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高山林立,峽谷縱橫。地理環境的制約,阻礙了昌都的發展。長期以來,貧困成了昌都的代名詞。近年來,昌都人民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的飛躍。
特別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昌都市主動出擊,打破慣性思維,採取超常規思路、超常規舉措、超常規力度,因戶因人施策,與時間賽跑,向貧困宣戰,消除貧困、實現全面小康正穩步推進。
易地搬遷拔窮根
日前,記者來到昌都市洛隆縣孜托鎮阿托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時,這裡機器轟隆,人人爭分奪秒,個個聚精會神,只盼安置點早日建成。為了保證工程進度和品質,洛隆縣委副書記、縣長群澤巴登親自在此蹲點“督戰”。
群澤巴登告訴記者:“安置點佔地面積300畝,可以解決44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3458人的易地安置問題。”
他説,工程自2016年3月開工以來,一直遵循“六靠”“五方便”的工作原則,把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還配套建設了幼兒園、衛生院、菜市場及活動廣場等服務設施,目的就是要讓搬遷群眾住得穩、留得住,讓他們遠離惡劣的生存環境,遠離貧困。
阿托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昌都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昌都市堅持以促進貧困區域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主題,以根本改善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為主線,把特殊貧困區域確定為主戰場。安置點建設嚴格遵循“六靠”“五方便”“兩避讓”“八到農家”“七新”等要求。據了解,昌都市第一、二批扶貧搬遷安置點共152個,7740戶、3485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382戶、24419人。截至目前,已開工建設143個,開工率94%。
文化遺産助增收
記者走進昌都市江達縣波羅鄉農牧民手工業合作社時,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朗加正在認真地教學生木刻技藝。
波羅木刻是當地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但過去,這一古老技藝並沒有讓他們富裕起來,作品沒能轉化為商品,只能孤零零地呆在角落裏淪落為“藝術品”。
2016年,在市、縣兩級扶貧辦的幫助下,投資133萬元成立了農牧民手工業合作社。朗加義不容辭當起了負責人,他説:“我一定要用技藝幫鄉親們走上‘富裕路’,摘掉‘貧困帽’。”
在市、縣兩級扶貧辦的幫助下,他們的産品銷到了昌都市裏,銷到了首府拉薩,走出區內,遠銷四川,並且還走進藏博會,為更多的人所青睞。一年下來,有160多萬元的收入。
現在,合作社共有41名工作人員,其中38人來自貧困家庭。除木刻外,朗加還教授藏香製作和藏紙製造。“只要他們願意,無論男女都可以來學,都可以來合作社工作。”
現在,朗加一心想的是讓更多的群眾掌握技藝,靠技藝走上富裕路、脫貧致富,門派秘密、傳男不傳女等“古訓”在他看來已經不再重要了。
今年23歲的曲扎是江達縣波羅鄉衝桑村的貧困戶。跟隨朗加學習波羅木刻技藝已經一年多。“我現在還不熟練。刻一塊經版要5天時間,熟練的師兄1天就可以刻出來了。”他對記者説道。
朗加告訴記者,像曲扎這樣的學徒工加上計件工資,一個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出師後,就不同了,4500—10000元不等,全憑個人能力了。”朗加高興地説。
特色産業幫致富
産業脫貧是昌都市打的一張重要特色牌。藏香豬、藏香雞養殖在昌都市很多地方都形成了規模。卡若區俄洛鎮俄洛村康巴藏香雞養殖基地內,藏香雞遍地,雞蛋滿箱,讓群眾歡欣鼓舞。該基地共解決了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3人的就業問題。
江達縣波羅鄉古色村藏香豬養殖基地內,藏香豬滿地跑,個個膘肥體壯,讓貧困戶看到了年終分紅的希望。
日前,記者走進洛隆縣洛宗特色産品開發公司展覽室時,琳瑯滿目的糌粑産品讓記者目瞪口呆,種類有23種之多。
包裝車間內,新榮鄉通那村1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布珠正忙著包裝糌粑,他告訴記者,在公司上班他每月能增加現金收入2000元。
群澤巴登告訴記者,由於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洛隆糌粑産品雖好,但卻難以遠銷。可就是這樣,洛隆糌粑産品一年也有2000萬元的收入,解決了22人的就業問題。“相信,隨著公路修通後,會有更多的人認識洛隆糌粑,公司會越做越大、越做越強,會解決更多的人就業,幫助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他最後信心滿滿地説。
堅決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戰,是昌都大地最響亮的口號。
“‘十三五’期間,昌都市將脫貧3.46萬戶、17.05萬人,今年計劃全市脫貧4.03萬人。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們大膽創新,提出了‘五加n’工作模式,如今易地扶貧搬遷、産業扶貧、保障兜底脫貧、生態脫貧等工作已全面啟動,相信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昌都市扶貧辦黨組書記常紅強信心十足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