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看中國:王文彪 治沙有一套

發佈時間: 2016-10-31 15:51:18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顧仲陽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王文彪,庫布其沙漠,生態産業,綠色經濟,防護服

(原題:王文彪 治沙有一套(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國1/3的貧困人口在沙漠。治沙治窮是王文彪(見上圖,新華社記者馬佔成攝)堅守28年的事業:創造6000多平方公里“沙漠變綠洲”的奇跡,讓10萬貧窮困苦的沙區農牧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治沙,迎難放手一搏

王文彪出生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杭錦淖爾村,邊上的庫布其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

兒時的王文彪有兩個夢想,一是夢想沙漠能變成綠洲,二是夢想沙漠裏能出現一條路。

1988年,28歲的王文彪到杭錦鹽場任場長:鹽湖和生産設備被黃沙覆蓋,每年虧損500多萬元。王文彪説:“不制服沙漠,沙漠就會‘吃’掉我們。不如放手一搏,幹他一場!”

“鹽場每賣一噸鹽,就拿出5塊錢種樹!”在一片質疑與躊躇中,王文彪帶領鹽場多次嘗試後,一棵棵鮮活的小樹苗排成了長長的“護衛隊”,鹽廠也扭虧為盈。

隨後,王文彪決定修路,而且要建綠化帶,給公路穿上“防護服”。3年後,一條65公里的穿沙公路修建完工。鹽場每年光運費就能節省1500多萬元,外運産品銷量一路增長,主打産品——硫化鹼市場佔有率躍居世界第一。小鹽場脫胎換骨成為億利資源集團。

2000年,王文彪決定啟動庫布其沙漠鎖邊林工程。經過幾年艱苦卓絕的建設,一條長242公里、寬5—10公里的沙漠鎖邊林帶在庫布其的北緣紮根,為後續的沙漠綠化和沙漠生態産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治窮,深耕綠色經濟

路修通了,可鄉親們的日子怎樣才能富起來呢?公路兩側種植的甘草是一種中草藥,王文彪想,如果讓農牧民都種甘草,既能讓更多的沙地被綠化,又能賺錢擺脫貧困,豈不是一舉兩得?

1998年,億利發動當地農牧民大規模種植甘草,公司集中收購。2000年前後,公司發展起了以甘草為主的沙漠綠色中藥材種植、加工和經營業務,還成立了沙漠健康産業研究所,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

“我就不信沙漠裏掘不出金子。”嘗到甜頭的王文彪開始深耕“綠色經濟”,打造出以生態修復、工業、能源、牧業、健康、旅遊為主的6條産業鏈,探索出一條“治沙、生態、産業和扶貧”四位一體的道路。

經過治理,庫布其沙漠成為一座生機盎然的沙漠綠洲,沙塵天氣由每年70多次減少至五六次,降水量由幾十毫米增長到年均300多毫米。沙漠裏陸續出現了野兔、紅頂鶴、胡楊等100多種野生動植物。據估算,生態財富價值4600多億元。

越來越多的鄉親們因綠而富,來庫布其沙漠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2010年,斯仁巴布夫婦與兩個村民一同承包了沙漠越野項目,年底一算賬,每家凈賺10多萬元。

政府政策性支援,企業産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各類産業園區先後建立,10多萬貧困群眾每人平均收入由1988年的392元增加到2015年的14000多元。

去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後,王文彪決定,未來5年通過投資生態産業大力開展精準扶貧,“向我國西部和‘一帶一路’地區輸出庫布其治沙生態産業扶貧模式,讓更多沙漠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今年4月,億利資源集團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甘肅騰格裏沙漠等五地同時啟動“生態産業治沙扶貧項目”。今年8月,億利資源集團與河北省張北縣人民政府簽署扶貧協議,啟動生態産業扶貧項目。

如今,王文彪踏上了一塊塊新的沙地;沙漠和沙漠裏的人,也需要更多的“王文彪們”。

(《人民日報》2016年10月31日第6版)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