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陽:接您回家

發佈時間: 2016-10-27 13:50:33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朱思雄 孫 振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就地,桔梗菜,阜陽市,農戶,回鄉創業,杭白菊,傳統,農業,合作社,農産品,農戶

(原題:城鎮化吸引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阜陽:接您回家)

傳統農業大市,1000多萬人口,280萬外出農民工……人口多,一産重,底子薄,是過去安徽阜陽給人留下的刻板印象,也是這座老城在城鎮化轉型中需要破解的難題。

最大的劣勢是人和農,最大的優勢也是人和農。阜陽市副市長劉樹生算了筆賬:280萬農民工,每年1%的人回鄉創業,將會帶來近3萬家企業,帶動數十萬人就業;去年全市糧食總産570萬噸,如果加大農産品就地加工轉化,收益能翻好幾番,農民足不出戶,就能過上城裏人的生活。

近年來,阜陽做好“就地”文章,好環境吸引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優産業引導家門口就業,改善公共服務促進就地就醫入學。一座老城,正在轉型中激發現代活力。

就地創業:好環境吸引鳳還巢

每個市縣各提供數輛大巴車,每天上下午各發一個班次,免費接送返鄉農民工。每年年初,阜陽火車站車水馬龍,熙熙攘攘,“接您回家”的大幅標語格外顯眼,返鄉人員一齣站,都有專車接送。阜陽市人社局調研員丁麗玲説:“我們現在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吸引更多外出人員,融入到家鄉的城鎮化建設中來。”

“回家的感覺,真好”,返鄉人員喜上眉梢,心存感動;“老家的環境,變了”,各大城市裏的走訪慰問,宣傳推介,把溫暖帶到了他鄉;“家鄉的政策,好了”,農民工懇談會、專題招聘會等活動,把創業就業的利好新政,傳遞到戶、到人。

軟環境的優化,讓大批農民工回鄉創業。據統計,2014年阜陽市外出務工農業人口和在家的農業人口比例為1.06:1,2015年是0.88:1。2012年以來,全市農民工返鄉創業近2萬人,創辦經濟實體1.2萬個,帶動就業9.4萬人。

此外,政策扶持、政府服務等硬措施的改善,正讓一批批回鄉“創客”做大做強。

在阜陽市豹子頭服飾有限公司,縫紉、貼牌、加工、打包,一間間標準化廠房裏,700多名員工流水化作業,一台台機器手閃轉騰挪。公司主要從事成衣設計、製作及貼牌加工,每年有近1億元的銷售額,盈利上千萬元。公司總經理曹群2012年返鄉創業,在他看來,如今生意有聲有色,離不開政府的服務幫扶。

土地、廠房是從別家公司盤過來的,需要重新掛牌、辦理過戶,正常情況下怎麼也得小半年,沒想到這次僅一個多月,公司就辦齊了所有手續;有了土地證、房産證,到銀行申請抵押貸款,從申請到撥款,前後不到20天,還能享受政府貼息。“證件辦理,抵押貸款,海關出口審批,消防安全驗收,所有事項都不用企業操心。”曹群介紹,凡是需要和政府打交道的事情,開發區都有專人跟蹤辦理,提供保姆式服務。

自2012年,阜陽在財政支援、市場準入、貸款融資、就業扶持等方面,制定了23條優惠政策。“不僅要吸引農民工返鄉,更要扶持他們做大做強。”丁麗玲説。

就地就業:好産業創造多崗位

阜陽潁西區一家合作社生産草莓,原價15元一斤,經過簡單清洗、包裝後,一盒4斤的草莓最高能賣160元,收益高出好幾倍;一斤桔梗賣不了多少錢,但要加工成爽口桔梗菜等食品,附加值就能翻幾番。

“憑什麼我們的農産品要跑老遠拉到外地加工,然後再拉回來賣給我們?”在阜陽市農委總農藝師楊慶芳看來,原始的農産品經加工處理,哪怕只是簡單的清洗、初加工等,也能産生較大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農産品加工産業落地,能引導農民家門口就業。”

為此,近年來阜陽把農産品加工業作為首位産業,重點扶持農業産業化企業發展,把農産品加工轉化的附加值留在農村、留給農業,留給農民。目前,阜陽市農産品加工業産值已達764億元,由此輻射帶動農戶192萬戶,解決農民就地就業19.7萬人,帶動農戶增收49.1億元。

流轉800畝地,提供種苗給周邊農戶,讓他們免費種植杭白菊,收穫時以每斤4元的價格保底回收,經烘乾、處理後,成本價為20元的5斤杭白菊加工成可供飲用的菊花茶,能賣到60塊錢。阜陽康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歐陽建2013年搞起了杭白菊種植及深加工,自己創業致富,也帶動周邊老百姓增收。“除了帶動農戶種植,公司的用工量也比較大。”歐陽建介紹,“栽花、採花期間,僅僅是這塊300畝的田地就需要200個工人,以周邊50歲以上的閒置勞動力居多。”

農戶葉鳳俠算了筆賬:50塊錢一天,每月能收入1100元左右,加上自家5畝地,每畝地1200塊錢的流轉費用,每年能有近兩萬元進賬。

就地就醫入學:配套服務建設跟進

全校606人參加考試,5人進入區前10名,19人進入前30名,29人進入前50名……這是阜陽市第十九中學交出的中考成績單,而這所學校2012年新建,2013年才投入招生。

走進校園,多媒體教室、室內籃球館,以及帶有獨立陽臺、淋浴空調的學生公寓,硬體設施條件一流。副校長史先榮介紹,教學管理上每個班學生不超過50人,教師嚴格按規定,從區內、區外教師及優秀大學畢業生中選聘。

“以往不少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一個班最多能有七八十人,條件差,收費高。” 阜陽市副市長黃珍介紹,近年來,阜陽實施基礎教育三年提升計劃,投入13億元,新改擴建學校41所,同時通過強校辦分校、校際聯盟等形式,盤活教育資源。

優質的教學資源,為返鄉人員解決了後顧之憂。“以往托關係花錢,都不一定管用。”李丙司2013年回鄉創業,如今已不再發愁孩子的上學問題,“就在附近的十九中讀書,學校對務工人員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借讀費、贊助費。”

佔地200多畝的阜陽市人民醫院新院區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病房區新增了近2000張床位,兩人或三人的標準間,獨立衛浴,條件明顯改善。市衛計委主任吳榮濤介紹,2012年安徽省平均床位4‰,阜陽卻只有2.2‰,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醫院裏啥時候都是人滿為患,掛號、取藥排長隊,走廊裏也會添加床位。”為此,阜陽實施醫療資源建設三年發展計劃,投資62億元,建設26個醫療衛生項目,計劃新增床位1.8萬張。

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準,讓群眾能夠就地就醫,子女就近入學,聚攏了城市發展的人氣。市委書記于勇表示,阜陽市將進一步加快文化館、博物館、大劇院等建設,加快商貿中心發展,滿足老百姓“就地消費”的需求。

(《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7日第9版)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