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棚戶區居民回訪:住進新房 留下鄉愁

發佈時間: 2016-02-17 10:25:26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胡曉軍 | 責任編輯: 王振紅

關鍵詞: 劉長齡,棚戶區改造,鄉愁,貼福字,棚改

今年春節,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73歲的居民劉長齡來説,意義非凡。因為自2013年以來,他最大的三個心願迄今一一實現:一是參加棚改住上了新房,二是老房子所在的棚戶區改造成了歷史文化景區並正式運營,三是自己參與修復的文物今年得以在新贛州博物館展出。“現在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多虧了棚改的實施。”劉長齡説。

劉長齡現住在贛州西津門外章江岸邊的春江花月小區,小區高樓林立,與江邊古榕、江水相映成趣。3年前,位於鬱孤臺周邊改造地塊的老房子被納入章貢區棚改,劉長齡便和其餘100多戶棚改戶現房安置在了這裡。春節期間,來到他家拜訪。

“快請進,我們剛貼好春聯,正在貼福字呢。”劉長齡夫婦熱情地把迎進了門,迫不及待地要展示他家的“江景房”。站在陽臺憑欄遠眺,章江水奔流而去,西河大橋、人行橋盡收眼底,江面上不時飛起的幾隻白鷺讓此番景致更加動人;而屋裏,南北通透、佈局合理,經過精心陳設佈置,頗有格調。

劉長齡告訴,這幾年,只要一想到自己住上了這樣的新房,總是心潮難平。他回憶説,老房子是空心樓板房,一家四口“蝸居”在狹小的房間裏幾十年,設施不配套,上廁所、洗澡都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周邊還有很多百年曆史的老建築,存在很大的火災隱患和倒塌風險,亟待修繕保護。

對於贛州的棚戶區改造,劉長齡説,他除了住上新房的喜悅,心中還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為,退休前他曾是贛州市博物館副館長,一直從事贛州歷史的研究保護;而今,為了在棚戶區改造中保護好歷史建築,贛州市專門成立了文物保護領導小組,他就是成員之一。

“我們要做的是,對棚戶區改造範圍內的所有房屋進行實地勘察甄別,將具有歷史文化特質的建築列入保護範圍。”劉長齡介紹説,這涉及三類建築:一是可全部拆除的建築,二是收集青磚、條石和門窗等部分建築材料後再拆除的建築,三是整體保留的歷史建築。“2015年,位於中心城區的章貢區又啟動了新一輪的棚改,其中新贛南路改造地塊就留存有眾多具有歷史文化特質的古建築,例如章亞若故居、老醫館、清水塘遺址等等,它們見證了贛州的發展變遷,是這座城市的記憶。”劉長齡説。

贛州的棚改,在注重歷史保護的同時,還同步進行升級改造和開發利用。受劉長齡的邀請,跟隨他回到了老房子所在地,現在的鬱孤臺曆史文化街區。漫步其中,馬頭墻、木格窗、石板街,一幢幢獨具宋城韻味的建築呈現眼前,部分歷史建築已得到修繕融入了整個景區,置身宋街的即視感撲面而來。

據街區工作人員介紹,這個項目採取的是“政企合作PPP”模式。章貢區將歷史文化街區實施整體打包,交由企業一體化規劃建設、開發運營,其中根據街區的自然景觀、建築特色,引進了特色風情客棧、客家美食餐飲等項目。經過一年的籌備和打造,街區於今年春節前夕正式開街迎客。劉長齡説,自改造的3年來,他常回來轉轉,也會帶外地的朋友來,“今年過年,可以邀朋結友到這裡來賞宋城美景,吃客家美食”。

一邊走,一邊看,對於每幢歷史建築的由來,每條街巷的典故,劉長齡如數家珍。他説,這些歷經歲月和風雨的古街古巷古建築,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文化遺産,是這座城市的根,是老百姓美麗的鄉愁。“現在棚戶區居民住進了新房子,鄉愁也留下來了,這就是雙贏。”

2015年,贛州市推行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新做法,既讓棚改戶能根據自己的愛好選購商品房,又加大了城市商品房去庫存的力度,棚改進程大大加快。在贛州市章貢區,又有近2000戶棚戶區居民和劉長齡一樣,搬出了棚戶區,新年新家有了新希望;而古街古巷古建築,也通過專門的規劃,被保護下來。(光明網胡曉軍 通訊員 楊曉安 劉寅超)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