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合作”的對口支援為全球發展援助提供了新的經驗

發佈時間:2016-10-08 08:58:45 | 來源: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王曉毅 | 責任編輯:石璐

關鍵詞:發展援助,夥伴關係,對口幫扶,對口支援,全球夥伴,東西協作,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第17個目標就是要“加強執行手段、重振可持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下,夥伴關係包括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的援助,以及加強交流和促進貿易。因此夥伴關係就是在發展的話語下,北方國家和南方國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個問題放在中國的背景下,就表現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和不發達的西部地區的關係問題。

從1996年開始確定了東西部牽手,東部對口支援西部的戰略,東部地區的援助在西部地區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大量的對口援助中,閩寧模式無疑是一個成功的典範,不僅為寧夏的扶貧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給東西部對口支援,乃至國際的夥伴關係提供了重要經驗。這些經驗包括:

富有責任感的夥伴關係使持續有效的發展援助成為可能。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部署下,福建和寧夏建立了長期的對口幫扶關係。對福建省來説,這種幫扶是一項責任,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因此,在長達20多年的夥伴關係中,對寧夏的幫扶一直是福建省政府和福建社會各界的重要工作。在這種負責人的夥伴關係中,福建省開展了大量創造性的工作,從閩寧鎮的建設到人員交流,從單向的對口支援到發展互惠互利的投資和商貿,閩寧合作開創了許多新的幫扶模式。

其次,深入的合作為發展援助的成功提供了基礎。閩寧合作並沒有停留在發達地區對貧困地區提供直接的援助。通過人員的相互交流,較深了雙方的相互理解。在每年寧夏有大量的幹部被交流到福建省,也有大量的福建幹部到寧夏挂職。長期的人員交流不僅使福建的幹部更加清楚地了解寧夏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潛在的發展優勢,而且也開闊了寧夏幹部的眼界,深入的了解了福建的發展優勢所在,這為雙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礎。交流的過程是相互理解的過程,通過相互交流,雙方在發展思路、發展投入等重大問題上取得共識,從而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工作局面。

第三,變單向的援助為優勢互補。一個地區的發展不可能長期地依靠外來援助,穩定的夥伴關係也不可能單純的援助和受援的關係。一個地區可持續的發展在於發現潛在的優勢,並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儘管與福建相比較,寧夏的發展還相對滯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寧夏沒有發展優勢,比如寧夏的土壤、光照和灌溉系統為寧夏發展特色産業提供了基礎,關鍵是如何將這種優勢發揮出來,這方面閩寧合作無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從香菇種植技術的傳播,到推動福建企業進入寧夏投資,這些産業的發展既推動了寧夏經濟發展,也為福建的商人提供了商機。在發展援助中,援助和投資經常被看做是相互矛盾的,人們都承認援助是有利於不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投資經常受到批評,認為不利於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但是閩寧經驗表明,富有責任感的投資對於一個地方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這裡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使當地貧困人口和企業共同受益。

在未來5年的扶貧攻堅中,東西部之間的對口幫扶仍然具有重要意義,要使這種幫扶形成一種長期的發展機制,那麼閩寧合作所提出的“優勢互補、互利互惠、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宗旨提供了一個很值得重視的經驗,長期協作和共同發展體現了雙方的責任,而優勢互補和長期協作則體現了雙方的深入交流和優勢資源開發。對口幫扶的雙方不是短時間的完成幫扶任務,而是形成穩定的夥伴關係。

閩寧合作的經驗需要認真加以總結,從而成為中國對全球發展援助理論的貢獻。在全球的發展援助中,傳統的發展援助思路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援助,儘管北方國家給南方國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是南方國家並沒有因此成功地擺脫貧困,因此要改變援助國與受援國的關係,在全球發展中強調要發展夥伴關係。閩寧合作中所體現的責任感、深入的交流和理解,以及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應該成為夥伴關係的基礎。

(作者:王曉毅,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