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開別樣紅:扶貧辦不忘初心 深入藏區調研真扶貧

發佈時間: 2016-09-27 15:58:45 | 來源: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 周 艷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西藏自治區,吳英傑,國務院扶貧辦,劉永富,高原,藏區,脫貧攻堅,牧民,四川,甘孜,康定

多日顛簸在平均4000米的海拔上,正是雪域高原格桑花盛開的季節,成片的紅艷艷的格桑花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美到令人窒息。《中國扶貧》雜誌記者隨同國務院扶貧辦調研組,8天時間已行進3500多公里:空氣稀薄,山路盤旋,任重道遠,百感交集。

 
扶貧人不怕遠征難,晝夜兼程只等閒。

決心

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屈原《離騷》

出發前,調研組開了碰頭會。看著行程安排表,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皺了皺眉:“怎麼都是已脫貧村、已脫貧戶?安排得改一改,我們就是要看真貧。而且每個村就安排半個小時,那不是走馬觀花嘛,至少得一個半小時。”人未動,決心已出。

8月6日,調研組一行在海拔4280米的四川康定機場落地,來不及喘息,顧不上適應,便驅車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縣先鋒村。急切、堅決而又認真,拉開了調研的序幕。

此行,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夜行扎墨公路。8月8日,調研組到達林芝市波密縣扎木鎮已是晚上七點半。望著遠方巍峨的雪山和逐漸西下的夕陽,經驗豐富的司機們建議,不要再繼續前行,一來走夜路不安全,二來趕往墨脫縣耗時耗力。我們在心裏打起了退堂鼓,卻聽見劉永富斬釘截鐵的話傳了過來,“再難也要去,停下來就耽誤了整體進度,我們不能忘記扶貧人的職責,更不能失信于貧困群眾。”

一路走下來,驚心動魄。道路“通而不暢”,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留下的痕跡深深刻在路面,每行駛一小段便是積水、污泥,部分路段、橋梁損毀嚴重,霧氣像大網似地籠罩著整個山林。穿梭在寂靜、黑暗的彎曲山道上,讓人一度錯把月光當燈光。路程還未過半,突發狀況就發生了:車輛爆胎。一行人只得下車休整,記者注意到,每個人的臉上,絲毫不見疲倦之色,取而代之的是樂觀、堅毅。“正好伸展伸展筋骨。”“這下,我們對墨脫縣的情況了解得更清楚啦。”在幽默的氛圍中,調研組走完了全長117公里的扎墨公路,到達墨脫縣城,已是晚上近12點。還好,未拖延當天的行程,未辜負墨脫縣貧困群眾的期盼。第二天早上八點,調研組又神采奕奕地開始了工作。

茍明東是一名有著30多年駕駛經驗的老司機,這些年,接待過不少調研組,但這次調研組的強度和力度還是讓他吃了一驚,按他的話説,“30多年了,我是頭一回遇見這麼認真、執著的隊伍!簡直是在拼命!”

正是憑著對扶貧的責任感,憑著這股決心,8月6日-13日,短短8天時間,劉永富率國務院扶貧辦有關司及《中國扶貧》雜誌社負責人,克服高原反應,排除萬難,晝夜兼程,深入走訪調研了西藏及四川藏區的5個市(州)、15個縣、26個點。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左二)一行看望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八宿縣吉達鄉同空村貧困戶多扎。

真心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調研期間,調研組上工地、進園區、訪農戶、看學校,從易地扶貧搬遷建設、産業園區發展到旅遊扶貧等民生大事,從貧困農牧民的收入就業、看病就醫到柴米油鹽等生活細節,調研組每到一處都細細查看、耐心詢問。

昌都市八宿縣是全國罕見的大骨節病重病區之一,該縣同空村貧困戶多扎兄弟2人,均屬大骨節病患者。此病尚不能徹底治愈,只能靠藥物緩解。兩雙緊緊握在一起的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一雙是多扎的手,黝黑、粗糙,一雙是劉永富的手,乾淨、細膩,在同空村走訪期間,劉永富握著多扎的手就沒有放開過,那麼自然、坦然。那是普通的牽手,更是傳遞關懷和愛的牽手。最後,多扎執意送調研組離開,直到路邊,兩雙手依然握在一起,格外耀眼。

不經意間流露的細節更能打動人。一路上,這樣的細節太多太多。

在八宿縣拉魯卡蕎麥加工廠,當得知該廠帶動周邊建檔立卡貧困戶700多戶、每戶平均創收2000余元時,調研組成員現場按市場價購買蕎麥産品,以示感謝和鼓勵。

為了與孩子們交流,調研組成員自然地彎下腰,甚至蹲下來,與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最真誠的姿態去交流。孩子們臉上展現出淳樸自然的笑容。

在戶外,高原強烈的紫外線刺得人睜不開眼,記者能看到劉永富額頭上滲出的汗珠,能看到組員們濕透的後背,卻沒有聽到一句抱怨。

看到藏區旅遊産業不斷發展壯大,調研組反覆強調“景區帶動貧困村,能人帶動貧困戶;把貧困村的群眾組織起來,把窮人帶動起來,把利益機制建立起來,把文化特色弘揚出來”,為窮人吶喊,為貧困呼籲。

當發現有些村在使用扶貧資金上依然存在“大水漫灌”“平均主義”傾向,不結合貧困戶的實際需求時,調研組毫不客氣,苦口婆心,語重心長。

……

平實、堅定而動人,不需要華麗的言語,不需要嘩眾取寵的行動,對貧困群眾的關心,蘊藏在點點滴滴、一言一行中,更蘊藏在扶貧人的心裏。

 
你們是最美的格桑花

信心

直將雲夢吞如芥,不信君山鏟不平。 ——曾國藩

脫貧攻堅是一場大仗,也是一場硬仗。

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瞭方向;黨中央、國務院的高位推動,促進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基層的落地生根。

此行所到之處,記者見證了當代共産黨人的使命和擔當,更見證了這些扶貧人的職責。無論是在農牧民家、産業園區還是村委會,無論是對15歲在上學的所來拉瑪、客棧老闆樊敬芳、村支書四朗庚布,還是西藏拉薩市曲水縣委書記彭飛躍,調研組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一句句祝福,一句句鼓勵,處處傳遞著黨和政府的關心,彰顯著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

同時,那些奮戰在一線的“戰士”深深鼓舞著記者,一個上下同心、戮力攻堅的新局面已然形成。

在昌都市卡若區達若村,駐村幹部説到“黨的政策非常好,讓老百姓有房子住,有錢發展産業,但我們還想把産業擴大”時,調研組連連稱讚駐村幹部帶動有力、引導有方,當即和有關部門探討可行性。

四川省甘孜州甘孜縣亞書村易地扶貧搬遷工地上,正在參與新房建設的大學生“村官”王小龍的一句“能為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盡一份力,我覺得很光榮。我是甘肅會寧人,就要把會寧長征精神帶到甘孜”,讓人肅然起敬。

四川省甘孜州道孚縣先鋒村村民西繞降澤,以前遊手好閒,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和多種慢性病,房子破得不成樣子,38歲了仍未娶上媳婦。“黨的政策好,還有駐村工作隊幫忙修房子,我有奔頭。”現在的他,住著剛剛竣工的新房,種著17畝地,照顧著媽媽,參加了村勞務隊,平時打些零工,今年僅打工收入已過萬元。

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話語,一個個執著不悔的身影,一幕幕日新月異的變化,為扶貧注入了新的動力,讓脫貧攻堅有了新的活力。雪域高原上的古老民族正煥發出勃勃生機,他們的日子如同怒放的格桑花,紅紅火火,欣欣向榮。

(圖文由《中國扶貧》雜誌提供)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