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畢節,中國惟一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試驗區,曾經因經濟落後、生態惡化等而患有嚴重的“貧血”症,被聯合國專家稱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中央“對口幫扶”的重大決策,把雲貴高原上的畢節與開放前沿的深圳牽在了一起。
自1996年深圳對口幫扶畢節以來,轉眼已歷20年。站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回顧審視,對口幫扶給畢節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社會面貌的改變,更重要的還有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所帶來的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
輸血:5.4億元幫扶資金改造農村環境
梨樹漫山遍野,綠意茵茵,“青磚黛瓦、粉墻畫壁”的白族民居在山腳下的公路兩旁零星點綴,錯落有致。而就在八九年前,從這裡望去,滿山凈是石頭,石旮旯間羸弱的玉米苗迎風欲倒。“以前為了多打糧食,村民開荒墾殖,水土流失嚴重,莊稼不長,石頭瘋長。”畢節市金海湖新區梨樹鎮保河村聶祥仲説。
轉機出現在2007年,深圳市將保河村定為對口幫扶村,陸續投入幫扶資金數百萬元對村莊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並多次派農業專家來推廣優質梨品種,和當地群眾一起確定增收産業。
“不種苞谷栽梨子,以往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收入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聶祥仲説。老聶所言不虛,保河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1560元增長到了2015年的7921元。
在畢節,有410多個貧困村的整村脫貧推進、3000多公里的鄉(村、組)公路和入戶便道、14條162公里的鄉鎮輸電線路、18個鄉(鎮)的通信設施改造等,都是在深圳市的支援下完成的,直接受益的貧困群眾達20余萬。
隨著脫貧攻堅的腳步愈加堅實,深圳對畢節的幫扶資金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年度幫扶資金量從2012年前的每年1000多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4300多萬元,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達5.44億元。這些資金解決了畢節貧困群眾居住環境差、交通不便、飲水困難等問題,使原來的貧困鄉村變成了“村容整潔、産業發展、村風文明”的新農村。
今年,深圳擬增加4個區結對幫扶畢節市金沙縣、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和金海湖新區,以實現深圳各區“一對一”幫扶畢節市縣區全覆蓋。
造血:七領域強健畢節經濟社會發展筋骨
2015年11月,深圳市決定將深圳智慧産業園33家企業的製造基地整體轉移至畢節經濟開發區,建設“畢節·深圳智慧産業園”。目前雖然還處於建設投産初期,但每天已可生産出2萬多件産品,月産值超過1000萬元。
20年攜手,深圳並沒有將“對口幫扶”簡單定義在“給錢給物”上,而是在“輸血”的同時,推進社會事業、經貿合作等領域“七頭並進”,強化畢節的“造血”功能。
截至目前,深圳企業在畢節共投資項目74個,累計完成投資205.84億元,解決就業5587人——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産業轉移,背靠深圳這棵大樹積極招商引資,這只是“七頭”中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還有:
社會事業——支援新建擴建104所醫院衛生所,解決30多萬貧困農戶就醫難問題。支援151所中小學校(職業院校)的新建、改擴建工程,使5萬多名學生受益;
經貿合作——採取基金貼息貸款方式,共向畢節29家地方企業發放貼息貸款5365萬元,扶持産業項目34個;
能源合作——將“畢電送深”項目納入對口幫扶工作計劃,推動雙方能源資源的互惠互利;
農業産業——羅湖區促成深圳新一佳超市與七星關區合作,實現了農超對接,已在七星關區採購雞蛋1762.7萬枚,馬鈴薯14噸等,採購金額達1120.1萬元;
勞務合作——“黔深雨露直通車”實現了畢節市8縣(區)全覆蓋,共接收1875名畢節農村貧困家庭子女赴深圳接受專業技能培訓;
職業教育——2013年至2015年,深圳投入幫扶資金1500萬元,支援畢節市工業學校發展職業教育,建設實訓樓3棟。
換血:敢於創新就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換血’的核心,是要把深圳精神、深圳速度移植到畢節,從而解放思想、創新思維,形成‘畢節精神’,創造‘畢節速度’,真正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新路子。”畢節市委書記陳志剛表示。
2014年初畢節至深圳直飛航線開通,以往1390公里10個多小時的車程縮短到1個小時45分鐘。這為雙方經濟人文的深入交流搭建了“空中通道”。在“換血”式扶貧理念下,深圳市加大了對畢節的智力支援和交流合作力度。數據顯示,20年中深圳市共為畢節舉辦各類培訓班121期,培訓幹部5328人次,接納13名幹部到深圳挂職學習。
在“換血”式幫扶理念下,“深圳精神”與“畢節精神”同頻共振,畢節的發展蹄疾步穩。“十二五”期間,畢節市生産總值從600.85億元增加到1440.17億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3354元增加到6976元,累計減少貧困人口191.44萬人。
“深圳的現在,就是畢節的未來。”一位到畢節考察的深圳企業家説,現在的畢節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和埋頭苦幹的創業場景,和多年前的深圳沒什麼兩樣,“只要畢節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就一定會擁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