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東蘭縣國清中學採訪現場 華北電力大學 陳一欽
奧運冠軍勞麗詩與坡峨小學的孩子們交流
在坡峨小學,大學生記者用手機向當地學生介紹外面的世界 山東大學魏廷義
坡峨小學的小姐妹正在通過視頻和母親對話 華北電力大學陳一欽
在這五天四夜的行程裏,最讓大學生記者動容的,應該屬東蘭縣之行。2013年至2015年,南方電網公司共安排援建東蘭縣7個扶貧項目建設,扶持資金2億多元,受益人群達93740人;同時向坡索村、永模村派兩名駐村第一書記;解決了近幾年來東蘭縣教育、飲水、道路、用電、管理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2016年,南方電網公司持續安排援建資金400萬元,建設項目14個。東蘭縣的面貌迎來了大變化。
在此之前,“山裏”的感覺是美麗的青山綠水,是閒情逸致,“精準扶貧”大概也只是一個詞語而已。但在此之後,這群年輕人才發現它與想像的千差萬別,在他們的心中,多了一份對山區孩子的掛念,更多了一份對社會的了解、責任和擔當。
坡峨小學給記者帶來的震撼遠遠不止是那抵達之前崎嶇顛簸的山路。
小學生譚友明不知道自己老師的名字。“因為學校條件太差,一般到這兒的老師都待不了多久。”校長譚啟龍説。因為老師換得過於頻繁,一些孩子真記不住老師的名字。
但在2014年之前,師資還不是重點。你很難想像,一個床舖要睡三個學生的情景,而這就是當時的坡峨小學——基礎建設太差,以至於難以考慮其他。
這就是一個貧困鄉鎮小學教育的現狀。現實引發了大學生記者們的思考——“精準扶貧”能夠為教育帶來一些怎樣的改變?又能有哪些力量,更好地幫助孩子們成長?
多種因素影響貧困地區教育發展
2013年,南方電網公司開始實施精準扶貧計劃,對口扶貧廣西東蘭縣,為香河小學、華亨小學和坡峨小學、金谷小學等建了新的校舍和蓄水池,解決了學生們的住宿和用水問題。在這之前,坡峨小學的學生每週只有10到20公斤的水,這是他們一週所有的用水。“一個星期不洗澡。”譚啟龍説起以前孩子們的生活狀態很是心酸。
“農村小學辦學條件惡劣,留不住優秀的、有能力的教師,更不能為學生們提供相對安定的學習環境。”有大學生記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走訪中發現,在鄉鎮,教師工作常常負擔重,而且班額大、實行寄宿制,老師們每天超負荷工作,還要時時擔心學生出問題。
除了學校方面的客觀原因,鄉村學生的家庭教育亦堪憂。
記者發現,在農村,大部分學生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觀念仍然落後。他們的世界觀還處在小範圍的代際經驗和鄰里溝通之間,對教育重視不夠,對當下社會認識不足,他們對後代的教育觀念很“短視”,或趨於功利性,或放任不管。
有一個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1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許多地方的鄉村小學生源越來越少,一些村小學生不足百人,甚至有的學校只有幾十人。由此産生的迴圈,導致留在鄉村的學生所面對的教育環境更糟糕。
精準扶貧改善教育現狀
可以説,坡峨小學是幸運的,東蘭縣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對於這個位於廣西西北部、雲貴高原南緣的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在2013年至2015年間,南方電網公司援建東蘭縣基礎設施和電網建設等扶貧項目,投入資金2億多元,受益人群達93740人,解決了近幾年來東蘭縣教育、飲水、道路、用電等方面的一些困難和問題。其中在改善東蘭縣教育基礎設施方面,已累計投資884.8萬元,同時向坡索村、永模村、定安村派駐3名駐村指導員。
在坡峨小學,有400多名當地小學生就讀,其中有166個留守兒童。針對學校師生的飲用水一直依靠雨季儲水供應的情況,2015年南方電網公司援助15.2萬元,為該校新建“愛心池”,並於2016年初通過驗收投入使用,改善了學校師生日常生活條件,更幫助學校教育事業向好發展。
“以前是看天用水,每年到枯水季節時,全校師生的用水都十分困難,直接影響到教師隊伍穩定。現在好了,全校師生用上放心水!”譚啟龍感慨。
此外,中學教育同樣被納入援建範疇。在東蘭縣東郊國清中學尚未竣工的工地上,東蘭縣教育局局長牙啟明滿懷希望:“它(國清中學)的建成能緩解全縣教育佈局結構調整的緊迫性,並緩解城區教育資源短缺的現狀。”
國清中學的建設計劃投資約為1.5億元,按照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進行規劃,能容納80個教學班共4000名在校生。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今年9月前已全部竣工,其中,1號教學樓是南方電網公司援建的扶貧項目,投資712萬元。
點滴之力助推山區進步
在和坡峨小學的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中,想當文學家的小新告訴記者,平時除了課本很少書可以看。“就是其他同學看的書我也想看,但是快期末考了我又怕影響學習就沒有借來看。”
事實上,隨著最緊要的住宿和用水的問題解決,校長譚啟龍最大的心願,是給孩子們建立一座圖書館。“這件事孩子們跟我提過好多次了。”譚啟龍説,但建一座圖書館最少也要30萬,這著實把校長難住了。可喜的是,在交流現場,大家立刻響應,希望能盡些綿薄之力,實現校長的願望。
這一個個細節積累起來的,是社會各界對山區教育的關注,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或許有不少聲音在質疑大學生們的短期支教和暑期實踐,或者懷疑那些做公益的人或組織,但對很多人來説,他們根本不知道,在貧困的地方,還有一群小孩子一年只能見父母一次;他們沒有看到,三四個孩子擠在一張不足一米寬的床上。
“坡峨小學的現狀映射的是中國普遍的狀態。”本次活動的隨行導師、中國青年報社視覺中心主任趙青表示,現在中國的大學生們可能對國外的新聞時政如數家珍,對國際的前沿科技瞭如指掌,但是,卻對自己的國家並不了解。
“但是,正因為大學生支教,假期裏不能回家的留守兒童們有了老師;因為有企業在做公益,那些孩子才有了一張不會搖晃的課桌,一間不會漏雨的教室。”一名大學生記者深有感受,“那些大學生帶著自己的人生閱歷、價值觀念和愛來到了這裡,就算短暫,他們幫助了這些孩子,這些孩子也幫助他們了解了這個國家。”
“欠發達地區拉電網很可能就是虧本的。一個變壓器要花不少錢,很可能把線拉到那個村,就只有兩三戶人在山上,一個月用電量可能就那麼兩三塊錢,一輩子都不可能收回這個成本。但是我們央企為什麼要去做?”新浪微網志大V @孤煙暮蟬 則看到了另一方面,“南方電網的責任意識很好,從這個角度,央企確實是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