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資金由“撒胡椒面”向配套集中使用、培育發展特色産業轉變;生産經營由零星分散、各自為政向集中連片、規模開發轉變,走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道路;發展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走生産科學化、經營一體化的發展道路。我省加快轉變扶貧開發方式和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方式,在提高扶貧開發品質和效益上實現了新突破,惠及貧困人口32萬。
為了推動扶貧開發實現跨越發展,我省積極轉變扶貧開發模式,著力構建政府引導、扶貧搭臺、部門聯動、群眾主體、企業參與、資源共用、連片開發、産業帶動、規模經營、全面發展、整體推進、長期效益的扶貧開發新機制。
在扶貧開發中,西寧市採取連片開發、企村共建、聯戶經營、“協會+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投資1.7億元,在133個村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惠及15.48萬人。海東地區建成特色養殖、加工、民俗旅遊、特色餐飲等專業村107個,扶持龍頭企業11家,就近轉移勞動力1549人。海北藏族自治州引導29個貧困村發展生態化、集約化、高效化農牧業和第三産業,農牧民每人平均增收2200元。海南藏族自治州建成6個産業化扶貧基地,使1.1萬人受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形成了以天峻縣梅隴村為代表的生態高效畜牧業,都蘭縣、格爾木市為主的枸杞産業、烏蘭縣的溫棚雙孢菇種植産業,德令哈市、烏蘭縣的生豬養殖和仔豬繁育産業,全州貧困村年均創收2413.5萬元。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集中使用3個村整村推進項目資金228.8萬元,貧困群眾自籌資金309.69萬元,在縣城修建、購買商鋪,修建汽修廠,由村委會統一經營,年底給貧困戶分紅,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玉樹藏族自治州在稱多縣發展牦牛養殖業,項目戶年均增收2000-5000元;在香達鎮建立107畝的蔬菜種植基地和450畝的馬鈴薯種植基地,帶動輻射作用明顯。果洛藏族自治州新建不同類型特色産業基地7個,增加了貧困人口收入,減輕了草場壓力,改善了生態環境。(作者:孫世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