理和雲管理中心。加強大數據分析及應用,實現扶貧數據的實時觀測、分析和對比,把扶貧數據推上“雲端”,確保扶貧政策和措施精準落地,進而實現一鎮一策、一村一策、一戶一策,讓扶貧政策和措施精準發力。

利用“網際網路+”助推扶貧工作的精準化管理。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網際網路+”時代,實施精準扶貧,應探索大數據與扶貧開發協同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依託大數據實施精細管理、精確瞄準、動態監測,推動扶貧政策和扶貧資源投向更精準、扶貧管理更精準。一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識別。摸清貧困家底、進行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前提。利用大數據完成“六個精準”工作,建立扶貧資訊大數據庫,實現扶貧工作全程資訊化管理,為提出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的綜合扶貧開發規劃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研判。運用大數據挖掘手段,深入分析研判扶貧資訊,從中挖掘出隱含的、大量有用的元素,進一步發現資訊背後潛在的現象和規律,歸納總結出各地貧困人口的不同特徵,在此基礎上為每個貧困戶量身制定可量化、看得見、能落實的幫扶措施,切實瞄準真貧、實施“靶向治療”,為各級政府因戶施策、對症下藥、檢驗成效的決策提供可靠依據。三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管理。科學的決策來源於大數據分析,結合精準識別、精準研判情況,運用大數據技術繪製“六個精準”“五個一批”扶貧攻堅作戰圖,運用大數據對扶貧對象、扶貧資訊進行精細管理,並通過駐村幹部的實時監測,及時更新脫貧動態,形成精準扶貧環環相扣、可核可查、銜接緊密的推進體系、落實鏈條和考核督查機制。

利用“網際網路+”助推扶貧工作的精準化實施。一是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産業精準扶貧。“網際網路+扶貧”的前提是“網際網路+産業”的精準扶貧,充分利用大數據來挖掘貧困地區優勢産業項目並加以扶持,綜合考慮扶貧對象的區域分佈、生産特點等因素,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特色化、專業化的發展産業,以産扶貧、以産扭貧、以産脫貧。當前扶貧的關鍵是理順貧困地區與富裕地區的供需對接關係,通過實施電商扶貧工程,挖掘貧困地區的生態、資源、文化優勢,使之在市場開拓上弱鳥先飛,為形成産業全鏈條、城鄉全對接的新格局打下基礎,讓農民搭上“網際網路+”時代快車。二是利用“網際網路+”開展金融精準扶貧,破解扶貧資金缺口問題。調動國有商業銀行、民營銀行及各類市場金融機構的扶貧積極性將成為當務之急,網際網路金融將為金融資源與扶貧開發的有效對接提供廣闊的空間,從而克服財政資金扶貧的局限,形成市場資源對扶貧開發的有力支撐。通過改造金融流程、創新金融産品,迅速識別農戶風險,確定信貸額度,對借款農戶的資金流、商品流實施持續監控,確保扶貧資金合理高效利用,利用大數據動態監測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公開透明地接受扶貧對象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三是利用“網際網路+”開展教育精準扶貧,為教育扶貧提供新的模式和契機。教育扶貧是扶貧助困的治本之策,扶貧必扶智,教育資源的貧乏是導致貧困地區勞動力素質較低、貧困代際傳遞的主要原因,也是傳統教育模式一直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對貧困地區網際網路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向貧困地區輸入優質教育資源,實施以職業教育為重點,加快提高當地勞動力素質,並逐步向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延伸。通過“雲教育”、遠端教育等網路教育平臺將法律服務、政策扶持、管理技能、市場要素等高品質、實用性強的知識和技能有效地輸送到貧困地區。借助網際網路平臺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營造全民終身學習氛圍,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科技、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的就業創業能力,讓貧困地區人民真正富裕起來。(吳根平)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