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1.22億人因氣候變化陷入極度貧困!靈丹妙藥看這裡)
如果“吃”是快樂的,那麼在城市裏,“吃”’就是最容易獲得的快樂。即便某天懶癌上身不想出門,動動手指打開某某外賣APP,過不久就可以對著饕餮大餐而食指大動了。為了讓吃更快樂,我們也時常被兩個孿生般的哲學問題煩惱著,那就是“中午吃什麼”和“晚上吃什麼”。
然而,就在我們每天在為“吃什麼”而選擇焦慮時,地球上卻有九分之一的人口守著貧瘠的土地而無糧可食,“什麼能吃?”是他們關心的問題。對於這些在貧困和饑餓中掙扎的人們來説,吃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和快樂並無關聯。
如今,氣候變化讓原本貧困和饑餓的人們雪上加霜。氣候變化導致了頻繁的洪水、乾旱和颶風等災害,讓世界上許多本就脆弱的生態區環境更加不堪一擊,使得當地人的農業生産與生命安全遭受巨大威脅。
衣索比亞正在遭遇5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這裡的農民已經失去了100萬頭牛和90%的作物。Tadesse已在這場大旱中失去了15隻羊和2頭牛。僅剩下寥寥無幾的家畜大多都像圖片中的牛這般瘦骨嶙峋。DiwaAquino-Gacosta/WorldVision
不得不説,實在難以想像圖片裏的“食物”擺在面前該如何下咽。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現代農業面對氣候變化當真無計可施嗎?
答案是NO。聯合國報告指出,只有廣泛地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土地、水資源、漁場和林業發展措施,全球的貧窮問題才會根除。而農業作物生産多樣化、“可持續集約化”的農業發展戰略能夠使農業與自然環境更好結合,幫助小規模農業能夠更好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趨勢。
綠色和平研究顯示,與傳統單一種植和依賴農藥化肥的農業模式相比,多種種植的生態農業能夠增強農作物對極端天氣的抵禦能力,特別是在乾旱少雨的地區。生物多樣性和健康土壤是農作物抵抗極端天氣的核心,而生態農業 可以提高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增強農作物對極端天氣的抵禦能力。在保證産量的同時,生態農業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自我修復和迴圈系統,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