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的王建曾經在北京市環保局工作,幹環保的經歷讓他對的河流變遷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的相機裏記錄了過去一二十年裏北京的一些河流從碧波盪漾到河床乾涸裸露的過程。他説,照片記憶中讓他覺得最觸目驚心是,最近幾年,北京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永定河,即便在夏季的豐水期也沒有水,經年流淌的永定河真的“永定”下來了。
普通老百姓王建相機裏的記錄,其實一直是近年來水利和環保專家們關注的重要課題。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的沈大軍博士説,因為不只是北京,整個華北平原的乾渴問題,甚至有可能威脅到全國糧食的安全。如何解決華北水資源短缺,如何抗旱保産早已是專家們科研課題中的老生常談。
長期關注我國水資源問題的民間環保人士馬軍認為,儘管華北乾旱是一個數十年的老話題,但目前似乎還沒有完整的解決方案。
多年持續乾旱透支華北水資源
華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由黃河、淮河、海河供給水源,三條河的總供水面積約144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5%,由於該地區耕地資源豐富,光熱條件好,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的主要産區。
在研究水利的科學家看來,今年初華北地區的大旱並不足為奇,因為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華北平原就遭遇了被專家稱為“京津冀第一次水危機”的大旱。之後的20年間,華北持續乾旱,有專家稱,黃河、淮河、海河三條河流來水減少的情況不斷加劇後,華北地區的缺水只能靠超采地下水和擠佔河流的生態用水來滿足當前工農業生産和城鄉生活用水的需求。
由於大規模過量開采地下水,在東部平原沿津浦鐵路形成了以天津、滄州、德州為中心的大面積深層地下水漏斗區,約2.14萬平方公里。在太行山前沿京廣線形成了以北京、保定、石家莊、邯鄲、濮陽為中心的淺層地下水下降漏斗區約1.4萬平方公里。
另外,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志愷曾給出數據説,華北平原有的河流的取水率甚至已經超過90%,這個數據意味著,河流用於給周圍生態補給的生態用水已經幾乎為零。
馬軍説,從他多年的觀察來看,由於生態用水的減少,原來能涵養水源的草原沙化,森林退化,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目前華北地區河流的狀況是有河皆幹,有水皆污。
而作為華北平原生活的普通人,王建眼中,永定河還不是北京唯一的“裂口”。他説,北京人曾經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官廳水庫,由於水量不足,加之水質污染,1997年喪失了為北京提供飲用水的功能。2007年夏季,以往擁有41.6億立方米庫容的官廳水庫,蓄水量只剩下0.9億立方米,是建庫53年來蓄水量最少的一年。
|