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雲計算“精準扶貧”中顯身手

發佈時間: 2016-08-17 11:23:12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大數據,雲計算,精準扶貧,電商扶貧,民主監督

為了實現到2020年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思想到舉措,樹立科學精準有效扶貧的新理念,創新機制精準發力,突出抓好重點、難點,把扶貧政策做細、做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並把扶貧監督落到實處,實現真扶貧、扶真貧。

電商扶貧:“深山造”走出大山

7月19日,四川省河壩子鎮黃鶯嶺村二組貧困戶樊君華剛剛從林中撿回來40多個林下土雞蛋,“小吳土雞”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勇志就開著電商服務站統一配發電動車到府收購。“每天都可以賣上六七十塊錢,一年下來,今年全家脫貧沒得問題。”樊君華説。

“網際網路+四川製造”,是四川省探索出電商創新扶貧的新模式。“搭好臺”才能“唱好戲”,通過電商與涉農産業相結合,今年一季度,四川農産品電商銷售規模躍居全國第四,僅貧困縣就貢獻了兩成銷售額。

四川自貢等地也創新推出了“供銷社+農村電商”的新型扶貧方式,“網上供銷社”將本地特色農産品“挂上網”,使“等客到府”變為了“引客到府”,解決了農民“賣難”問題。

如今,電商扶貧為實現扶貧工作的“六個精準”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使扶貧工作由“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轉變。依託電商平臺,將農産品面向全國銷售,將全國消費市場與農村對接起來,給農村的市場開發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好的效益。2015年全國超過1000萬元銷售的“淘寶村”已經有780個。

在山東曹縣的大集鎮、江蘇省睢寧縣的沙集鎮等,“淘寶村+農村淘寶”帶動了整個鄉甚至整個縣的産業成規模發展;在甘肅隴南,全市開辦網店近6000家,直接帶動貧困群眾每人平均增收240多元。

借助電商這趟高速列車,更多“深山造”紛紛走出深山,越來越多的貧困戶甩掉了窮帽,迎來彎道超車的新機遇。

“扶貧雲”:扶貧對象更透明

“你説東家貧,他説西家窮,誰是貧困戶,有嘴説不清”,在貴州,這曾經是一首出名的順口溜,貴州目前仍有623萬貧困人口,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一直困擾著當地的領導幹部。

在貴州省扶貧辦總農藝師周興看來,“開展扶貧工作首先要識別貧困人員,而通過大數據甄別則是精準識別的第一步。”於是,貴州依託大數據和雲計算,通過“雲上貴州”系統打造“扶貧雲”平臺,探索“網際網路+扶貧”新模式。

據貴州省扶貧辦統計,目前“扶貧雲”運用大數據手段實現了對全省建檔立卡的623萬貧困人口、9000個貧困村、934個貧困鄉鎮、66個貧困縣的動態監測。

通過大數據開啟“雲”上扶貧密碼,貴州走出了一條扶貧新路。

大數據結合大扶貧,到底能擦出怎樣的火花?貧困人口鎖定了,脫貧全過程又如何能可視化?

據了解,“扶貧雲”上建有責任鏈、任務鏈和資金鏈。在責任鏈、任務鏈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個貧困戶的幫扶幹部是誰、做了哪些工作,工作不到位,立即發出預警。

此外,資金監管風險長期困擾著扶貧幹部。對此,“扶貧雲”資金鏈對扶貧項目申報、審批、報賬、驗收等實施全程、實時監管,保障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

“三條鏈發力,能夠有效防止被脫貧、數字脫貧。‘十二五’時期,35個貧困縣、744個貧困鄉鎮摘帽,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4.3%。其中,2015年減少貧困人口130萬人。”周興説。

“‘雪中送炭’總比‘錦上添花’好,”在接受筆者採訪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李群打了這樣一個比方,“通過方法上的創新,利用現代工具,實現對貧困戶的‘精準對接’,能讓扶貧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做到有的放矢,這不僅節約了成本,也提高了扶貧的效率。”

除了貴州,在國家大力實施大數據戰略的背景下,全國各地都加快了運用大數據實現精準扶貧的步伐。例如甘肅、陜西已經建成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可以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狀況及扶貧項目進行實時線上監測,為決策和開展精準扶貧提供科學依據。

“只要能用好這些平臺,使各種數據和資訊盡可能做到更新、更準,那麼扶貧工作就將變得更加透明、高效、精準和全面。”李群説。

農戶變股東:扶貧資金“滾”起來

“拿著分配到的扶貧資金也不知道怎麼用,花光吃盡也就沒了,不划算。而且兒女外出打工,殘疾老伴和小孫子都要我來照顧,哪來這麼多精力學種獼猴桃。”重慶市開縣長沙鎮齊聖村的60歲農民江豐雲表示,自從自籌1萬元資金入股村中的合作社後,也當了一回“股東”,老江如今擁有三份收入來源:除1萬元股本金分紅和2000元扶貧資金分紅,他還在合作社得到了一份雜工工作,每天能掙60多元,一年純收入超過2萬元。

該村的紅心獼猴桃産業專業合作社,自2010年組建以來,現已有入社會員252戶,其中建卡貧困戶76戶。村內農戶以承包土地折價入股的方式加入産業合作社,根據産業發展實際投入需要,組織入社農戶開展現金入股。村黨支部書記熊尚兵介紹説:“我們的經營權不外轉,農民自己做股東。”

農戶變股東,這一創新的扶貧模式可以將貧困戶從傳統生産方式中解放出來,按照持有股份獲得穩定的股份收益。通過與農村電商和實體經銷商對接的方式,合作社去年賣出了10萬斤獼猴桃,産品遠銷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全社收益200余萬元。

齊聖村的顯著成效主要得益於“十三五”規劃中提及的探索資産收益扶持制度,它主要針對自主創收能力受限制的農村貧困人口,通過土地託管、扶持資金折股量化、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讓貧困人口分享更多資産收益。

目前,國內已有四川、湖南、湖北、貴州等省份就資産收益扶持制度扶貧,先行開展探索。貴州六盤水以“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資産收益扶持制度有效整合各種資源要素,探索了一條通過股權化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産業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子。

“可以通過這個制度,使具有交換價值的各類資源進行市場化管理,使之具有市場,從而成為農民獲得收益的主要途徑之一。”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張孝徳告訴筆者:“如果把資源變成了一種股份和市場,那麼它們所帶來的價值對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資源市場化、推進區域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民主監督:對口監督全新嘗試

“我是大化雅龍鄉弄火屯的韋志山,感謝您對我和家人的關心。鄉幹部已經幫我買了手機,我會加強學習,爭取儘快實現脫貧。謝謝您!”7月18日,正在參加民建中央、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座談會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收到了來自瑤家山寨弄火屯一座吊腳樓裏發出的短信,而這距離他去廣西瑤家山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僅僅過去了一天。

17日,剛剛結束在雲南調研工作的陳昌智便來到廣西瑤家山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在他“下鄉”的過程中了解到貧困戶韋志山家中連一部手機都沒有,陳昌智立即對一旁的雅龍鄉黨委書記唐艷説:“請你們幫助他買一部手機,並且教會他使用。讓他隨時可以聯繫到你們,也可以隨時聯繫我,你們要給我打電話,告訴我落實的情況,你們不打我會打給你們,這也是監督。”

自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角吹響以來,全國各地、社會各界紛紛行動起來,統一戰線也積極參與到這一行動中。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後,先後有10多位民主黨派中央負責同志帶隊到定點扶貧幫扶的縣開展實地調研,今年計劃實施幫扶項目294個,將為貧困地區培訓各類實用技術人員約2.2萬人次。

除了一系列與扶貧有關的社會服務活動外,一項全新的嘗試便是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

6月21日,各民主黨派中央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啟動會在北京召開。8個民主黨派分別對口監督8個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的中西部省區的扶貧工作,截至目前,8個民主黨派已陸續啟動這一項工作。據了解,這是中國拓寬民主監督渠道的一項全新嘗試,也是各民主黨派協助地方黨委和政府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形式。而民建中央的對口是廣西。

在民主監督中,民主黨派將重點盯6方面的情況,包括貧困人口精準識別情況、貧困人口精準脫貧情況、貧困縣摘帽情況、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情況、重大政策措施執行情況和扶貧資金項目管理使用情況等,提出的意見建議和形成的調研報告也將報送中共中央、國務院或通過“直通車”等形式報送。

對此,中央黨校青年學者孫林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這是民主監督的一次創新,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是黨中央賦予統一戰線的一項新任務,是拓寬民主監督渠道的有益嘗試,也是各民主黨派協助地方黨委和政府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形式。”

此外,筆者還了解到,民主黨派在各省區市都有主委,而民主黨派人士中不少都是某一行業的專家,“這樣不僅能了解各地貧困實情,又能從專業角度找準問題癥結。”孫林表示。

“通過民主黨派的監督,有利於拓展脫貧攻堅工作的廣度和深度,借助各民主黨派的人才、智力、資源優勢,更好地推動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孫林説。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