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大:科技扶貧不是一陣風兒

發佈時間: 2016-08-11 08:44:03 | 來源: 中國教育報 | 作者: 李勁雨 李益眾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農大,農業高校,間套作,扶貧工作,科技,蔬菜,莊稼,農作物

陽光下,1000畝生薑被微風吹起層層波浪,綠油油的,煞是壯觀。

四川雅安市天全縣大坪鄉徐家村,兩年前還是一個貧困村。現在,徐家村依靠生薑主産業,打了一場“翻身仗”。

徐家村第一書記羅明芳説,徐家村“脫貧摘帽”,離不開四川農大園藝學院蔬菜專家嚴澤生老師的指導。

嚴澤生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將技術傳授給農民,還多次對種植大戶進行集體培訓。如今,個別生薑種植大戶年純收入達30多萬元,成為人人羨慕的富裕戶。

成果轉化,讓貧困戶直接獲利

在32年自發開展扶貧工作的基礎上,四川農大2015年制定了《2015—2020科技扶貧工作方案》,每年設立科技扶貧專項經費200萬元,明確科技扶貧7項主要任務,細化對口幫扶15項重點工作。

學校黨委書記鄧良基挂帥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校領導班子成員在不同縣(市、區)打頭陣,通過開展扶貧專題調研、啟動科技扶貧行動等一系列“組合拳”,迅速形成齊心協力、全員參與的扶貧工作格局。

四川農大副校長楊文鈺帶領農學、動物科學等相關專業教師,多次到貧困山區考察,根據山區的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産條件,提出了“玉—豆—草—羊”種養迴圈發展模式。目前,該模式正在雷波、旺蒼等貧困山區推廣應用。

該模式的特點是,通過玉米、大豆帶狀間套作和冬季牧草種植,既保證山區人民的口糧需求,又為草食性牲畜提供充足的飼料;通過肉羊生態養殖,既增加農民收入,又為種植業提供優質有機肥。

四川農大堅持用科技成果帶動産業發展,科學開發貧困地區資源,通過成果推廣轉化,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産業,增強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由四川農大專家發明的第五代全新裝配式標準化羊圈,夏天通風、冬天保暖,為貧困地區的養殖戶帶來了福音。

今年1月,四川農大為雷波縣馬湖鄉大杉坪村3戶貧困建卡戶各捐建了兩間羊圈,每間價值1.6萬元。同時,每戶投放8隻優質能繁母羊,每只價值1000余元。

大杉坪村第一書記陳立兵説,現在,吉灑他爾家的8隻基礎母羊已下小羊11隻,存活8隻;吉作哈呷家基礎母羊已下小羊10隻,存活9隻;馬書體家的8隻基礎母羊已下小羊6隻,全部存活。“有了這些羊仔,脫貧就有了厚實的基礎。”

據統計,四川農大組織專家團隊先後在貧困縣示範推廣作物、林果、蔬菜、畜禽等新品種20多個、新技術100多項、新成果50多項。

編制規劃,為區域發展問診把脈

“精準扶貧,不是一把抓、滿盤撒,而是在重點區域、重點方向、重點産業有計劃推進,真正為群眾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致富項目。”楊文鈺説。

目前,該校與省移民扶貧局共同確定“‘十三五’農村扶貧開發規劃總體思路”,並具體承擔了規劃的編制任務。

四川農大專家們為廣安、巴中、阿壩等地編制現代農業、特色産業等規劃20多個,完成雷波縣的《優勢特色産業精準扶貧五年規劃》等7個規劃與方案。專家們牽好各類産業的“牛鼻子”,讓各種“治貧方”“脫貧方”“致富方”在貧困地區落地生根。

前不久,四川農大果蔬專家鄭陽霞、茶葉專家李品武、核桃專家萬雪琴、蜜蜂專家楊明顯受雷波縣教科局邀請,來到雷波縣開展了為期3天的考察和指導。

海歸博士楊明顯畢業于南非羅德斯大學昆蟲學專業。他對雷波蜂農利用臍橙花生産出的橙香蜂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説,雷波橙花蜂蜜風味獨特,是不可複製的地域性特色産品。做大做強橙香蜜産品,又將是一條群眾致富新路子。

四川農大專家按需求提供産前、産中、産後系列化服務,帶動貧困地區找準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支柱産業,推動形成“一村一果、一鄉一業”的産業發展格局。

精準扶貧不僅要輸血,更要增加“造血”功能。近5年,四川農大舉辦各類培訓班400多期,培訓近5萬人次,覆蓋88個貧困縣。搭建以“農業科技110”“農業科技網”為主的農業資訊服務平臺,免費提供資訊服務,較好解決了科技進村入戶“最後一公里”難題。

模式創新,變技術幫扶為品牌開發

數日沒剃鬍須,濃密的絡腮鬍子遮住了大半張臉,田孟良教授看上去像是穿梭在大山深溝裏的“原始人”。

田孟良是四川農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正致力於幫助天全縣樂英鄉愛國村依靠茶産業實現脫貧致富。

四川農大校長鄭有良説:“作為農業高校,必須主動作為,把教學科研與扶貧相結合,積極發揮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愛國村是天全縣36個貧困村之一,具有多年高品質茶葉栽種歷史,但村民們缺少主動創業的熱情,僅限于提供低價鮮葉。愛國村的高品質茶葉“養在深閨無人識”,扮演著為其他茶商做“嫁衣”的角色。現在,全村還有貧困戶13戶,各家都有自建茶園。

四川農大將短期內的精準脫貧與産業長期發展緊密結合,將茶葉確定為愛國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與實力雄厚的茶企對接,協助組建涵蓋全體貧困戶的合作社,與愛國村黨支部形成互動互促的良性機制,探索出“校企聯動促産業、村社聯營促增收”的“雙聯雙促”新模式。

“很多貧困村擁有獨特的自然優勢,只要順勢而為,完全可以走上致富的道路。”四川農大茶學專家何春雷教授説,愛國村群山如屏、降水豐沛、溫度適宜,種植茶葉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四川農大打破傳統扶貧模式,由單純的技術幫扶變為特色品牌開發,精心指導茶農在産業發展上做到“8個統一”,即栽種、防蟲、治病、施肥、採摘、加工、包裝、銷售的全部統一,由高校、村、合作社、公司共同開發産品,全力打造“愛國村”綠茶、“愛國紅”紅茶兩個品牌,確保村民們持久受益。

村民高登全家裏地震時受損的房屋建起來了,大女兒完成了大學學業,沒了後顧之憂,他全力投入到茶産業上來。他説,這次的扶貧不是一陣風兒,而是一場科學化、持久性的“大換血”。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