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打造産業精準扶貧的“長沙樣本”

發佈時間: 2016-10-27 13:55:02 | 來源: 湖南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貧困戶,扶貧工作,扶貧資金,扶貧項目,貧困村,網際網路,産業扶貧,技能培訓,養蜂,就業

産業精準扶貧是“五個一批”脫貧路徑的首要任務,是實現貧困戶脫貧增收的治本之策。2016年以來,湖南長沙市圍繞2017年提前三年率先實現85個省定貧困村“摘帽”、1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清零”的目標,立足貧困人口分散、大部分缺乏完全勞動能力的特點,堅持聚焦精準的扶貧工作要求,創新舉措實施産業精準扶貧,全市投入産業精準扶貧資金達8000多萬元,惠及2.7萬戶貧困戶,佔全市貧困戶總數的46%,帶動戶均增收達5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條具有長沙特色的産業精準扶貧之路。

2016年,長沙預計完成32個省定貧困村退出和4.7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脫貧攻堅任務完成率達76.7%。

因地制宜讓産業扶貧紮根貧困地區

“只有産業發展了才能增強造血功能,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脫貧。”市委副書記徐宏源調研扶貧工作時強調,産業發展要立足當地資源,不能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

長沙縣金井鎮蒲塘村為省定貧困村,經濟發展歷來滯後,村內無廠礦和企事業單位,主要以發展種植、養殖業和勞務輸出為主。

今年精準扶貧工作啟動以來,蒲塘村村委制定了“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目標。今年2月24日由市林業局牽頭,精選了2015年最新研發選育出來的錐栗、黃桃等良種示範林果項目在蒲塘村第一批實施。

為搶抓季節, 3名駐村工作隊員積極入戶走訪調查,並請林果專家察看現場,組織種植戶集中培訓,快速推進。上半年,全村共種植黃桃120畝、錐栗240畝,超計劃完成20%,栽種面積居全市林業科技精準扶貧項目實施村之首。

望城區喬口鎮盤龍嶺村屬省定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326人,2014-2015年已脫貧47戶196人。

“結合我村實際情況,只有通過改變傳統的種植養殖模式,變為經濟型種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村民經濟收入。”盤龍嶺村村主任介紹,“我們為貧困戶免費發放黃桃樹苗7000株,讓其種植,現已栽種到位,成活率達90%,預計兩年後收益1500元/畝,此收益遠遠高於傳統的種植模式。”

寧鄉縣東湖塘開展整鎮推動産業精準扶貧試點,共有9家企業、合作社幫扶560戶貧困戶發展産業,佔全鎮貧困戶數總數的60%。目前,除部分項目受農時季節的影響外,已有490戶啟動了項目,大雁鵝養殖、蔬菜種植和勞務幫扶等項目已經初見成效,預計貧困戶戶均年增收6000元。

市農委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結合當地實際發展特色産業是決定産業扶貧成敗的關鍵。長沙制定了《長沙市産業精準扶貧專項實施方案》,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選擇和培植扶貧産業,讓産業扶貧真正紮根貧困地區,不斷結出脫貧增收的碩果。

因時制宜讓産業扶貧插上“網際網路”翅膀

在各領域全面推進“網際網路+”的時代浪潮中,如何利用好網際網路平臺,為推進精準扶貧搭建好橋梁,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

長沙市圍繞“網際網路+”精準扶貧,制定了《長沙市電商扶貧行動實施方案》,針對85個省定貧困村開展電商扶貧行動。據了解,目前長沙市省定貧困村已建成電子商務服務站41個,農村電商企業超過900家,培育出惠農網、搜農坊等一批規模企業,金井茶葉、童年記等一批特色農産品品牌,有效拓寬了貧困戶依託網際網路創業增收的渠道。到明年底,長沙市的發展目標為實現有條件的省級貧困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點)全面覆蓋。

今年10月14日,湖南省首個零費率精準扶貧電商平臺——紅辣椒電商平臺上線,隨著紅辣椒農産品電商平臺的啟動,長沙85個省定貧困村、農村創客、新型職業農民等,有望享受零成本進駐,借力農村電商圓創業致富夢。

瀏陽市椒花村2015年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椒花村電商扶貧服務站的建成,帶動了農産品銷售和農民增收。在寧鄉縣,已佈局京東、淘寶村級服務站55個,1—9月為貧困戶銷售農産品642萬元,解決貧困人口就業777人,受益的貧困戶實現每人平均增收1680元。

為了讓貧困戶更好的搭上“網際網路+”的快車,長沙實施了針對貧困戶的創業培訓計劃。

2016年7月14日—20日,瀏陽市大瑤鎮端裏村組織舉辦了SYB(創辦你的企業)創業培訓班,全力打造返鄉農民工就地就業創業平臺。參加此次培訓的學員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58戶及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等共計119人。

“我正準備從種植養殖業入手自己來創業,但苦於沒有知識和經驗。現在可好了,通過這次創業培訓,我對自己脫貧更有信心了。”在SYB培訓會結束後,建檔立卡貧困戶學員胡海波信心滿滿地表示。

因人制宜讓産業扶貧精準惠及貧困人口

産業扶貧手段是扶産業,根本則是扶人,産業扶貧的最終效果必須落實到貧困戶脫貧上來。長沙市按照“四跟四走”的産業扶貧理念,創新直接幫扶、委託幫扶、股份幫扶、勞務幫扶等多種産業扶貧方式,帶動貧困戶通過參與産業發展、就近務農務工就業最大限度分享産業扶貧的紅利,讓産業扶貧成為實現貧困戶脫貧增收最為直接、最為明顯的途徑。

把土地合作經營“鵲山模式”與産業扶貧相結合,是長沙的又一創新之舉。今年,長沙市指導210個村成立了土地合作社,引導貧困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在享受“保底分紅”+“二次分紅”收益的同時,還可就近就地解決就業問題。

寧鄉縣東湖農業公司去年到東湖塘鎮流轉土地500多畝,建立蔬菜産業基地,吸納了當地50多個貧困人口長期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年發分紅與工資80多萬元,貧困人口每人平均年收入1.5萬元。

在幫助貧困戶聯繫扶貧産業和項目的同時,委託項目主體為貧困戶提供培訓和指導服務,確保貧困戶通過項目掌握一門致富技術,增強貧困戶持續發展能力。

寧鄉界頭養蜂專業合作社今年7月在溈山鄉溈水源村開展蜂産業精準扶貧項目以來,共組織了4次培訓,每週派出技術員到村挨家挨戶到府指導,答疑解難。

家住溈山鄉溈水源村學堂組的吳鳳蓮,丈夫因車禍喪失勞動能力,全靠她撐起這個家。今年7月她在界頭蜂業幫助下開始養蜂,現在已割了兩次蜂蜜,共賣得3300元。“今年秋冬季至少還可以搖三四批蜜,每年可以保證有1.2萬元的養蜂收入。”

通過技能培訓,直接幫助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近轉移就業,也是産業扶貧的重要內容。

劉德文是寧鄉縣黃材鎮煙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一隻眼睛壞死,妻子雙眼先天性高度近視,上有90歲的老母,下有正在上小學的兩個孩子,僅靠幾畝薄田,生活十分艱難。

今年7月,劉德文參加了物業管理職業技能培訓,考試合格後,與湖南鐵牛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就業協議,月工資3000元,包食宿,購買五險。“有了工作,我就供得起小孩讀書啦,日子會越來越好!”

參加煙溪村扶貧培訓的4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黃材水庫移民,已有36人與用工單位當場簽訂了就業意向協議,一次性就業率81.8%,其他學員也正在與用人單位進行對接,基本都可於今年底實現脫貧。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