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2月1日電(記者劉欣欣、叢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不到兩年時間,四川地震災區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一片片曾是廢墟的土地上,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學校書聲瑯瑯,車間機器轟鳴。
今天,當我們重新走過那些曾經令我們心酸流淚的重災區時,我們不禁被一個又一個重建奇跡震撼了。奇跡的背後,昭示著什麼呢?
重建奇跡:當驚世界殊
噩夢依稀。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傷痛:上千萬間房屋倒塌損毀,6.9萬人不幸遇難,到處是斷裂的道路、橋梁,經濟損失高達2萬多億元。
在最初的生命救援結束後,面對幾乎無處不在的帳篷、板房,更嚴峻的問題擺在中國面前。千余萬無家可歸的群眾在問:我們什麼時候才有房子住?幾十萬中小學生在問:我們何時才能回到學校上課?數千家企業在問,我們如何才能恢復生産?
世界也在問:這麼嚴重的破壞,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恢復,5年?10年?
前來考察的胡錦濤總書記,站在廢墟上對災區對全國也是對全世界莊嚴宣示:“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能具有這樣的動員力和執行力。中央一聲令下,中國開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災後援建行動。19個省市組成的10萬援建大軍迅速奔赴四川、甘肅、陜西的19個重災縣,擺開了19個戰場。幾千萬災區幹部群眾擦乾眼淚,從廢墟上頑強地站起來,與援建者一起,攜手重建新家園。
你能想到嗎,去年秋季,重建的2960所中小學校三分之二已竣工,一多半中小學生已經回到新學校上課。今年元旦前,需要重建住房的120多萬戶農民99.8%已入住新房。截至去年底,四川災區納入國家重建整體規劃的項目已開工27000多個,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已竣工;完成投資5500多億元,超過概算投資的六成;城鎮住房重建已開工25萬套,六成以上已竣工。災區工業企業已基本全部恢復生産,一些企業産值超過了震前水準。
重建,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恢復,更是承載夢想的實驗場,是重建者們大顯身手的舞臺。
曾是滿目瘡痍的100多個重災鄉鎮,轉眼間大多變成了美麗的田園小鎮,一步跨越10年、20年。
在青城後山大山坳裏,震前污染嚴重的水磨鎮,如今變成了一個羌族風情濃郁、美麗如畫的“小麗江”;漫步在蘇州園林風格的綿竹市孝德鎮,宛如置身江南水鄉;走進高山峽谷裏的汶川縣城,殘破的城市“大變臉”,讓人不禁産生時空倒錯之感。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在這裡,矗立起的不僅僅是建築,還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上海的一位援建者説,在我眼裏,每一幢新建築,都是一面飄揚的國旗!
全國一盤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祖國是個大家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可以集中人力、財力辦大事、難事。
對口支援,這是中國才有的奇觀。
2008年6月13日,中央作出對口支援決策後,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援建者懷著對災區人民的深情,背負著神聖的國家使命,像軍人一樣紛紛奔赴災後重建的戰場。在這支大軍裏,有建設北京奧運會場館的“八大主力”,有建設上海世博會的“王牌軍”,有曾參加唐山大地震災後重建的特級建設企業……19個省市的援建大軍中,英才匯聚,院士、博士、碩士數以千計,許多都是百里挑一、經驗豐富的優秀管理和技術人才,組成了一個空前強大的援建陣容。
這些援建者不畏萬難、忘我工作,告慰逝去的生命,為生者點燃希望。
在19個援建省市中,上海承擔的都江堰重建是實物工作量最大的,總計要完成80億元的投資,總建築面積達150萬平方米。在兩年時間裏,怎麼才能完成這麼大的工作量?只有苦幹。他們提出“白加黑”“5+2”“夜總會”工作法,就是白天晚上都工作,每週工作7天,白天下工地、夜裏開總結會。上海援建總指揮薛潮説:“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每天多幹兩小時,孩子就可以早一個學期進學校,群眾就可以早兩個月住進新居。”
在震中汶川縣綿虒鎮,來自珠海的工程專家張彤被稱為“拼命三郎”,他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淩晨。他在援建中骨折動手術,右小腿裏夾著一塊鋼板,仍然每天拄著拐杖下工地。記者採訪他時,他的腳踝還因鋼板螺絲摩擦在流血。張彤説:“不站在這裡,不親眼看到這裡的一切,我們永遠無法想像,這些年來,西部人民付出了怎樣的犧牲。我們來到這裡,不僅僅是援建,更是實踐共同富裕的理想。現在東部先富起來了,支援西部是我們的責任。”
一年多來,記者採訪時走遍各個災區,各方援建者的真心真情,讓記者深深感動。
為北川縣城居民建設安置樓時,山東援建組最初只規劃建設114幢、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的“清水房”。可是當總指揮徐振溪了解到許多群眾拿不出裝修錢,如果借錢裝修10年都還不清欠款時,便毅然決定把5000多戶的“清水房”全部裝修好後再交房,讓所有居民拿到鑰匙就能入住。
煙臺援建總指揮賀業增忘不了在北川漩坪鄉山路上看到的一幕:那是一個雨天,鄉小學的孩子們要走幾十里的山路去臨時學校上學。家裏條件好點的,給孩子租輛車,更多的孩子頭上披塊雨布,在泥濘險峻的山路上艱難前行。
看到這情景,在場的援建者哭了,覺得對不起孩子們。賀業增咬著牙説:“不管條件多艱苦,不管困難有多大,我們一定要讓漩坪、白坭的學校早點建起來。”此後,兩所學校工地24小時不間斷施工。去年4月,白坭小學成為北川縣災後第一個交付使用的小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援建者們為災區想得更多、更深、更遠。
青川是災後余震最多的地區,這裡大山連著大山,地質災害頻繁,連建房子的平地都難找,建設工業園區更是無地可用。浙江援建方絞盡腦汁,研究了一個“飛地工業園”的辦法,在廣元市城區建設“川浙合作産業園”,利稅60%劃歸青川,預計可解決5000多人的就業問題,這是當地老百姓最期盼的事。現在,10家企業已落戶此地,簽約投資額超過16億元。
深山峽谷裏的小城汶川,人口不到2萬,城市還沒有整體規劃,從來沒有污水處理廠。現在,高標準的污水處理廠、醫院、學校、體育館建好了,卻有可能管不好。於是,廣州援建方從長遠著想,又制定了一套“智力援建”計劃,通過“雙向挂職”的辦法,從廣州抽調各類管理、技術幹部到汶川重要部門挂職,同時從汶川選派幹部和技術人員到廣州市對口部門挂職學習,幫助汶川培養人才,提高管理城市的水準。一年多時間裏,他們還幫助汶川縣建立了整套城市建設管理制度,厚厚一大本,有20余萬字。
在各方支援的同時,災區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建設家園。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一年多來,這兩幅出自青川縣棗樹村村民之手的標語,傳遍災區各個角落,成為災區幹部群眾頑強拼搏、建設美好新家園的強大精神動力。靠著這種精神,棗樹村在國家戶均2萬元的補助下,在青川縣最早全部建成了永久性住房。如今的棗樹村,200多戶農家院落家家插著一面五星紅旗。他們感恩祖國,也為自己作為一名中國農民感到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