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學者:為生態扶貧提供更多政策支援

發佈時間: 2016-11-04 12:37:29 | 來源: 農民日報 | 作者: 李藍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生態扶貧,産品,政策建議,扶貧開發,發展迴圈經濟,産業開發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李藍

編者按1 0月16日,在第三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到來之際,國家減貧與發展系列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辦,由農業部發展計劃司(農業部扶貧辦)和農民日報社共同承辦的2016年産業扶貧論壇作為其平行論壇之一,也同期舉行。論壇以“創新産業精準扶貧政策與模式”為主題,深入研討産業扶貧思路、重點和措施政策,交流各地産業扶貧好經驗、好做法、好模式,並針對當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群策群議、建言獻策,為推動産業扶貧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11月3日,本報摘要刊登與會領導專家幫扶企業的精彩發言。

産業扶貧是開髮式扶貧的核心內容。目前,産業扶貧開發的主要內容是:在縣域範圍,培育主導産業,發展縣域經濟,增加資本積累能力;在村鎮範圍,增加公共投資,改善基礎設施,培育産業環境;在貧困戶層面,提供就業崗位,提升人力資本,積極參與産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因此,産業扶貧也是對發展滯後地區的一種政策傾斜。

根據相關部門的調研報告,目前的産業扶貧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扶富不扶貧現象時有發生;二是扶貧對象在産業發展中的制約因素較多;三是分散生産難以形成産業規模;四是扶貧資金能否用於發展生産難以監管;五是資金瓶頸問題仍有待解決。

“生態扶貧”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了。經過30多年不懈的艱苦奮鬥,中國的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解決了兩億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貧困地區的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近年來,鋻於環境污染情況日益嚴重,空氣品質每況愈下,為了避免重走發達地區高速發展、嚴重污染的老路,地處中西部連片貧困地區的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區先後提出了生態扶貧的新觀念,把“生態保護+産業發展”作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在生態扶貧觀念的指引下,這些地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産業,發展迴圈經濟,發展特色産業,促進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的良性互動,開發與保護並重,在保護生態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從而改變了貧困地區的生産生活環境,使貧困地區在保住青山綠水的同時,還實現了産業和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近年來,在北京等大城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生態扶貧方式:一些秉持生態生活觀念的知名人士以個人信譽為保證,一頭聯繫生態産品的生産者,一頭通過微信群在朋友圈散發資訊,邀集生態産品生産者與城市居民在指定場所見面,請生産者介紹自己的産品,並當面承諾自己的産品符合生態産品要求,化肥、農藥含量均符合國家規定,讓城市居民選購自己需要的生態産品。顯而易見,這是一種新的扶貧思路。

但生態扶貧目前還面臨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一是從生態産品的生産端看,中西部地區具有青山綠水的天然優勢。但是,這樣的生態扶貧模式是否也適用於西北乾旱地區?二是從生態産品的流通端看,這種以個人信譽擔保和邀集的方式既難以推廣,也不可能持久。

根據生態扶貧面臨的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在生態産品的生産端,以精準扶貧思想為指導,在貴州、廣西、四川、雲南、陜南等確定一些生態扶貧示範區、生態扶貧産業及生態扶貧産品。國家授信授牌,向全國宣傳及推廣這些地方的生態扶貧、綠色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先進經驗。二是在生態産品流通端,為打通流通環節,可以為生態扶貧地區的生態産品提供有國家信譽保證的“生態扶貧産品認證書”,為生態扶貧産品順利走向城鎮和市場貼標簽、開綠燈。同時,國家應制訂優惠政策,打通生態産品與市場的流通環節。只要貨暢其流,再加上生態産品的品牌優勢和規模效應,就會大幅降低生態産品的價格,並在價格上形成比較優勢,最終全面佔領市場。

(《農民日報》2016年11月03日第7版)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