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邊的土坯房經歷了歲月的變遷
左邊鱗次櫛比的獨棟小樓
站在江西瑞金黃沙村華屋小組村口,新舊對比的房屋格外醒目。幾間土坯房與白墻灰瓦的獨棟小樓左右輝映,仿佛向世人訴説著這80多年來的苦與樂。8月24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大型採訪團走進贛州瑞金,聽烈士後人講述他們脫貧致富的故事。
華屋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蘇區時期,全村43戶人,家家戶戶都有人參軍。在一次“擴紅”中,全村17名男青年同時上前線,最小的13歲,最大的也僅20來歲。可是,華屋的17名兒郎再也沒有回來。
低矮土樓、土灶臺、木板床……華屋也是落後的貧困村,附近村莊有“有女莫嫁華屋郎”的説法。不過,這一切從2012年發生轉折。
2012年6月,《國務院關於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出臺,明確提出要優先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加快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農村道路建設等任務。
政府補貼、貼息貸款、社會捐助……2013年,華屋村按照“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全部統一安置”的思路,破土動工改建房屋,村裏的百姓從破舊的土坯房搬進了225平米的二層半小樓,幸福安樂的生活從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