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後,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由億利公益基金會出資為全旗所有建檔立卡的國家級貧困農牧民捐助的“扶貧羊”誕下首批羊羔,給處於庫布其沙漠腹地的村子裏添了許多喜慶氣氛。獨貴塔拉鎮永新村的屈軍夫婦是領羊戶之一,妻子石麗萍帶著記者去看她家的羊圈,抱起一隻小羊羔拈拈分量:“我家是村裏最早得羊羔的,就是這只。”
這批羊羔從今年8月開始發放到戶,是在黨中央、國務院“打贏脫貧攻堅戰”衝鋒號角的鼓舞下,億利資源集團踐行年初承諾的具體舉措之一——未來五年,將庫布其的治沙扶貧經驗推廣到河北、新疆和甘肅等地,再治理沙漠10000平方公里,帶動西部沙區更多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從寸草不生變田園綠洲,近年來,庫布其獨創的生態扶貧模式在國內國際收穫了滿滿的榮譽。修復沙漠和鹽鹼地1萬多平方公里,帶動10萬牧民脫貧致富,創造近4600億元生態財富———庫布其其化繭成蝶的秘密,是當地廣大牧民在以億利資源集團為代表的企業帶領下,28年自發進行荒漠化治理的堅守;是逐步探索出的“政府政策性支援、企業商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的合作共贏機制。
精準扶貧光彩同行
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的北部,距離北京的直線距離只有800公里。
“當年,流沙快把村子佔了,一到春季,三天兩頭地刮‘黃風’。”1992年,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刀圖嘎查七社的王連斌為了躲避沙害,被迫舉家外遷謀生。他回憶,由於環境惡劣,生活艱難,當時社裏的20多戶人搬走了近一半。
兩年前,他和老伴又返回了家鄉。七社周圍草木縈繞,莊稼繁茂,流沙已不見蹤跡。“環境好了,回來還能搞旅遊,或者給億利集團打工,在外面掙的錢除去開銷,不一定比家裏多。還是在家裏好啊。”外遷的村民陸續回歸,社裏現在增加到30多戶。
“最初也沒有想著要治沙,只是想著怎麼生存下去。”億利資源集團的前身是這片沙漠腹地的一家小鹽廠,為了鹽廠不被黃沙湮沒,不得不開始被動治沙。億利集團董事長、全國政協常委王文彪更是生於斯、長于斯,對這片沙漠有著特殊的感情。28年來,億利通過實施生態修復、産業帶動、幫扶移民、教育培訓、修路築橋、就業創業、科技創新等全方位幫扶舉措,累計帶動內蒙古杭錦旗、達拉特旗等沙區10萬名百姓徹底擺脫了貧困。
8月開始發放的“扶貧羊”,是億利資源集團今年參與到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共同牽頭組織的“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項目,為杭錦旗建檔立卡的1222戶貧困戶每戶捐贈10隻基礎母羊。幫扶範圍,進一步從沙漠腹地的牧民向周邊村社的貧困農民擴大。
綠富同興矢志不渝
“現在,億利、庫布其和我們是一個整體,相互依存、共同發展。”25歲的烏雲達來2013年從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畢業後回到庫布其在億利資源集團工作。他所指的“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整體,就是億利資源集團在堅持治沙與扶貧同步推進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起來的“政府政策性支援、企業商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的合作共贏機制。
杭錦旗巴音烏素嘎查牧民吉仁門肯告訴記者,他家裏原有3000多畝草場,由於沙化嚴重,2009年被列為禁牧區,一家人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後來,沙地通過流轉租給了億利資源集團,自己也在集團的指導下,學會了種甘草,過去7年已累計收入近30萬元。
億利資源集團在全國率先嘗試資産收益扶貧,截至目前,近3000名農牧民把151萬畝荒棄沙漠轉租給了億利,累計總收入達5億多元,每人平均收入達16.6萬元。另外還有農牧民承包的93萬畝沙地、荒地入股億利,每年按30%的比例分紅。
植樹種草、種植養殖、分紅、務工……過去靠天吃飯的庫布其農牧民,如今收入多了起來,去年沙區的近10萬名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約1.4萬元。
治沙扶貧投入大,見效慢,沒有産業和效益驅動難以持久。王文彪説,28年來,億利集團在治沙的同時,投資300多億元構築起生態修復、農牧業、旅遊、制藥、光伏、肥料、飼料等為一體的沙漠産業體系,在改善生態、帶動農牧民增收和吸納勞動力就業的同時,企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
“不破樓蘭終不還。”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説,“相信只要我們勇於擔當、只爭朝夕、真抓實幹,把治沙和扶貧結合起來,把生態和民生結合起來,到2020年脫貧攻堅的目標一定會實現,企業的夢想、沙區農牧民的夢想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