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十三五”産業扶貧:2017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

發佈時間: 2016-10-13 09:43:40 | 來源: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十三五,扶貧資金,扶貧開發工作,烏珠穆沁羊,資源環境承載力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10月13日訊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了解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了自治區農牧業廳組織編制的《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産業扶貧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十三五”産業扶貧主要目標為,全區57個貧困旗縣農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高於全區平均水準,34.2萬農牧民通過發展生産和轉移就業實現脫貧。到2017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自治區26個重點貧困旗縣産業扶貧對象脫貧任務全部完成;到2020年自治區31個國家貧困旗縣産業扶貧對象脫貧任務全部完成。

    《規劃》明確,進一步降低貸款準入門檻,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五萬元以下、三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合理利率放貸、扶貧資金貼息、旗縣風險補償金”的小額信貸,全力推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産脫貧。引導地方金融機構將扶貧再貸款重點用於支援貧困地區發展産業和貧困人口就業創業,擴大貧困地區涉農涉牧信貸投放,降低貧困地區涉農涉牧貸款利率水準。引導企業資金、社會資本到貧困地區參與産業扶貧。支援在貧困地區穩妥規範發展農牧民資金互助組織,開展農牧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

   目前,內蒙古共有102個旗縣市區,現有貧困旗縣57個,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1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6個。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列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片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佔全區旗縣區的一半還多。到今年6月底,全區農村牧區貧困人口80.2萬,通過發展生産和轉移就業解決34.2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解決19.3萬人,通過生態補償解決1.8萬人,通過發展教育和資助政策解決5.3萬人,通過政策保障兜底解決19.6萬人。全區57個貧困旗縣農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其中31個國貧旗縣農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201元。

    附: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産業扶貧規劃(全文)

 

內蒙古自治區

“十三五”産業扶貧規劃

2016年9月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認真落實《農業部等九部門關於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産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計發﹝2016﹞59號)文件精神,加大農牧業産業與生態補償精準扶貧力度,加快培育貧困地區優勢特色農牧業,培育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市場經營主體,千方百計增加貧困地區農牧民收入,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特製定本規劃。

  一、産業扶貧現狀分析

  (一)基本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總土地面積118萬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08億畝(國土二調面積1.37億畝),佔全區國土總面積的6.04%,居全國第4位。農民每人平均佔有耕地7.4畝,居全國第1位。草原面積13.2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原10.2億畝,佔全國草地面積的22%,佔全區國土總面積的74.4%,可利用草原面積居全國第一位,牧民每人平均可利用草場面積589.6畝。糧食産量位居全國第十位,是國家13個糧食主産區和6個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畜牧業綜合生産能力位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牛奶、羊肉、細羊毛、山羊絨等主要畜産品産量均居全國首位。我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輸出基地。

  受歷史、地理、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內蒙古農村牧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還比較低。全區共有102旗縣市區,現有貧困旗縣57個,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1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6個。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列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片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佔全區旗縣區的一半還多。到2016年6月底,全區農村牧區貧困人口80.2萬,通過發展生産和轉移就業解決34.2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解決19.3萬人,通過生態補償解決1.8萬人,通過發展教育和資助政策解決5.3萬人,通過政策保障兜底解決19.6萬人。全區57個貧困旗縣農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其中31個國貧旗縣農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201元。

  總體來看,目前我區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所生存的地理環境較為複雜、惡劣。這些地區的共同特徵是農牧業生産條件差,地域偏遠、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業生産方式落後,市場化水準和農畜産品商品率低,以種養業為主的生産經營性收入仍是貧困區農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偏低,貧困程度相對較深。

  (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産業扶貧的新機遇

  一是中央政策力度增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闡述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任務等新要求,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為抓好扶貧開發工作明確了思路,提供了行動綱領。《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援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農業部等九部門關於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産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的通知》、國家和自治區的“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等政策意見規劃為産業扶貧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二是産業扶貧空間增大。從資源利用潛力看,通過加強貧困地區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發展設施農牧業、迴圈農牧業,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有效提升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從結構調整潛力看,通過推進農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生産力和區域佈局,進一步增強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和農村牧區新型服務業等産業的比較優勢,能夠促進農村牧區各産業協調發展,實現優化結構增産增效。從單産提高潛力看,通過加快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步伐,推行現代農業耕作制度,推廣標準化和規模化種養技術,推進農牧業科技進步,能夠進一步提高糧食、蔬菜、畜禽單産水準。從産業升級潛力看,通過實施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戰略,加快發展農畜産品加工業,進一步擴大農畜産品加工總量,延長産業鏈條,提高産品附加值;充分開發和利用我區草原文化、民族特色和綠色農牧業等豐富資源,發展休閒農牧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從市場開發潛力看,通過建設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輸出基地,扶持企業在全國主要大城市聯合建立內蒙古綠色産品展示展銷平臺,開展品牌建設培養工程,實現農超對接,能夠有效提升農畜産品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佔有率,實現農畜産品優質優價。同時産業扶貧也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離開産業發展支撐,其他扶貧措施很難持久見效。總之通過産業的發展,帶動貧困地區農牧民的增收,從而為實現脫貧致富提供有力的産業保障和支撐。

  三是扶貧開發機制不斷創新。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實施了黨中央國務院部委幫扶、發達省市區對口幫扶、廳局幫扶、自治區內鄂爾多斯對口支援興安盟等支援措施。自治區實施“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實行省級領導幹部聯繫貧困旗縣制度,建立了責任、權利、任務、資金“四到旗縣”和規劃、項目、幹部到村到戶的工作機制;各地扶貧開發模式也在不斷創新,貧困地區農牧民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為産業扶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十二五”時期,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貧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266萬人減少到2015年底80.2萬人。但剩下的貧困戶,可以説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因此産業扶貧面臨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為:

  一是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惡劣。大部分處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帶,十年九旱,總體自然環境條件較差,靠天吃飯、靠天養畜的局面仍未從根本上改變。乾旱、洪澇、冰雹、早霜、寒潮、大風等災害性天氣頻發,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因災致貧、返貧問題仍十分突出。

  二是貧困地區農牧業基礎薄弱。大部分地區仍以分散經營,廣種薄收為主,農田水利等配套基礎設施落後,旱作農業比重大,設施農牧業基礎落後,直接制約了當地貧困農牧民發展生産的步伐。

  三是生産經營粗放,産業化程度低。貧困地區農牧業生産在很大程度上仍延續傳統的生産方式,生産經營粗放,難以形成規模。全區農牧業産業化程度不高,農畜産品加工轉化率僅有58%,産品的優勢發揮不充分,有産品、沒産業,有基礎、沒龍頭,産業鏈條短,産品附加值低,增收空間有限。

  四是勞動力素質偏低,自我發展能力差。貧困地區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再加上勞動力資源呈現老齡化加劇問題,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和先進生産技術水準低,勞動技能較差,就業、務工、自主創業能力低。思想觀念落後,市場意識不強,主動謀求發展動力不足,嚴重影響整體脫貧致富,增收難度較大。

  二、總體思想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緊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按照扶貧攻堅“四個切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具體要求,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立足貧困地區農牧業資源稟賦,以促進農牧民增收為主線,以産業脫貧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大貧困地區産業扶持和生態補償力度,突出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示範帶動,注重産業扶貧佈局與培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産業基地建設相結合,形成産業優勢、産品優勢。注重農牧業産業的帶動性、效益性、特色性,加快推進貧困地區農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增強産業發展對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撐能力,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互動,全面提升貧困地區農牧業産業發展水準,不斷拓展農牧業産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空間,努力實現貧困農牧民脫貧致富。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落實責任主體。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黨委和政府承擔産業扶貧主體責任。

  ——堅持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産業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要明確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長期受益作為産業幫扶邊界,避免扶農不扶貧、産業不帶貧,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

  ——堅持因地制宜,瞄準産業方向。自治區和旗縣要綜合考慮資源優勢、産業基礎、市場需求、技術支撐等因素,立足資源環境承載力,優化産業佈局,合理確定産業發展方向、重點和規模,提高産業發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堅持科學設計,整合項目資金。要找準産業發展與貧困戶脫貧的結合點,在資金整合、項目設計、金融服務等方面,始終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村因人施策,制定針對性、個體化的幫扶政策,實現幫扶措施到村到戶到人。

  ——堅持保護生態,實現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用好用活綠色生態牌,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

  ——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處理好國家、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勞致富精神,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注重扶貧先扶智,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

  ——堅持主動作為,強化責任擔當。對産業扶貧數據資訊開展調度,制定監督考核辦法,把産業扶貧成效與政績考核相掛鉤,加強對各地産業扶貧推進情況的督促檢查。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業生産發展情況、農牧業産業扶貧成效、各項政策措施落實等實施動態監測、跟蹤評估和監督檢查。

  (三)主要目標

  積極圍繞促進貧困地區産業發展和生態補償、農牧民持續增收,實現農牧民脫貧致富的總目標,全面實施政策引導、項目帶動、資金傾斜,加快推進貧困地區農牧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壯大農牧業綠色特色優勢主導産業,著力培育農牧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健全企業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市場經營主體引領、貧困戶積極參與的互動發展格局,加速推進貧困地區現代農牧業發展、貧困農牧民脫貧致富能力提升。全區57個貧困旗縣農牧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高於全區平均水準,34.2萬農牧民通過發展生産和轉移就業實現脫貧。到2017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自治區26個重點貧困旗縣産業扶貧對象脫貧任務全部完成;到2020年自治區31個國家貧困旗縣産業扶貧對象脫貧任務全部完成。

  三、産業扶貧重點任務

  産業扶貧一定要抓住關鍵環節,補齊短板。按照自治區“穩羊增牛擴豬禽”發展思路,根據區域優勢和具有扶貧增收潛力産業,自治區確定肉羊、生豬、肉牛、家禽、飼料飼草、蔬菜、馬鈴薯等七大扶貧産業,其中飼料飼草作為肉羊肉牛的配套産業。

  (一)肉羊産業

  肉羊是內蒙古的傳統優勢産業,羊肉産量一直位居全國第一。綜合貧困地區的肉羊養殖基礎、養殖規模與生態環境狀況,在39個肉羊養殖重點扶貧旗縣,優先扶持肉羊産業發展,建設肉羊養殖基地,進一步提高規模化養殖水準。牧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要大力推進以呼倫貝爾羊、烏珠穆沁羊、蘇尼特肉羊為主導品種的肉羊産業;農區半農半牧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要積極引進産肉性能好的杜泊、澳洲白等品種,推動與當地羊雜交為主的肉羊養殖生産。

  1、主要建設內容:大力支援肉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地方優勢品種原種場、擴繁場及引進品種繁育場建設,提高種公羊供給能力;推進嘎查村級配種站點建設,大力推廣肉羊人工授精,對貧困農牧戶實行政策補貼,免費配種或低價配種。抓好牧區地方良種選育,提高個體産出,推廣接冬羔早春羔,加快畜群週轉,增加羊肉産量;支援牧區生態家庭牧場發展,突出草原品牌,建設草原高端肉羊生産基地;支援農區肉羊繁育專業大戶、養殖公司發展,推廣三元雜交、一年兩胎、一胎多羔技術,提高繁殖率,加快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

  2、主推技術:繼續實施自治區“千萬隻肉羊高産創建工程”,提高肉羊個體産出。通過牧區肉羊選育提高和農區雜交改良,實現個體單産和畜群品質同步提高。重點推廣選種選配、經濟雜交、舍飼育肥等飼養管理技術,提高肉羊個體生産性能和肉羊産業經濟效益。

  3、發展模式:大力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實施規模化經營,牧區積極推動草牧場規範流轉,整合畜牧業生産資料,引導扶持養殖能手向專業大戶、聯戶、合作社等形式的家庭牧場方向發展;農區積極引進社會資本,發展“公司+項目+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公司+基地+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主導的生産組織模式,提升中小規模戶和散養戶的組織化程度,向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建立肉羊可追溯體系,推動原産地地理標識和無公害、綠色、有機産品認證,擴大認證肉羊産地規模,實現全産業鏈可追溯管理。

  專欄1:         肉羊主産旗縣

  阿榮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新巴爾虎左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自治旗、扎賚特旗、科右前旗、突泉縣、科右中旗、庫倫旗、科爾沁左翼後旗、科爾沁左翼中旗、奈曼旗、開魯縣、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敖漢旗、翁牛特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蘇尼特右旗、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四子王旗、商都縣、化德縣、興和縣、卓子縣、武川縣、清水河縣、固陽縣、杭錦旗、杭錦後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五原縣、阿拉善左旗。

  (二)肉牛産業

  由於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及膳食結構的變化,牛肉産品市場需求平穩增長。肉牛是草食家畜中飼草料轉化率較高的畜種,過腹增值能力強,能充分發揮農區農作物秸稈和牧區優質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提高飼草料利用率,降低生産成本。在肉牛存欄5萬頭以上的29個重點扶貧旗縣優先扶持肉牛産業發展。東部為肉牛優勢産區,中西部正在發展成為新興肉牛養殖區,是西門塔爾牛的核心區,國家活體牛儲備基地和供港活牛的重要基地,我區已被國家列入肉牛優勢區域東北肉牛帶。

  1、主要建設內容:推進肉牛良種化,優化畜群畜種結構,突出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提高基礎母畜種群數量和個體産量;重點扶持龍頭企業開展牛肉分割標準和工藝規範化加工,啟動牛肉冷卻保鮮銷售、出口工程,大幅度提高加工比重和深加工水準。對肉牛交易市場進行改造升級,在完善防疫、檢疫建設基礎上,重點加強交易市場的資訊化系統建設。選擇西門塔爾、安格斯良種牛開展人工授精,對貧困農牧戶實行政府補貼,免費配種或低價配種。

  2、主推技術:利用西門塔爾、安格斯等優良種牛開展人工授精,發揮雜交優勢,提高單産,帶動肉牛生産水準的提升。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繁殖率,增加基礎母牛存欄量,使母牛繁殖率由目前的65%提高到75%。積極引進國外西門塔爾、安格斯等高端肉牛種母牛,通過擴繁和品種改良,進一步提高基礎母牛品質和牛肉品質。

  3、發展模式:按照“育種、擴繁、育肥、加工、品牌、銷售”全産業鏈模式,通過股權合作、基礎設施投資、貧困農牧戶小額信貸等方式,龍頭企業與有意向發展肉牛養殖的家庭牧場、貧困農牧戶合作,建立“企業供種+集約化養殖示範+貧困農牧戶養殖擴繁+協議收購”、“公司+合作社+貧困農牧戶”等利益聯結機制,打造草原牛肉區域品牌,採取“網際網路+”方式,推廣線上線下行銷模式,開拓消費市場,推動扶貧重點旗縣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實現農牧業産業化發展新格局,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專欄2:       肉牛主産旗縣

  莫力達瓦旗、扎蘭屯市、阿榮旗、鄂溫克自治旗、新巴爾虎左旗、扎賚特旗、科右中旗、科右前旗、開魯縣、科爾沁左翼後旗、奈曼旗、科爾沁左翼中旗、扎魯特旗、庫倫旗、阿魯科爾沁旗、寧城縣、克什克騰旗、松山區、翁牛特旗、巴林右旗、敖漢旗、林西縣、喀喇沁旗、巴林左旗、阿巴嘎旗、正藍旗、正鑲白旗、蘇尼特左旗、多倫縣。

  (三)生豬産業

  豬肉是國內消費者最喜歡也最常消費的肉類産品,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在具備較好生豬産業發展基礎的重點扶貧旗縣加大扶持力度,擴大生豬飼養規模,採用先進的標準化養殖技術,加強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經營風險,節約生産成本,提高生豬養殖效益。農業部制定了《全國生豬生産發展規劃(2016-2020年)》,把我區列為潛力增長區。

  1、主要建設內容: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堅持生態養殖、清潔養殖;發展迴圈農業,推動廢棄物綜合利用,促進生豬生産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以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為主攻方向,提高生豬屠宰現代化水準。

  2、主推技術:以長白、大白、杜洛克品種為主,加大本土化選育,著力提升生豬生長髮育性能和繁殖性能,提高核心種源自給率。應用人工授精技術提高優良種公豬的利用效率,降低疾病傳播風險,改善産品品質。加強養殖場綜合防疫管理,切實落實免疫、監測、檢疫監管、無害化處理等各項防控措施,加強種豬場疫病凈化。

  3、發展模式:按照統一規劃建設,統一供應仔豬和飼料,統一技術指導和防疫,統一回收商品豬,保證按合同價回收的産業鏈模式,建立“公司+合作組織+貧困農牧戶+保險”、“企業供種+集約化養殖+扶貧資金折股量化”等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貧困農牧養殖戶養殖和出售環節零風險。實施“網際網路+生豬”發展戰略,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扶貧重點旗縣成為生豬生産全國重點發展縣,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四)家禽産業

  家禽産品生産近年來發展迅速,禽肉産品增長較快,且在肉類中所佔比重逐年增長。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河湖等自然資源,積極發展家禽養殖,主打綠色、有機等生態品牌。

  1、主要建設內容:引進大型禽業集團,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提高家禽規模養殖水準。支援貧困農牧戶發展庭院經濟,開展小規模家禽養殖業,飼養地方品種或適應性強的雜交品种家禽以及特色養殖。

  2、主推技術: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標準化整合配套養殖模式,發展無公害綠色養殖。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採用全封閉負壓通風全自動環境控制系統。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如採用牛糞養蚯蚓,蚯蚓喂雞,蚯蚓糞養魚的迴圈農牧業養殖模式,提高家禽免疫力和蛋、肉的品質。加強飼養管理,做好家禽疫苗接種。

  3、發展模式:積極培育壯大以家禽養殖龍頭企業,按照“公司+基地+貧困農牧戶”的模式,帶動周邊地區貧困農牧戶發展家禽養殖,實行企業統一供種、統一培訓、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農戶分戶飼養、分戶結算的“四統兩分”方式運作。對貧困農牧戶提供雛雞、飼料、疫苗、藥物以及良好的養殖資訊。探索建立家禽保險,防範市場疫病風險保障機制。

  (五)飼草料産業

  飼草料是畜牧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根本保障,隨著實施 “穩羊增牛擴豬禽”發展思路,飼草飼料的需求勢必加大,要加強人工草地建設和青貯開發力度,加大飼料和特色飼料研發力度,增加總量,提高檔次,形成飼草料生産、加工、銷售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格局。

  1、主要建設內容:圍繞肉羊、肉牛、奶牛、生豬、家禽養殖發展需求,建設以紫花苜蓿為主的豆科牧草及禾本科牧草為主的人工草地,突出抓好青貯玉米飼料的種植,擴大飼草料作物種植面積;扶持飼料加工企業,鼓勵和推進優質飼料資源開發利用;完善飼料品質安全監管體系,建設青貯窖、飼草料儲備庫。

  2、主推技術:大力推廣玉米整株青貯技術,以玉米、向日葵、大豆等農作物秸稈揉碎、“三貯一化”等措施加工飼草料,全面推行飼草料鍘短粉碎,實現過腹增值。以集中連片人工草地為抓手,示範帶動廣大農牧民積極參與飼草料種植。

  3、發展模式:飼草料生産要圍繞養殖戶的需求確定發展方向,規模化種植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形式運作,按照“八統一分”即統一農戶備耕、統一供種供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種植、統一驗收、統一收割、集中統一運輸、公司統一回購、分戶管理的全程管理模式,支援養殖企業與飼草料種植貧困農牧戶建立利益聯結關係。

  (六)蔬菜産業

  我區光照充足、氣候冷涼,具有發展蔬菜産業的獨特優勢。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蔬菜生産基地建設為重點,按照適應市場、發揮優勢、因地制宜、特色發展的原則,在22個重點扶貧旗縣支援蔬菜産業發展。加強菜田基礎設施建設,改良優化蔬菜品種,加大蔬菜生産技術推廣力度。

  1、主要建設內容:圍繞發展設施和大田蔬菜,支援集約化育苗場、生産、冷鏈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外向型基地、環京基地和環城基地;大力發展貯藏保鮮、精選包裝及深加工;支援專用品種、集約化育苗、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連作障礙、輕簡化栽培商品化處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2、主推技術:大力推廣高産高效栽培技術,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試驗示範推廣。推廣以滴灌、微噴灌為主的節水型蔬菜種植;推廣應用生物菌肥、微肥、配方施肥等綜合技術,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蔬菜産量和蔬菜品質;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主,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確保産品農殘不超標;推廣嫁接技術、輕簡化栽培技術等,提高設施農業種植水準;推廣光伏産業與設施蔬菜結合技術,改善蔬菜生長條件,充分發揮光伏設施蔬菜節能減排效益,建設集生産、觀光旅遊、採摘、示範于一體的光伏蔬菜設施農業。

  3、發展模式:推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産、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産業化經營,提升蔬菜生産水準。創新科技服務機制,建立農技服務精準到戶機制,全面提高貧困農戶蔬菜種植水準。積極推廣“科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農戶”的生産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採用多種形式,調動科技人員服務的積極性,提高貧困農戶的種植水準,解決貧困農戶蔬菜生産中的技術問題。建立社區蔬菜及農畜産品直銷店,由社區無償提供土地,解決因房租貴抬高農畜産品價格問題,實現居民農戶雙贏。

  專欄3:         蔬菜主産旗縣

  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庫倫旗、奈曼旗、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突泉縣、太仆寺旗、五原縣、烏拉特前旗、杭錦後旗、磴口縣、多倫縣、松山區、克什克騰旗、烏蘭浩特市、開魯縣

  (七)馬鈴薯産業

  我區是馬鈴薯大區,每年種植面積在1000萬畝左右,市場知名度高。馬鈴薯産業已成為我區糧食增産、農民增收脫貧的主導産業。綜合考慮各地區資源稟賦、産業基礎與發展潛力,在32個重點扶貧旗縣支援馬鈴薯産業發展。

  1、主要建設內容:積極支援馬鈴薯種薯繁育和推廣體系建設,加快優化馬鈴薯品種結構;提高生産基地水準和産業化經營程度,加大儲藏和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力度,在擴大現有加工企業生産規模的基礎上,積極引進一批高標準、高技術含量的馬鈴薯加工企業,開發多元化産品,大力發展各種不同工業用途的變性澱粉及衍生物産品,積極推廣馬鈴薯主食化,提高我區馬鈴薯的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

  2、主推技術:全面推廣“兩增五推”技術,即增加密度、增施有機肥,推廣脫毒種薯、設施栽培、地膜覆蓋、機械化作業、施用專用肥技術為核心的整合技術;採取葵花、小麥、圓蔥、紅胡蘿蔔、南瓜等作物與馬鈴薯換茬輪作;開展馬鈴薯病害防治技術研究,加大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擴大以膜下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以地膜覆蓋為主的旱地馬鈴薯種植面積。

  3、發展模式: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貧困農戶”的模式,對內抓標準、抓品質,對外建基地、拓市場,龍頭企業生産脫毒苗、原原種、原種,基地、合作社和貧困農戶生産良種及商品薯,形成梯級擴繁生産網路,統一良種供應、統一生産標準、統一管理技術、統一銷售價格,實現種植標準化、生産集約化、基地規模化、産品訂單化、銷售品牌化,全面提升種薯、商品薯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開展馬鈴薯價格指數保險試點,增強薯農風險災害抵禦能力和馬鈴薯市場競爭力。

  專欄4:       馬鈴薯主産旗縣

  阿榮旗、莫力達瓦旗、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科右前旗、突泉縣、松山區 、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 、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太仆寺旗、正藍旗、多倫縣、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後旗、四子王旗、豐鎮市、清水河縣、武川縣、固陽縣、杭錦旗、烏拉特前旗。

  各重點扶貧旗縣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戶制宜發展甜菜、藥材、食用菌、驢、馬、林下經濟、沙産業等特色産業。圍繞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及林業、沙漠資源,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休閒農牧業、休閒林業等鄉村牧區旅遊業。建設一批鄉村牧區旅遊示範基地,積極發展集約生態型、旅遊型、休閒型農牧業與民俗餐飲、民俗旅遊、民俗傳統手工藝製作等特色産業。鼓勵和支援符合建設條件的貧困地區開展光伏扶貧工程。支援電商扶貧服務平臺建設,在行政村組建電子商務扶貧服務社。旗縣重點規劃本區域內3-4個主導産業。

  四、資金測算與籌措方案

  (一)資金需求測算

  全區“十三五”産業扶貧需要169.60億元,其中到村到戶資金85.51億元、金融扶貧資金83.47億元、電商扶貧資金0.62億元。

  2016年産業扶貧需要27.39億元,其中到村到戶資金12.75億元、金融扶貧資金14.54億元、電商扶貧資金0.10億元。2017年産業扶貧需要25.06億元,其中到村到戶資金12.75億元、金融扶貧資金12.20億元、電商扶貧資金0.11億元。2018年産業扶貧需要39.18億元,其中到村到戶資金20.0億元、金融扶貧資金19.06億元、電商扶貧資金0.12億元。2019年産業扶貧需要38.99億元,其中到村到戶資金20.0億元、金融扶貧資金18.85億元、電商扶貧資金0.14億元。2020年産業扶貧需要38.97億元,其中到村到戶資金20.0億元、金融扶貧資金18.82億元、電商扶貧資金0.15億元。

  (二)資金籌措方案

  全區“十三五”産業扶貧需要169.6億萬元,其中中央專項扶貧資金47.49億元、自治區各級資金及整合資金122.11億元。 

  (注:資金測算及籌措方案主要來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援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旗縣實際整合涉農涉牧資金暫時不能測算)

  五、政策保障

  (一)土地支援政策

  貧困地區用地要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優先保障扶貧攻堅開發用地需要,保障區域發展農畜産品生産、加工業建設用地。在土地整理項目、基本農田建設及土地開發利用等方面,均應向貧困地區傾斜。支援貧困地區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有條件的貧困地區,鼓勵開展國土資源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支援未利用地開發利用試點。加快推進農村牧區耕地草原確權登記發證工作,規範農村牧區土地流轉,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保障農牧民合法權益。結合國家已出臺的土地優惠政策,根據自治區實際情況,制定自治區貧困地區開發用地的配套措施。

  (二)金融支援政策

  創新金融扶持機制,精準對接産業金融服務需求。金融機構要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産業特色,積極支援能吸收貧困人口就業、帶動貧困人口增收的優勢特色綠色種養業、經濟林産業、林下經濟、森林草原旅遊、休閒農牧業、鄉村旅遊等産業發展。堅持目標精準、産業精準、政策精準、産品精準,落實有針對性的貸款期限、額度和利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貧困戶、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新型經營主體貸款支援力度。進一步降低貸款準入門檻,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五萬元以下、三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合理利率放貸、扶貧資金貼息、旗縣建風險補償金”的小額信貸,全力推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産脫貧。引導地方金融機構將扶貧再貸款重點用於支援貧困地區發展産業和貧困人口就業創業,擴大貧困地區涉農涉牧信貸投放,降低貧困地區涉農涉牧貸款利率水準。引導企業資金、社會資本到貧困地區參與産業扶貧。支援在貧困地區穩妥規範發展農牧民資金互助組織,開展農牧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試點。

  (三)産業支撐服務體系

  建立科技創新推廣激勵機制,採取多種形式鼓勵科技人員到生産一線指導貧困戶進行科學生産經營管理。根據自治區及貧困地區農牧業及其他産業發展實際,自治區農牧業廳組建肉羊、生豬、肉牛、家禽、飼草料、蔬菜、馬鈴薯等七大扶貧産業農牧業科技創新服務團隊,採取“首席專家+骨幹農技人員+貧困村科技示範戶+貧困戶”的方式,開展農牧業技術的引進、試驗、示範,開展産業關鍵技術攻關,開展農牧配套、糧經複合、資源迴圈、農旅結合等發展模式研究,為當地特色産業提供有效益、能複製、可推廣的生産模式和管理經驗。培育基層農技人員和新型職業農牧民、農牧業産業領軍人。每個重點扶貧旗縣確定3-4個主導産業,依託國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建成3-5個農牧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每個貧困村培育2-5個農牧業科技示範戶,每個示範戶帶動10-20個貧困戶,通過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技術培訓工作,提高農牧民增收致富能力。強化鄉鎮農牧業科技推廣機構和隊伍建設,增強貧困地區農牧業科技服務能力,建好嘎查村級農牧業科技示範點,每個嘎查村級點至少有1名科技人員負責,聯繫1家合作社或10戶種植養殖大戶。針對當地生産實際,制定切實可行試驗示範方案和內容,通過指導生産、答疑解難、科技培訓,提高貧困戶的生産經營能力和科學種田養殖水準,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四)農業保險政策

  貧困地區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接近全區平均水準。提高小微企業信用保險和貸款保證保險覆蓋率,力爭使貧困地區農業保險參保農牧戶覆蓋率提升至95%以上。創新發展精準扶貧保險産品和服務,擴大貧困地區農牧業保險覆蓋範圍,鼓勵貧困農戶參保,為貧困地區農牧民發展産業撐起 “保護傘”,為精準扶貧“添磚加瓦”。支援保險機構建立健全蘇木鄉鎮、嘎查村兩級保險服務體系。擴大農牧業保險覆蓋面,通過財政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援貧困地區發展特色農畜産品保險。支援貧困地區開展特色農畜産品價格保險,有條件的地方可給予一定保費補貼。開展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為貧困戶融資提供增信支援。

  (五)其他政策

  積極爭取中央和國家機關、科研院校、國有企業等單位對我區貧困地區開展定點扶貧。紮實做好自治區直屬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貧困村工作,繼續做好發達省市對口支援幫扶協調工作,確保貧困村、貧困戶真正受益。積極協調引導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支援貧困地區發展。加大光彩事業扶持力度。深入開展“村企共建扶貧工程”。積極倡導扶貧志願者行動,構建貧困地區扶貧志願者服務網路。積極爭取與各類教育科研機構在人才培養、産業開發、技術研發、文化發展等方面進行合作。全面落實禁牧草畜平衡政策,將脫貧的底線確定為獎補的底線,優先將貧困農牧民吸納為草原、森林管護員,實現就業脫貧。要與扶持新型經營主體政策相結合,將農牧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吸納一定比例貧困農牧民就業、合作組織吸納一定比例貧困戶、建立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關係等條件作為優先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的主要條件。要與資産受益相結合,建立貧困戶、村集體、龍頭企業共同分享集體資源、資産收益的長效機制,通過土地託管、牲畜托養、資金折股量化、農村牧區土地草牧場經營權入股等方式,讓貧困農牧民既可以獲得産業發展的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也可以通過股權分紅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要與發展綠色農牧業相結合,將貧困地區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發展種養加結合迴圈農牧業,確保貧困地區生産、生活、生態協調兼顧。要與創新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方式相結合,將貧困村農牧民納入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訓範圍,引導支援用人企業在扶貧重點旗縣建立勞務培訓基地,開展訂單、定向培訓。

  六、組織實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自治區關於扶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成立自治區政府産業扶貧領導小組,成員包括自治區農牧業廳、扶貧辦、發改委、財政廳、林業廳、旅遊局、人民銀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銀監局、保監局等九部門。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牧業廳,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成員單位共同建立産業精準扶貧工作部門協調機制,加強與各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加強産業精準扶貧數據資訊調度,制定産業精準扶貧監督考核辦法,加強對扶貧重點旗縣産業精準扶貧推進情況的監督檢查。各産業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細化工作方案,夯實工作責任。自治區農牧業廳、扶貧辦將與各盟市農牧業、扶貧部門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農牧業發展情況、農牧業産業精準扶貧成效、政策措施落實等,實施動態監測,跟蹤評估和監督檢查,確保如期實現産業精準扶貧目標。

  (二)密切協同,增強合力。加強與幫扶地區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繫,進一步增強産業精準扶貧工作合力。各部門駐村工作隊要按照産業精準扶貧要求,加強與基層組織和幹部的協同配合,深入調查研究,探索有效思路,完善制度辦法,發現典型經驗,及時總結推廣。各部門要積極爭取資金項目,優先向貧困旗縣傾斜。

  (三)主動作為,獎懲分明。加強對産業扶貧工作的督促指導,不斷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和資金項目管理機制,做到年初有計劃安排、年中有檢查督促、年底有總結驗收,不斷提升産業精準扶貧成效。“要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幹部的重要依據”,對幫扶聯繫點,廳級幹部每年至少有兩次實地幫扶調研指導;派駐幫扶點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的要優先列入後備幹部。研究制定産業精準扶貧獎懲機制,將産業精準扶貧工作與年度考核掛鉤。對落實工作成效較好的單位給予表彰,落實工作不到位的單位進行通報;對産業扶貧工作實績突出的派駐幹部、調訓幹部、技術服務團隊成員等在職務晉陞、職稱評聘、評優評獎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積極營造組織關懷、社會關注的良好氛圍。

    (本網綜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新華社相關報道)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