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7日發表了《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6年10月
目錄
一、減貧促進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
二、保障貧困人口生存權
三、維護特定群體權利
四、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
五、合力推進減貧事業
六、減貧進入攻堅階段
消除貧困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多年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從基本國情出發,把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致力於減貧脫貧,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2012年中國共産黨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中國的減貧行動更加紮實有效,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創造了世界人權發展新奇跡。
一、減貧促進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
貧困的廣泛存在嚴重妨礙人權的充分實現和享有。減緩和消除貧困,是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多年來,中國政府堅持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持續開展以農村扶貧開發為中心的減貧行動,努力實現脫貧致富。中國減貧行動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既包括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貧困人口收入水準,也包括提供社會保障和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這些扶貧措施在全面保障貧困人口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同時,也為進一步保障其他人權創造了條件。
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扶貧力度,成立專門扶貧工作機構,確定重點扶持地區和群體,安排專項資金,制定適合現實國情的貧困標準和專門的優惠政策,確定了開髮式扶貧方針。中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開髮式扶貧,先後實施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等中長期扶貧規劃,減貧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扶貧開發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高度,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進行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對“十三五”脫貧攻堅作出全面部署。“十三五”規劃將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變為國家意志,變為可操作的規劃,第一次把脫貧攻堅作為五年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第一次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五年規劃的約束性指標,第一次由省區市黨政一把手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並層層立下軍令狀。
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誌。改革開放30多年來,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準持續提高,扶貧機制創新邁出重大步伐,有力促進了貧困人口基本權利的實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實現比例減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這個成就,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也足以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産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中國致力於消除本國貧困的同時,積極支援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中國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先後7次宣佈無條件免除重債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政府無息貸款債務,向69個國家提供醫療援助,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中國積累了通過減貧促進人權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
——堅持立足基本國情,充分發揮制度優勢。中國有13億多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中國共産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中國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通過“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全社會共同參與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
——堅持加快發展經濟,紮實推進減貧事業。將減貧作為發展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以發展經濟促進減貧,發揮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作用,把扶貧開發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推動減貧和人權保障領域各項工作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實現扶貧減貧規劃、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有機聯動。
——堅持多種形式減貧,注重提高實際效果。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堅持開髮式扶貧方針,注重扶貧先扶智,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堅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結合,在加大對農村、農業、農民普惠政策支援的基礎上,對貧困人口實施特惠政策。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分類施策,重在精準,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
——堅持社會公平公正,努力實現成果共用和共同富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創新制度安排,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用法治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全體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
二、保障貧困人口生存權
中國政府創新扶貧模式,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近年來,通過建檔立卡摸清底數,分析致貧原因和發展需求,分類指導,精準施策,落實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切實提高扶貧實效,加快貧困人口精準脫貧,保障貧困人口生存權。
特色産業脫貧得到扶持。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特色産業發展規劃、政策,為貧困地區提供發展機會。制定實施關於加強農業行業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全國林業扶貧攻堅規劃(2013-2020年)》,明確將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作為農業行業扶貧重點工作。編制《農業行業扶貧開發規劃(2011-2020年)》,制定《特色産業增收工作實施方案》《全國優勢特色經濟林發展佈局規劃(2013-2020年)》,對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特色農林牧業進行科學佈局,明確發展重點。發佈《特色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2013-2020年)》,將貧困地區96個特色品種納入規劃範圍,引導多方力量加大投入。“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向連片特困地區投入農業基本建設資金和財政專項資金1220億元,安排林業基本建設資金和財政專項資金1160多億元。在特色産業帶動下,貧困地區發展條件不斷改善,農民收入水準不斷增加。
易地搬遷脫貧穩步實施。2012年以來,國家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404億元,撬動各類投資近1412億元,搬遷貧困人口591萬人,地方各級統籌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80億元,搬遷580多萬貧困人口,有效拓展貧困地區發展空間。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選址,加強安置區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大幅改善生産生活條件,搬遷群眾生産生活水準顯著提升。通過幫助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引導外出務工,直接增加勞務收入,搬遷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明顯加快。2016年,中國政府啟動實施了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方案,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引入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資金,大幅拓寬融資渠道,並加大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後續脫貧扶持力度,確保搬遷一戶、脫貧一戶。
生態保護脫貧持續推進。在貧困地區積極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加快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步伐,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不斷拓展貧困人口生存空間,為當地優勢特色産業發展、貧困人口就業增收以及保障發展環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推進貧困地區的生態補償工作,進一步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完善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推動貧困地區傳統牧業向現代牧業轉變。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鼓勵重點工程區範圍內的貧困戶投工投勞,提高了貧困人口的受益水準。改善貧困人口生存條件,加大貧困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強化木本糧油、特色林果、木竹原料林、林下經濟、草食畜牧業、生態旅遊業等發展,切實改善貧困人口生活條件。
教育脫貧力度不斷加大。“十二五”期間,中國把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著力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計劃,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補助生活費政策及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切實保障貧困人口受教育權利。2012-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831億元改造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投入約140億元建設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週轉宿舍24.4萬套,可入住教師30萬人。連續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15年的75%,中西部地區在園幼兒數由2011年的2153萬增加到2015年的2789萬,增長了30%。2014年11月,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統一城鄉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通知》,將縣鎮、農村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統一到城市標準,並向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傾斜。2013-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約44億元,支援連片特困地區對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助,惠及約600個縣的100多萬名鄉村教師。2012-2015年,中央財政共下達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補助資金417億元,對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費(藝術類相關專業除外)。對在職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依法批准、符合國家標準的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符合免學費政策條件的學生,按照當地同類型同專業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免除學費標準給予補助。對全日制一、二年級在校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國家助學金,2012-2014年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從2015年春季學期起標準提高到每生每年2000元,覆蓋近40%的學生。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面向832個貧困縣4年累計錄取學生18.3萬人,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連續三年(2013-2015年)增長10%以上。
醫療保障脫貧全面落實。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健康扶貧工作力度,減輕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負擔,增強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健康水準,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人口健康權利得到切實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完善,覆蓋97%以上的農村居民。2016年,新農合每人平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20元,政策範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50%和75%左右。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覆蓋超過10億參保居民,報銷比例不低於50%。全面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全民醫保制度防大病、兜底線的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村居民看病負擔大大減輕。2012年以來,中央專項投資共安排794億元支援貧困地區11萬個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衛生服務條件。實施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等項目。深入實施城鄉醫院對口支援,組織全國三級醫院對口幫扶貧困地區縣級醫院。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12大類45項得到全面落實,每人平均經費從2011年的15元提高到40元。實施農村婦女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等項目,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和健康促進,貧困地區群眾健康狀況逐步改善。2016年,國家衛計委、國務院扶貧辦等15個部門聯合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為農村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提供健康保障。
農村兜底脫貧逐步實行。國家制定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相銜接實施方案,各地緊緊圍繞貧困人口脫貧目標,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機制,努力實現農村低保制度政策性兜底保障,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社會保障水準。對於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建檔立卡家庭,按規定程式納入低保範圍,根據家庭每人平均收入與當地低保標準的差額發給低保金。對於符合扶貧條件的農村低保家庭,按規定程式納入建檔立卡範圍,根據不同致貧原因予以精確幫扶。對於脫貧後再返貧的家庭,分別納入臨時救助、醫療救助、農村低保等社會救助制度和建檔立卡幫扶政策範圍。2015年,全國保障農村低保對象共4903.6萬人,農村低保標準從2011年的平均每人每月143元提高到265元;農村特困人口集中和分散供養年每人平均標準分別達到6026元和4490元,比2012年同期分別增長48.4%和49.3%。
資産收益扶貧探索實行。對於難以通過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近年來一些地方積極探索資産收益扶貧,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情況下,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産業發展形成的資産,拿出部分量化折股配置給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幫助其增加財産性收入。各地資産收益扶貧主要依託當地優勢特色産業,並積極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産經營主體作用,確保貧困人口既可以享受保底收益和紅利,還能通過流轉土地和參加務工獲得收益。2014年年底,國家啟動光伏扶貧試點工作,在安徽、河北、山西、寧夏、甘肅、青海6省區開展試點,通過資産收益扶貧增加貧困地區“造血”能力。2016年,國家大力推進光伏扶貧,計劃在2020年之前,在16個省區471個縣約3.5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以整村推進的方式,保障200萬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包括殘疾人)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就業創業服務不斷加強。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就業創業服務,有效保障貧困人口工作權利。組織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春潮行動”,面向農村貧困勞動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並落實培訓補貼政策。落實《關於加強雨露計劃支援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的意見》,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接受職業教育的給予補助。進一步健全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建設,組織開展“春風行動”等專項就業服務,加強輸出輸入地勞務對接,為農村貧困人口免費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就業資訊、政策法規諮詢等公共就業服務,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和穩定轉移,2011-2014年年均新增農民工793萬人。積極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對有創業意願和創業培訓、創業服務需求的勞動者,組織參加創業培訓,提供資訊諮詢、開業指導、創業孵化、跟蹤輔導等“一條龍”創業服務,提高創業成功率。
三、維護特定群體權利
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少數民族等特定群體中的貧困人口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對象。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加大優先扶持政策力度,切實保障這些群體的社會保障權、健康權、受教育權等各項權利。
貧困婦女權利保障水準不斷提升。國家落實《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制定實施保障貧困婦女權益的政策措施。加強貧困地區婦女教育培訓,培訓中西部農村婦女200多萬人。實施婦女小額貸款擔保項目及財政貼息政策,促進城鄉婦女創業就業。開展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每年為全國1000萬適齡農村婦女進行免費宮頸癌檢查,為120萬適齡農村婦女進行免費乳腺癌檢查,已覆蓋532個貧困縣。2011-2015年,中央彩票公益金投入4億元,積極開展“貧困母親兩癌救助”。實施“母親安居工程”“母親健康快車”等公益項目,幫助貧困單親母親、患病貧困婦女改善生存和發展狀況。建立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加大對貧困婦女的保障力度。2015年,全國獲得低保及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的居民達7121.5萬人,其中女性約2609.4萬人,所佔比重為36.6%,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貧困兒童權利保障力度不斷加大。國家制定並落實《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健全完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和救助保護機制。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推進城鄉社區“兒童之家”和“兒童快樂家園”建設,各地以兒童之家和兒童快樂家園為依託開展關愛服務活動15.8萬項,受益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達1312.9萬人次。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各地出臺困境兒童分類管理辦法,根據不同兒童群體需求特點,分類型設置標準,分標準實施保障,加強困境兒童保障水準。落實《國務院關於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全面建立全國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生活保障制度,中央財政每年安排20億元,保障50多萬名孤獨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的基本生活,並對他們的醫療、教育、康復及成年後就業、住房等做了制度性安排。實施“全國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劃”,累計投入資金8.6億元,為9萬多名孤兒、棄嬰和貧困兒童免費實施手術矯治和康復。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開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和“流浪孩子回校園”專項行動,基本杜絕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現象。廣泛開展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保障制度和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工作,推動構建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制度,推動建立縣、鄉、村三級兒童福利和保護工作網路。自2011年起,全國超過1/2的縣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按照每生每天4元標準為貧困地區提供營養膳食補助,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70億元,惠及3360萬農村學生。自2012年起,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為6-24月齡嬰幼兒免費提供營養包,提高監護人科學餵養知識普及程度和家庭教育水準,促進貧困地區嬰幼兒健康發育成長。2015年,該項目由中央財政專項補助經費5億元,覆蓋21個省(區、市)14個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341個縣,共211萬名兒童受益。
老年人權利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國家積極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強農村養老服務建設,建立健全養老服務補貼制度。2009年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1年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4年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2015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支付補貼資金2044億元,保障和改善億萬城鄉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參保人數達5.05億,待遇領取人數達1.48億,其中95%是農村居民;全國共有農村敬老院27248所,床位249.3萬張,日間照料服務設施已覆蓋50%以上的農村社區;全國20個省(區、市)建立經濟困難老人養老服務補貼制度,17個省(區、市)建立失能老人護理補貼制度。
殘疾人權利保障事業紮實推進。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將貧困殘疾人列為重點扶貧群體。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圍繞殘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就業創業增收、基本公共服務三大重點領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2015年,《國務院關於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意見》正式實施,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建立殘疾人福利補貼制度。通過專項調查,實名獲取2660多萬持證殘疾人和70多萬個社區為殘疾人提供公共服務狀況的基本資訊,為向殘疾人精準服務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2012年以來,中央安排37.4億元康復扶貧貼息貸款,扶持21.9萬貧困殘疾人;累計為145.2萬殘疾人提供職業培訓,城鎮新增123.9萬殘疾人就業,2015年開通全國殘疾人網路就業服務平臺;國家補助完成117.5萬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317萬農村貧困殘疾人得到實用技術培訓,496.2萬農村貧困殘疾人脫貧,因殘致貧現象得到有效緩解。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1088.5萬城鄉殘疾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近2230萬殘疾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302.3萬殘疾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少數民族脫貧步伐加快。國家制定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加快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脫貧攻堅。《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分佈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有11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分佈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有263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十二五”規劃確定的3萬個貧困村中,分佈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有13158個。2012-2015年,中央財政安排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45.9億元,專項支援推進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以及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保護與發展。國家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55億元,用於幫助邊境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改善和社會事業發展。“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5個自治區和少數民族分佈集中的貴州、雲南、青海3省的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3917萬下降到1813萬,減少2104萬人,減少幅度為53.7%;貧困發生率從27.2%下降到12.4%,下降了14.8個百分點。
四、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
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破除發展瓶頸制約,是實現貧困地區群眾生存權、發展權的基礎和前提。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繼續支援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大投入力度,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貧困地區通信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加快。中國政府發佈《“寬頻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加大中央財政對貧困地區通信設施建設的支援,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努力消除“數字鴻溝”對貧困地區的瓶頸制約。紮實推進貧困村資訊化工作,持續深入開展鄉鎮網際網路接入、行政村通寬頻、資訊下鄉等方面建設,有效提升農村及貧困地區的通信基礎設施水準。截至2015年年底,實現100%的行政村通電話、100%的鄉鎮通寬頻,農村地區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端口超過1.3億個,有效提高了貧困地區的寬頻網路普及率,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産生活條件,為貧困地區産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央投資92.23億元,基本完成對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覆蓋。
貧困地區水利建設力度加大。國家制定實施《全國水利扶貧專項規劃》等10多個水利扶貧規劃或方案,貧困地區水利建設明顯加快。2011-2015年,中央水利投資用於中西部的比重達84%,用於民生水利建設的比重近70%。“十二五”期間,安排貧困地區中央水利投資2375億元,累計解決1.15億貧困地區農村居民和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集中式供水覆蓋率提高到75%以上。已開工的85項重大節水工程中,有60項惠及貧困地區,總投資達5600億元。貧困地區共完成7700多座病險水庫和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新建或加固江河堤防3900余公里,新增中小河流治理河長1.45萬公里。新增農村水電裝機750萬千瓦,解決44萬戶農民的生活燃料問題。
貧困地區電力建設成效顯著。2013-2015年,國家共安排投資248億元,實施無電地區電網延伸和可再生能源供電工程,全國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特別是西藏、新疆及四川、雲南、青海、甘肅四省藏區等西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電力建設的投資支援力度,共安排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投資1802億元,大幅提升了貧困地區的供電能力和電力普遍服務水準。2016年,啟動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
貧困地區交通建設速度加快。國家制定實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建設扶貧規劃綱要(2011-2020年)》,“十二五”期間投入車購稅資金5500億元以上,帶動全社會公路建設投入近2萬億元,全面加快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農村公路、農村客運站點和“溜索改橋”的建設步伐,建設了33萬公里農村公路,幫助654個鄉鎮和4.8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截至2015年年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96.1%的鄉鎮和86.2%的建制村通硬化路,95.5%的鄉鎮和83.1%的建制村通班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使貧困地區礦産、能源、旅遊等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利用,脫貧致富的步伐進一步加快。2016年,中國實施交通扶貧脫貧“雙百”工程,進一步加大對交通扶貧的支援力度。
貧困地區人居環境有效改善。中國政府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工程,改造資金以農民自籌為主,政府補助為輔,中央補助標準從戶均5000元提高到7500元,對貧困地區再增加1000元,幫助住房最危險、經濟最貧困農戶解決最基本住房安全。截至2015年底,全國累計安排1556.7億元支援1997.4萬戶貧困農戶改造危房。中國政府將保障基本人居衛生條件作為貧困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首要任務,在傳統村落保護、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等方面對貧困地區傾斜。自2012年起,貧困地區共有1194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每村安排中央財政補助300萬元用於村落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農村垃圾治理全面推進,建立農村生活垃圾逐省驗收制度,實現貧困地區和其他地區同步推進。
五、合力推進減貧事業
減貧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一系列政策機制的支撐保障和全社會的積極參與。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繼續加大扶貧減貧投入力度,不斷改革創新扶貧減貧工作機制,引導鼓勵社會各方面參與支援脫貧攻堅,進一步健全完善民主監督機制,切實提高減貧實效。
財政扶貧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財政扶貧政策體系。2011-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898.4億元,年均增長14.5%,並安排專項彩票公益金50.25億元,支援貧困革命老區推進扶貧開發。積極創新財政扶貧體制機制,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管理。發揮財政投入的杠桿作用,通過市場化機制撬動金融資本支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金融扶貧方式創新發展。精準對接脫貧攻堅融資需求與貧困地區發展規劃,滿足特色産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就業就學的金融需求。創新發展扶貧小額信貸,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以下、3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放貸、財政扶貧資金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的扶貧小額信貸産品,支援貧困戶發展産業,增加收入,截至2015年年底,已向貧困戶發放1200億元。大力推進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完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推進支付服務進村入戶。完善精準扶貧金融支援保障措施,設立扶貧再貸款,實行比支農再貸款更優惠的利率,發揮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配置。探索保險扶貧的路徑。
扶貧開發用地政策進一步完善。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充分考慮扶貧開發及易地扶貧搬遷需要,統籌安排建設用地規模、結構和佈局,優先安排脫貧攻堅用地。出臺更加靈活的國土資源管理政策。按照應保盡保要求,加大對扶貧開發及易地扶貧搬遷地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支援,符合條件的節余指標可在省域範圍內流轉使用。增減掛鉤收益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要求,及時全部返還貧困地區。對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利用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發展休閒農業,建設用地指標給予傾斜。
定點扶貧政策有效落實。320個中央單位均承擔定點扶貧任務,共幫扶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健全牽頭聯繫機制,明確中央9個單位為定點扶貧牽頭部門。68家中央企業在定點扶貧的108個革命老區貧困縣開展“百縣萬村”活動,幫助解決1萬多個貧困村的水電路問題。“十二五”期間,中央單位共向592個重點縣選派挂職幹部1670人次,投入幫扶資金(含物資折款)118.6億元,幫助引進各類資金695.8億元,組織勞務輸出31萬人次。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先後建立扶貧聯繫點2.6萬多個,對全國35個貧困縣、401個貧困鄉鎮、3618個貧困村進行定點幫扶。
東西部扶貧協助深入開展。東部9個省(直轄市)和9個城市對口支援西部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7個重點縣。北京、上海、天津、遼寧、山東5省市建立了對口支援西部地區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每年以8%-10%的幅度增加幫扶資金投入。“十二五”期間,東部省市共向西部貧困地區提供財政援助資金56.9億元,動員社會力量捐款3.8億元,引導企業實際投資1.2萬億元;東部派往西部挂職扶貧的黨政幹部684人次,西部到東部挂職1150人次;為西部地區開展勞動力輸出培訓77.8萬人次,輸出勞務240.3萬人次。
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廣泛參與扶貧。2014年,國家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在扶貧日前後組織開展系列活動,2014年和2015年共募集資金約150億元。相繼開展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選及“中國消除貧困獎”評選表彰活動。啟動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萬達集團、恒大集團等民營企業率先開展包縣扶貧行動,蘇寧、京東等企業積極參與電商扶貧工作。中國扶貧基金會等社會組織募集大量資金用於精準扶貧項目。成立中國扶貧志願服務促進會,建設社會扶貧網,著力打造社會扶貧參與平臺。
扶貧工作機制健全完善。實行中央統籌、省(區、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領導責任制,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各級黨委和政府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將脫貧攻堅任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貧困縣黨政領導的重要指標。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查制度,實施省市縣鄉村逐級督查問責機制,對落實不力的部門和地區嚴格追責。完善幹部駐村幫扶機制,全國選派機關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18.8萬人,駐村工作隊12.8萬個,駐村幹部53萬人,覆蓋所有的貧困村。建立貧困退出機制,制定嚴格、規範、透明的貧困退出標準、程式和核查辦法,貧困村、貧困縣以貧困發生率為主要衡量標準,中部地區下降到2%以下、西部地區下降到3%以下才能夠退出。
扶貧民主監督機制不斷完善。建立全國扶貧資訊網路系統,通過農戶申請、民主評議、公示公告、逐級審核的方式,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堅持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充分尊重貧困群眾發展意願,貧困群眾參與項目決策、實施、管理和監督全過程。項目資金安排和建設情況向社會公開,實現陽光化運作、常態化公開。委託有關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等獨立的第三方,對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貧困人口退出準確率、因村因戶幫扶工作群眾滿意度等指標進行評估。支援各民主黨派中央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8個民主黨派中央分別對口脫貧任務重的8個中西部省區,重點就貧困人口精準識別、精準脫貧等情況開展民主監督。加大扶貧領域執紀監督、審計監督力度,開展扶貧領域職務犯罪預防和集中整治專項工作。完善資訊披露機制,設立“12317”扶貧監督舉報電話,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六、減貧進入攻堅階段
中國的減貧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篇章,但同時中國政府也清楚地看到,中國減貧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貧困人口規模較大,貧困程度較深,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是當前中國減貧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國減貧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
目前,中國減貧所面對的多數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減貧任務十分艱巨。一是數量多。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還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832個貧困縣、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人口達5575萬人,相當於中等人口規模國家的總人數。二是難度大。未脫貧人口大多貧困程度更深、自身發展能力較弱,脫貧攻堅成本更高、難度更大。三是時間緊。中國已提出從2016年起,平均每年要減貧1000萬人以上。四是易返貧。不少貧困戶穩定脫貧能力差,因災、因病、因學、因婚、因房返貧情況時有發生,新的貧困人口還會出現。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産黨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徹底解決貧困問題,讓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生存權、發展權有更堅實的保障,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堅持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堅持精準幫扶與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發緊密結合,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堅持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15年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了“十三五”(2016-2020年)脫貧攻堅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準;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發佈,對全力實施脫貧攻堅總體目標作出戰略部署。
為實現上述目標,中國政府根據2014年年底貧困人口統計數據,分別制定了不同的脫貧方案。第一,通過産業扶持,幫助有勞動能力和生産技能的3000萬貧困人口脫貧。第二,通過轉移就業,幫助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第三,通過易地搬遷,幫助“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約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第四,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範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中國政府承諾,在2015年已經完成1442萬人脫貧的基礎上,從2016年起每年都要完成1000萬以上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
中國政府把脫貧攻堅列為工作重點,編制了全國“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和年度減貧計劃。中央政府各部門制定支援脫貧攻堅的具體方案和指導意見。各省區市全面落實中央減貧決定,編制省級“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出臺包括一個全面推進脫貧攻堅的文件以及若干個配套文件在內的“1+N”精準脫貧系列文件。各行業部門將扶貧內容納入“十三五”行業專項規劃優先安排。
中國政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充足的財政支援。今後5年,確保政府扶貧投入力度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保證脫貧攻堅的需要。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實現較大幅度增長,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
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國際人權事業的忠實實踐者和有力推動者。中國承諾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也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一步,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中國將繼續履行與自身發展階段和發展水準相適應的國際義務,通過對外援助、項目合作、技術擴散、智庫交流等多種形式,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和國際機構在減貧與人權領域的交流合作,共用先進理念和經驗,推動世界減貧和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