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岑鞏精準扶貧下功夫 “一村一社”解民憂

發佈時間: 2016-08-11 15:02:19 | 來源: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 陳華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致富,特惠貸,貧困戶,農業,小康,養殖,農文旅一體化,集體經濟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風光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8月11日訊 習近平總書記説過,“脫貧攻堅要取得實實在的效果,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抓重點、解難點、把握著力點。必須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便是立足當地實際,摸底貧困戶,發揮黨員幹部作用,調動村民積極性,創新實施“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一個村創辦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新模式,將扶貧資金放在“陽光下”、用在“刀刃上”,勤念村民“致富經”。

“我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再加上原來沒讀個什麼書識字不多,這成了我生活的大難題。前幾年,鄉里發動我種烤煙和到縣開發區工廠工作,但因為身體不好和沒文化,實在沒辦法實現。現在好了,有合作社帶著我們發展,我以自家土地來入股合作社,採取‘515’分紅模式(注:前五年,除享有每畝100元的土地租金外,另每畝享有50元的固定分紅,之後每年的收益按照經濟效益的15%股份分成),以後每年的收入就有了保障,這為像我們這樣的人解決了大問題啊!”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村民劉洪國説道。

劉洪國説的合作社,即岑鞏縣“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開發模式組建的脫貧攻堅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與貧困農戶建立利益連結機制,合作社具體申報和實施項目;縣扶貧辦按照“33112”資金投向原則(注:根據省《關於改革創新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改革創新扶貧資金使用方式,按因素法分配到縣資金,原則上按照‘33112’的比例投向五個方面:30%用於扶貧産業;30%用於扶貧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10%用於小額扶貧“特惠貸”貼息;10%用於扶貧培訓;20%用於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將扶貧資金注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帶動貧困農戶發展,實現“抱團脫貧”,貧困農戶以資金或土地入股合作社變為“股民”,對於無資金、無土地、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扶貧辦以發放小額扶貧“特惠貸”或用注入合作社資金的一定比例“分配”給貧困戶入股,確保不落下一個貧困戶。這種合作模式有針對性地解決了農村貧困群眾脫貧中存在科技文化水準不高、技能不強、發展思路不清等問題,也盤活並監管好、發展好扶貧資金,讓更多貧困戶通過借助合作社力量來實現脫貧致富。目前,全縣129個建制行政村已全部組建了扶貧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與貧困農戶建立利益連接,拓寬了貧困農戶收入渠道、穩定了貧困農戶收入來源、保障了貧困農戶增收致富。

在合作社實施項目的選擇上,岑鞏縣立足自身特色農業優勢,從項目市場定位、産品供需水準、産品銷容量和潛力,實施該項目後可佔有的市場份額及給合作社和社員帶來的經濟效益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最後確定合作社該實施什麼項目,從根本上解決以往合作社“市場分析不夠、項目選擇跟風、産品銷售困難、示範帶動力弱”等問題,保障了合作社的正常運營,更好地發揮合作社帶動貧困戶“抱團脫貧”的能力。2016年,全縣細化分解落實項目47個,其中安排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36個,資金1800萬元,安排面上産業項目8個,資金426萬元,安排貼息資金216.2萬元,安排雨露計劃資金172萬元,其他項目284萬元,截止目前,2016年項目備案率達96%。

“以前我們村沒有集體收入,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想為村民辦點實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現在好了,政府幫助我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用合作社收入的15%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這為我們更好的帶動群眾致富奔小康注入新動力,我們將更有信心和決心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客樓鎮下寨村支部書記周國學説到。

為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切實消除“空殼村”,由縣財政撥付645萬元扶持全縣129個建制行政村組建扶貧專業合作社,每個扶貧專業合作社分配5萬元作為村集體發展資金,按照“33112”投向原則,為有出列任務的36個貧困村分別安排50萬元和縣財政配套5萬元總計2445萬元用於村集體經濟項目投資,主要投向種養殖基地和農文旅一體化建設等,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更好地帶動戶增收致富,為全縣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驅動力。

(作者:陳華,黔東南州扶貧開發辦公室)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