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張興軍、林暉、劉羊旸、劉紅霞)
貧困,人類社會一道醒目的傷疤。
人類在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同時,貧困的夢魘始終如影隨形。
古老的東方,中華民族向戰勝貧困發起了衝擊,它已經用30年左右的時間,成功讓7億多人擺脫貧困,如今又向最後5000余萬“鍋底人群”發起脫貧攻堅總決戰。
這是一場創新脫貧理念的生動實踐。
這是一場實現共用發展的偉大創舉。
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彰顯使命與擔當
貴州織金縣珠藏鎮,挖機轟鳴,鏟車穿梭,數百名工人在工地上忙碌不停。他們身後,70多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屋正拔地而起。
“一想到要不了幾個月就可以搬新家,徹底告別貧困日子,心裏就美滋滋的。”扶貧搬遷對象徐曉先笑著説。
類似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星羅棋佈地分佈在全國22個中西部省份。截至今年8月,總開工項目超過10000個。
火熱的建設現場,殷切的群眾期盼,為華夏大地氣勢恢宏的脫貧攻堅行動寫下生動注腳。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産黨的歷史使命。從南湖紅船起航,中國共産黨始終沒有忘記出發的方向,始終把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放在心頭。
從1949年到1978年,伴隨著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共産黨堅持不懈地探索著減貧道路;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扶貧正式啟動。90年代,《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發佈,開啟了制定扶貧計劃先河;
進入21世紀,《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兩份綱領性文件先後發佈,引領著扶貧開發事業不斷向前。
成立專門工作機構,確定貧困標準和重點扶持區域,安排專項資金,制定特殊支援政策……30多年來,扶貧開發工作在華夏大地結出纍纍碩果,7億多貧困人口告別困頓生活。
“在中國共産黨人看來,扶貧開發並不僅僅是一項具體工作,而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對扶貧開發的重視,對貧困群眾的關懷,從未改變。”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吳國寶説。
當歷史的指針逐漸靠近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擔,壓上了中國共産黨人的肩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2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之後的考察中,就對扶貧開發的戰略地位做出重要論斷。
“把貧困地區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集中全國力量共同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已經不僅僅是貧困群眾生存發展的個人問題,而是整個民族勠力同心的國家行動。”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説。
“如何讓黨和政府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承諾不折不扣地兌現,説到底,不看富人有多富裕,而要看貧困人口是否脫貧。”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説,這種“底線思維”,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産黨的清醒自覺與勇氣擔當。
綱領已定,號角吹響。
“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誌,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總書記的話振奮人心,開啟未來。
精準扶貧共用發展:體現創新與開拓
雲南動海縣曼囡村曼班三隊,63名拉祜族人仍在布朗山深處採野菌、割松香,偶爾到寨子外用家釀的玉米酒換些油和鹽。
作為“直過民族”的一員,他們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一夜之間”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發展歷程,面臨的脫貧困難可想而知。
當前,類似幫助拉祜族貧困群眾脫貧的挑戰並不鮮見,脫貧攻堅還面臨嚴峻形勢:
——貧困地區面積大。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覆蓋的面積佔我國國土面積的42%左右,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生態脆弱地區、邊疆地區佔據主體;
——貧困人口分佈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不僅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相對集中,還分佈在特困地區以外的1000多個縣;
——致貧因素並存交織。在現有貧困人口當中,自然條件惡劣、勞動能力差、教育水準低、因病因災等多種致貧因素並存,如何保障他們持續穩定脫貧面臨考驗。
新任務需要新理念,新挑戰求索新實踐。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思想。幾年時間裏,這一理論內涵不斷深化: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
——“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
——“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
“理解精準扶貧要義,就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劉永富説,精準扶貧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是扶貧開發理念的重大創新。
在精準扶貧思想引領下,貧困人口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五個一批”脫貧手段等工作深入推進,加速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從2014年至今,全國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年度千萬人口減貧目標。
“在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工作佈局的背後,還隱含著貧困治理的深刻內涵。”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主任黃承偉説,把貧困視作一個綜合性社會問題,採取多種手段予以綜合治理,將從長遠剷除滋生貧困的土壤,實現從解決溫飽到共用發展的重大飛躍。
今年7月,全國健康扶貧工作會議傳出喜訊:新農合、大病保險和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三項制度對農村貧困人口全覆蓋,貧困大病患者實行分類救治,實施三級醫院“組團式”對口幫扶……
一項項“真金白銀”的政策紅利,為貧困人口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提供牢固支撐。
全方位、多維度的貧困治理,正在各個領域同步推進:
——“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大幕開啟,近千萬貧困人口將“挪出窮窩拔窮根”;
——中央將投資約8480億元用於貧困地區國家高速公路、普通國道、農村公路和縣鄉公路客運站建設,改善貧困地區交通出行條件;
——教育部門將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對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讓知識改變命運,避免貧困代際傳遞;
——人民銀行已在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和411個省級貧困縣設立扶貧再貸款,有關金融機構開始發行易地扶貧搬遷專項金融債,以金融活水澆灌脫貧之花;
……
一系列脫貧攻堅組合拳和共用發展措施的深入實施,重塑貧困地區群眾的生存發展模式。
豐碩成果惠及世界:展示信心與活力
金秋,北京最美的時節。
10月10日,來自馬拉維、迦納、肯亞等15個發展中國家的扶貧官員齊聚北京,參加“2016年發展中國家公共服務與減貧官員研修班”,深入汲取中國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
類似的研討交流,即便在酷熱的盛夏也沒有停歇:喀麥隆減貧致富經驗交流研修班、多維貧困測量夏季培訓班、亞洲國家城鄉協調發展與減貧官員研修班……
“中國的扶貧開發經驗正成為一張亮眼的全球名片,吸引著廣大發展中國家不遠萬里前來取經。”黃承偉説。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2015年報告》顯示,全球極端貧困人口已從1990年的19億降至2015年的8.36億,其中中國貢獻率超過70%,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成績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曾任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的羅蘭德評價道,“這是史無前例的成就。”
堅持政府主導戰略、實行開髮式扶貧方針、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扶貧模式、動員全社會力量扶貧濟困……扶貧開發領域的中國經驗,在世界減貧史上鐫刻下深深的中國印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在致力於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始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支援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
中國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大洋洲的69個國家提供了醫療援助,先後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
在聯合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中國又作出一系列幫助貧困國家減貧的新承諾。
從受援國到援助國,從貧窮落後到脫貧模範,中國既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更展示出自信與活力。
貧困無國界。貧困問題不僅困擾著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甚至對全球形勢産生影響。國際上層出不窮的恐怖主義、困擾西方的難民潮,追根溯源,與沒有解決好貧困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為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鬥!”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提出了貧困治理的中國方案,彰顯出中國共産黨人的寬廣視野和胸懷。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中國又邁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新步伐。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脫貧攻堅正與中國夢相互激蕩,匯聚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