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冒雨在山腰種植百合
編者按:“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2013年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湖南省舉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把精準扶貧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重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的問題,推動扶貧開發路徑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在“精準扶貧”重要思想指引下,一個個貧困的“山頭”被攻克,一頂頂貧困的“帽子”被摘除,5年來湖南省共減少農村貧困人口561萬人。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湖南農村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絕不落下一個貧困地區,絕不落下一個貧困群眾,堅決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最近,記者走進三湘大地,深入貧困地區,深深感受到改善基礎設施,培育特色産業,成立扶貧基金,勞務輸出培訓,醫療救助幫扶等給當地帶來的變化;“精準扶貧”路上,湖南正走出“新速度”。
最近,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78歲的施成富老人將自己脫落多年的牙終於給補上了,“這麼好的日子,要多活幾年”,老人樂呵呵地告訴記者,許多以往吃不了的東西現在都能吃。
説起家裏近年來的變化,施成富告訴記者,飲食條件改善了,泥巴地面鋪上了水泥,最近還添了淋浴設備……
施成富脫貧的事實早已被村裏認可:農家樂收入六七萬,花卉合作社分紅2000元,臘肉銷售近萬元,加上小賣部的經營,全家4口人年收入近10萬元。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考察,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總書記的視察既是壓力,更是動力。”十八洞村村支書龔海華告訴記者,十八洞希望能在精準扶貧上找到可複製推廣的好經驗。
記者了解到,2013年以來,十八洞村所在的花垣縣已有2.7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8%;2015年,全縣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6276元,比2010年增加2986元。
不僅花垣縣,湖南已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61萬人,貧困發生率降到7.84%,向總書記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扶貧答卷”。
技能提高了,視野開闊了,經營越來越順了
為切實擺脫貧困,湖南省扶貧辦提出了“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産業項目走,産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産業扶貧新思路,通過“脫貧致富帶頭人”培訓班,提高“能人”水準,進而帶動“窮人”致富。
“好多人喜歡過來釣蝦,一年就增收了40余萬。”在長沙縣松雅湖生態農莊,説起生意好轉,老闆梁諺總要提起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陳欽華。
梁諺是長沙縣水塘垸村有名的致富帶頭人。為幫助村民脫貧,幾年前,梁諺投資辦起了生態農莊,但由於經營主業是吃飯、釣魚、打牌的“老三樣”,生意不溫不火。
2015年,梁諺參加了省裏舉辦的“脫貧致富帶頭人”培訓班,教授陳欽華給他出了一個“金點子”,建議他開闢一個蝦塘,吸引女性顧客和小孩。“現在客人多了,農莊聘請了七八個當地貧困村民幫忙,周邊村民們的蔬菜、水果和家禽也不愁銷且能賣個好價錢。”
“高校正發揮扶貧生力軍作用,從源頭上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湖南農大農村管理幹部學院副院長谷祥雲介紹,今年以來,農大定期開展貧困村經營管理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並不定期組織創業經驗分享、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把教授與致富帶頭人聯繫起來。
“過去有想法,沒辦法。如今政府不僅給咱們指明致富路,還出錢幫我們提高技能。”48歲的王輝參加了第三期培訓班,作為湘西保靖縣遷淩鎮利福村鮮多多水果産銷合作社負責人,他肩負著助力本村“脫貧摘帽”的重任。
“上半年有櫻桃,下半年有黃梨,一年四季不僅有果實,還可以觀光旅遊。”王輝告訴記者,培訓班和交流平臺,給本村水果、旅遊觀光産業的大規模、標準化經營解決了技術和運營難題。目前,村裏已有100多人加入合作社,2015年合作社實現經營收入40余萬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免費的職業教育,使許多貧困村民學到一技之長,逐步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2012年10月開始,湖南省委統戰部、省扶貧辦等聯合組織開展了助學就業工程,幫助貧困地區建檔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兩年的免費職業教育,並進行一年企業頂崗帶薪實習,實習期滿合格後安排(推薦)就業,每人每年資助生活費2000元。
同時通過“學前到研究生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五年資助240萬人(次);51個貧困縣全部納入了實施範圍;加大“雨露計劃”培訓力度,5年培訓轉移貧困家庭“兩後生”15萬餘人,直接帶動50多萬人脫貧。
房蓋起來了,精氣神有了,想法越過越多了
“客人多了,生意好了,我們精氣神也足了。”張家界永定區馬頭溪村的全慶庚正忙著招呼客人,面積不大的農家樂裏,坐滿了來吃飯的客人,用他的話來説,近年來生活發生的變化“翻天覆地”。
全慶庚以前是村裏有名的困難戶,因為殘疾,一家4口人全靠體弱多病的妻子給別人縫補衣服的微薄收入過日子,每人年均收入僅1200余元。
省扶貧隊進駐馬頭溪村後,因地制宜利用馬頭溪村的自然環境發展旅遊産業,幫助全慶庚等貧困戶辦起了土家吊腳樓農家樂。2015年,馬頭溪村已經有117戶361人脫貧。
湖南永州金洞管理區中榮村村民楊智慧,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自家的地裏看看楠木苗的長勢,需不需要除草,水渠是不是通暢。
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楊智慧20歲左右便去了廣州打工,每個月工資不到3000元。
“村裏來了個工作隊,教鄉親們種楠木,很賺錢。”幾年前,父親的一席話,使他下定決心辭掉工作回到村裏,與父親一起打理自家的4畝楠木地,短短3年,楊智慧家便立起了一棟嶄新的小洋樓。
在金洞管理區裏,像楊智慧這樣有實實在在獲得感的人越來越多。金洞管理區的楠木遠銷長沙、廣州等周邊地區,年産值2000萬餘元,幫助區內2000余名貧困農民實現脫貧致富。
“以龍頭帶發展,通過政策扶持、信貸支援等措施,幫助楠木種植戶、楠木深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壯大。”金洞管理區黨委書記鄧揚中表示,金洞管理區計劃在20年內種植楠木20萬畝以上,2019年實現整區脫貧。
近年來,像全慶庚、楊智慧這樣依靠産業脫貧致富的人越來越多。2014年以來,湖南省級層面共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2億元,整合其他資金60億元,引導690家企業、合作社參與,實施重點産業扶貧項目229個,直接幫助162萬貧困人口脫貧。
道路暢通了,自來水用上了,日子越過越好了
土坪鋪上了石板、自來水通到每家每戶……站在敞亮的新屋前,湖南省鳳凰縣雄龍村村民龍先茂直呼“日子越過越好了”。
位於武陵山脈下的雄龍村是典型的貧困村,2014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僅2531元,80多戶村民提心吊膽地生活在危房中。2015年6月,省領導來調研扶貧工作,提出要著重解決基礎設施問題。
工作隊進駐村裏後,上山找水源,鋪設供水管道,完成安全飲水工程。幾年下來,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破敗潦倒的危房改造成了具有苗鄉風情的小樓,村裏公路路面也進行了拓寬整理,村民集中居住的村道上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
“路通了,燈亮了,村裏環境越來越好,生活也越過越有奔頭了。”看著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村民龍迎秋一臉興奮。
生活環境發生巨變的,還有邵陽市隆回縣桃洪鎮荊枝村。幾年前,當地山多路窄,物資大多都需要通過馱馬運上來,村民范理紅一直靠趕馬馱貨謀生。
扶貧工作隊駐村之後,上山道路逐漸拉通,村裏通了自來水,玉竹、油茶等産業發展得如火如荼,范理紅也放下了手裏的馬鞭,開始謀劃著加入村裏的合作社,在自家地裏種植耐旱高産的水果。
近年來,隨著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項目建設完成,所有貧困村“出行難”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貧困地區全面融入了全省4小時經濟圈。同時,還通過興建各類供水工程,新增和改善貧困地區庫容面積,解決了76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
在緩解貧困地區“用電難”方面,湖南積極推進貧困村的電網改造,提升農村供電可靠率和電壓品質,目前6960個貧困村實現光纜通達或已納入農村寬頻建設試點,促進電商扶貧的發展。
湖南省扶貧辦的數據顯示,通過精準有效幫扶,湖南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2010年底的1006萬人,降到2015年底的445萬人,共減少貧困人口561萬,貧困人口規模由全國第三位降至第五位,貧困發生率由17.73%降至7.84%;51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每人平均GDP、每人平均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1545元、1014元,較2010年分別增長84.2%、128%,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也達到了7575元,比2010年的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289元有大幅提升,貧困群眾的獲得感明顯增強。
“湖南將繼續推行‘四跟四走’産業扶貧新路子,確保全省350萬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通過産業扶持實現穩定增收脫貧。”湖南省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張智勇充滿信心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