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26日電 題:王文彪:沙海播綠富萬家
新華社記者 任會斌
28年累計投入30多億元,綠化沙漠、沙地6000多平方公里,輻射帶動近10萬沙區農牧民脫貧致富,開創出聞名中外的“庫布其治沙扶貧模式”……“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獲得者、億利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彪的治沙扶貧成績單,令人驚嘆。
1959年,王文彪出生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杭錦淖爾村,這裡地處庫布其沙漠邊緣。67歲的陳寧布老人回憶説,治理前,這一帶的很多村莊已經成了沙窩子,一刮大風,沙塵遮天蔽日,房前屋後積沙成堆,環境非常惡劣,許多村民被迫舉家外遷謀生。
“當時的兩件事我記憶猶新,一是饑餓,早晚只有窩頭,還吃不飽;二是出門滿眼都是沙,吃飯時飯裏有沙,睡覺時床上有沙……”王文彪説,當時就夢想著有一天沙漠能有綠色,人們都能吃上白麵饅頭。
1988年,王文彪被調到庫布其沙漠內的杭錦旗鹽場(億利集團前身)任場長,這裡成為他實現治沙扶貧夢想的起點。
“當時鹽湖被沙覆蓋了18平方公里,許多生産設施被埋。”王文彪回憶説,為了保護鹽場和穿沙公路,他決定每賣1噸鹽提取5元錢治沙。後來在當地政府和農牧民的支援下,投入越來越多,治沙範圍不斷擴大。
28年來,王文彪把治沙與扶貧同步推進,走出了一條治沙、扶貧、産業平衡驅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以“公司+農牧戶”的方式,發展生態種植、養殖業,用甘草、肉蓯蓉等沙生藥材生産中藥、蒙藥産品,利用檸條、沙柳等植物加工飼料、有機肥……多年來,王文彪掌舵的億利集團與沙區農牧民攜手,組織起700多個合作社,共同發展特色生態産業。
吉仁門肯是杭錦旗巴音烏素嘎查的牧民,他家的3000多畝草場由於沙化嚴重,2009年被劃為禁牧區,一家人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在億利集團的指導下,吉仁門肯學習種甘草,每年可收入4萬多元。
億利集團發掘庫布其沙漠的自然風光、生態景觀資源,打造出一批沙區旅遊項目,帶動了景區周邊的許多農牧戶經營旅館、餐飲、騎駱駝、沙地車等項目,每戶年收入少則數萬元,多則二三十萬元。
每年有約5000名沙區勞動力參與億利實施的各類生態修復工程,每人平均年收入3萬多元;億利旗下的制藥廠、化肥廠、化工廠等企業,吸納了近4000名當地人就業;向近3000名農牧民流轉沙地、荒地150多萬畝,發放租金5億多元……
過去靠天吃飯的庫布其農牧民,如今多了一筆筆收入。去年沙區的近10萬名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已經達到約1.4萬元,多數摘掉了窮帽子。
“只要路子對,肯堅持,沙漠也能治理成綠洲,成為農牧民和企業的‘金山銀山’。”王文彪説。
王文彪的治沙扶貧實踐並未在庫布其沙漠止步。
“十三五”期間,億利集團計劃利用庫布其治沙扶貧的經驗,再治理沙漠、沙地1萬平方公里。目前,其在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的一批治沙扶貧項目已經進入實施階段。
“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是每一位企業家應有的時代擔當。下一步,我們將帶動更多的沙區貧困戶脫貧致富,共圓小康夢。”王文彪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