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扶貧全方位確保貧困戶精準受益

發佈時間: 2016-10-16 09:18:54 | 來源: 農民日報 | 作者: 李海濤 劉婉婷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農業部,1986年,貧困戶,涉農資金,稻瘟病,農民合作社,産業扶貧,農業,農村,農民

(原題:咬定脫貧攻堅不放鬆 ——産業扶貧強力推進確保貧困戶精準受益紀實)

消除貧困,自古以來就是全世界共同奮鬥的目標。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

2015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對“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作出全面部署。決勝決戰期,一方面要面對貧困程度最深、減貧難度最大的貧困戶;另一方面按照2020年全部脫貧的目標,每年要脫貧1000多萬人、這是過去30多年年均減少人數的近2倍。時間緊、任務重,要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只能倒排工期,挂圖作戰,風雨兼程,砥礪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不是慈善救濟,而是要引導和支援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

農業部門牽頭推動的産業扶貧,無疑是脫貧攻堅的重頭戲。

産業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模式的重要特徵。産業扶貧涉及對象最廣、涵蓋面最大。長期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按照中央部署,積極支援貧困地區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産業,大大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當前,我國扶貧開發進入攻堅拔寨衝刺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進一步加大産業扶貧力度。

在産業扶貧這個主戰場上,一場場任務艱巨、信心十足、開局良好、轟轟烈烈的攻堅戰役正在全國打響。

新理念指導産業精準扶貧新課題

2016年5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全國産業扶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只有産業真正發展起來,才能徹底拔掉“窮根”,實現脫貧致富。沒有産業作支撐,資産不能增值,收益分配也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農業部作為産業扶貧工作的牽頭部門,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這樣的程度,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要啃下全面脫貧這塊硬骨頭,就必須採取超常規舉措,拿出過硬辦法,咬定青山不放鬆,強力推進産業精準扶貧方略。

産業扶貧是老話題,但産業精準扶貧是新課題。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提出,要以新的理念推進産業扶貧。

——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脫貧攻堅要以人為核心,這一輪扶貧攻堅一個最根本的要求、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精準扶貧。發展産業,重點不在於增加多少産值、帶來多少稅收,而要讓産業發展的效益真正落到貧困戶身上,讓他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要做到“靶向治療”“精準投放”,確保幫扶措施到村到戶到人,確保精準幫扶。

——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推進産業扶貧絕不能以犧牲綠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産業。要用好用活生態綠色牌,大力發展綠色産業,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發展劣勢轉化為後發優勢,把綠色打造成最亮的名片。

——樹立市場引領的理念,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産業扶貧要研究市場,要抓準市場需求,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變化,在做優、做精、做特上下功夫,確保産品適銷對路。要抓好品牌建設,打造一批區域公共品牌,培育一批企業知名品牌,延長産業鏈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提高産品附加值。

如何加快推進産業扶貧?重點要抓好“五個一”,即編制好一個好規劃,選準一個好産業,打造一個好龍頭,創新一個好機制,形成一個好體系。也就是要按照中央脫貧攻堅的戰略部署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緊緊圍繞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為目標,以選準培育特色産業、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明晰貧困戶增收來源為抓手,整合財政扶貧資金,加大金融支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帶動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的優勢特色産業,確保貧困人口受益精準,如期脫貧。

規劃先行,謀定而動。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研究,並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審定,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等九部門向各有關省(區、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産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明確産業扶貧的總體思路、重點任務、政策措施、貧困戶受益機制等,作為各地推進産業扶貧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此外,農業部還出臺了《關於支援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工作的通知》《關於實施開發農業農村資源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行動計劃的通知》等,推進産業扶貧工作。

目前,全國22個扶貧相關省(區、市)的産業精準扶貧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按照農業部産業扶貧的規劃目標,到2020年,貧困縣將建成一批對貧困戶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生産基地和加工基地,初步形成特色産業體系;貧困村特色産業突出,形成1-2個拳頭産業;貧困戶掌握1-2項實用技術,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確保産業扶貧對象如期實現脫貧。

聚力到戶受益精準,因地制宜産業精準

精準,就是要瞄準目標,精準施策,最終精準脫貧。

扶貧必先識貧。目前,全國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2.8萬個貧困村、近3000萬個貧困戶,分佈面廣,量大分散,情況複雜。

“聚力到戶,受益精準。”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説,這是關鍵。在規劃産業、設計項目、制定政策、安排資金時,都要始終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制定個體化、針對性的幫扶方案,確保産業發展真正讓貧困戶受益。

2015年初,湖南省扶貧隊通過精準識貧,確定桂東縣蛟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57戶,一年多來,資金投入和幫扶的重點就是這157戶貧困戶,採取直接扶持的方式,幫助貧困戶建設農業生産設施、供應優質種苗、培訓生産技術、協助産品銷售,增強貧困農戶的生産經營能力,使他們通過發展農業産業增加收入,在短期內見到了實效。

由於我國區域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均衡性,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千差萬別,資源稟賦各不相同,發展基礎迥然有異,為此“因地制宜,産業精準”也成為扶貧的一項重要原則。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要以貧困人口可實施、能融入、有增收為前提,立足當地資源,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宜遊則遊,通過扶持發展特色産業,實現就地脫貧。

出實招、見真效。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將産業發展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探索出一條推進貧困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帶動貧困人口從産業發展中精準受益。

湖北省咸豐縣尖山鄉原來種植水稻,因海拔高、濕度大、光照不足、土壤呈酸性,容易發生稻瘟病,“三年兩收,遇災絕收”。近年來,該鄉立足山區特點,發揮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優勢,調整結構發展茶葉1萬多畝,每畝年收入超過3000元。

産業精準扶貧就是要找準産業項目與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增收結合點,真正建立起貧困戶分享産業發展紅利的有效機制。

河南省洛陽市重渡溝村發展鄉村旅遊正是結合了當地的自然特色、區位優勢、文化底蘊、生態環境等特點,把農區變成了景區、把民房變成了客房、把勞動變成了運動、把産品變成了商品,形成了産業支撐,實現了利益共用,有效帶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

綜合施策為産業扶貧提供強力支撐

從科學確定特色産業到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從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到增強産業支撐保障能力,從加大産業扶貧投入力度到形成各類資金扶貧合力,從創新金融扶持機制到加大保險支援力度,一個個緊緊圍繞貧困地區産業發展的施政佈局,思路愈發清晰,架構愈發完善。

完善財政扶持資金持續增長機制,推動精準扶貧發展,是政策組合的關鍵步驟。中央財政持續加大對貧困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專項扶貧資金規模保持較大幅度增長。“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扶貧專項資金1898.4億元,2016年中央又安排扶貧專項資金664億元,比2015年增長約45%。

同時,創新資金使用方式,國務院出臺《關於支援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提出整合各級財政安排農業生産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支援貧困縣集中資源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央、省、市對貧困縣充分授權,修訂完善各項制度,取消限制資金統籌整合使用的相關規定。做到渠道不亂、力度加大、權力歸縣、共記其功,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新格局。

金融機構也在政府引導下持續發力,目前已經出臺了扶貧小額貸款、扶貧再貸款、專項建設資金支援等金融政策。2015年年底印發了《關於創新發展扶貧小額信貸的指導意見》,支援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扶貧特色優勢産業,對符合貸款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下、期限3年以內的信用貸款,深受貧困戶歡迎。

為形成扶貧的內生動力,政府積極為貧困人口開啟“智富門”,在人才投入方面下狠功夫,組建高層次、寬領域、接地氣的科技幫扶隊伍,使適用技術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幫助貧困人口立下脫貧志氣、提高技術能力。

四川從全省農業系統選派11501名農技人員,開展“萬名農技人員進萬村開展技術幫扶行動”,2015年下半年起對貧困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和貧困戶進行農技培訓,累計培訓貧困農牧民63.2萬人次。

針對一些貧困戶經營能力弱、承擔産業扶貧資源效果不理想的情況,政府積極出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方案,鼓勵貧困地區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帶動關係;引導和鼓勵返鄉農民工、中高等學校畢業生等返鄉創業者,帶領貧困戶開發特色農業。通過推廣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等模式,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共贏。

産業精準扶貧成效顯現

農業部貫徹中央部署,從1986年起持續對武陵山區開展定點扶貧,針對當地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前瞻性地提出了農業特色産業發展的設想、路徑和規劃,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幫扶和政策項目傾斜。

經過30年的接力幫扶和持續發展,湖南省永順縣特色農業發展已初具規模,形成了柑橘、獼猴桃、優質稻、茶葉、油茶、烤煙、湘西黑豬等七大産業基地,其中柑橘15萬畝,獼猴桃9萬畝,2015年這兩大産業總産值達3.1億元,佔全縣農業生産總值的35.1%。

“永順縣特色農業發展已初步解決了‘選準産業’的問題,下一步就是要在農業種植結構‘調特’的基礎上,著重向‘調優’‘調精’‘調高’發力,推動特色農業發展提檔加速、轉型升級。”近期在湘西進行了幾個月調研的農業部挂職幹部孫法軍説,湘西農業農村經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産業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産業體系;第二産業加快發展,已引進或自己培育出一批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農産品加工能力不斷提升;第三産業發展勢頭較好,農村電商、農村物流、鄉村旅遊等新型業態層出不窮。

目前,産業精準扶貧成效顯現。産業扶貧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有力,且規劃品質明顯提高。精準識別精準對接基本完成,在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識別和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上,因人因戶施策,實現了貧困人口與産業的精準對接。利益機制逐步建立。探索形成了股份合作幫扶的務工收入和分紅機制、訂單幫扶的穩定收入機制、委託幫扶的固定收益機制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

據國家統計局調查,2016年上半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873元,名義增長11.1%、比全國農村平均水準高2.2個百分點,其中每人平均一産經營凈收入758元、增長10.2%。

(《農民日報》2016年10月15日第1版)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